人过知命,最重一件事,便是“动要有度”。许多朋友年过五旬,最常一句话是:“大运动吃不消,小活动没效果。”其实,真正养身的“动”,从不在于激烈,而在于绵长,从不靠器械,而靠日积。

老朽医诊数十载,有感于此。太激之动,损阳耗血;太懒之坐,痰湿内生。中间若能调得三五样看似不起眼的“小用法”,反胜剧烈苦练。今日便说说那些常被轻视,实则养筋固骨、提气安神的“三种运动”。诸位看官,你是否也忽略了它们的价值?

被低估的这3种运动!医生:过了50岁,能坚持一个也好


❶ _散步,看似简单,其实“行气活血”第一法

步行非行路,乃行气。脚下动,则带带之脉动;脉动,则气随之;气动,则血行。日步五千,气血通畅;日坐数小时,湿痰内凝。

中医学讲:“动则生阳,行则活络。”尤其过五十之后,肝肾渐亏,多气虚血瘀之象,快跑登山未必适宜,而步行,则可缓可长,养于无形。

每日选晨光初照,气净风稳之时行走,不求快,但求稳。坡道勿登、早饭别前、穿鞋须软、身姿宜正。

你可细想,近七日走路是否超两千步?每次是否夹带着手机、边走边聊?若是,便是“形动神不动”,少了内养之效。


❷ _太极,如水流石,不争不抢中养出力量

太极拳被世人误解最深,言其慢、轻、无气魄,未解其理者也。若细看中医“扶阳以动阴,调气以导引”之说,太极实是动静有序之体化。

其一式一动,如云行风动,手脚之间,劲意交融;呼吸自然,内气自生。

尤其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太极所需之缓,更有助调节气机。阳升不亢,气缓不滞,外似柔弱,内实开络。

你可细问:身边是否有人打了一个月太极之后,觉身舒爽、气通、梦安?若有,不妨下次起早也去公园廊下一探。

被低估的这3种运动!医生:过了50岁,能坚持一个也好


❸ _八段锦,动古法精华,养五脏六腑于无声中

“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向后瞧。”此句出自八段锦原文,是将五脏六腑化于八式动作中,配以深呼吸,直达内腑,修养气血。

过度锻炼,影响膝、损腰、碍肾。而八段锦动作既不压关节、又能挤压五脏,让气血逆补藏中,是修身静养之妙诀。

练习时,配合吐纳闭息之术,可清肺涤痰、顺气固元。旁看似缓,内实入深,是治未病之正理。

你若晨起打哈欠低头感觉僵,如能两日做一次八段锦,或许半月便觉舒畅似风行拂面。


附加建议:运动之外,饮食亦得配合,方为内外兼修

一,晨起一杯温开水,以助肠动气升。禁冰水,阳气大忌。

二,粳米山药粥、百合莲子羹、绿豆陈皮水等,皆扶脾调湿、安神养心者,可替冷饮啤酒之害。

三,运动前不宜过饱,后半小时可进食五谷、素蒸类,重油猛菜皆扰肠气,不宜用之。

四,黄昏宜缓动,晚八后勿行,扰阳动火,还损阴精。

被低估的这3种运动!医生:过了50岁,能坚持一个也好


多年行医有一悟:运动非激烈才为健,贵在“和缓平稳,持续不辍”

不少人不愿动,是怕动伤筋骨;更多是怕动无成效。其实错的不是运动,而是选法不当。老年人当练“气之动”,补内不损外,如太极、八段锦之类,积数月便见成效。

你是否也宁信跑步、跳操,而瞧不上这些古法柔动?你是否不动已久,却没察觉腰酸气短、夜眠忽浅?

不求今日全改,但愿今晨就能起身、踏十步、动一式,如水滴石穿,久久见功。

天道不争,养身亦然。舒缓如行云,动作似流水,日久自然更胜药酒千方。

民间方法非替代医疗治疗,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健康养生常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