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百名作家、百座湘村,无数湘人、万般湘味。他们的笔下,有山野之趣,有儿时回忆,有湘村的往昔和今生……即日起,红网文艺频道联合湖南省作协,推出“文化中国行之文学里的湘村”系列报道,带你探访、游历美丽乡村。

雨中回四都

文/何俊霖

四都,我老家村子的村名,原指由老屋里、新屋里、杉树脚和永乐塘四个行政村组成的那一方水土,是一个地理概念。现今,原有的四个村重组为四都行政村,俗称大村,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四村整合为一村,是一个行政区域的概念。当然,四村能合并为一村,还是得益于同祖同宗的缘故,大家都是族亲,都是一脉之子,在心理上就有一种亲近感,本是同根生,何须分你我。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时值仲秋,经宝塔脚胡家、过新屋地和麦地江村旁,假期兴致盎然回四都,虽不及阳春三月风和日丽,却也满目灿烂,沿途小河两岸和房前屋后一片深黄,草树披金,山岭红枫添彩,闪闪发亮,所见皆是美好,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甚感心旷神怡。

或许是天公作美,善解人意,一路天气阴柔,和风习习。不过,上苍似乎觉得如此美景缺乏美酒助兴是一件美中不足的憾事,行至中途,在位于老凉亭村后山路段时,却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这次第,仿佛是要将浓浓的乡情融入雨中,化雨为酒,为在外回乡的游子接风,陶醉一颗恋乡的心灵。有些事情,是要讲究一点天机的,可遇不可求,带有巧合性和偶然性,盼雨不一定来雨,不盼时说不准在人不经意间悄然而至,含着几分意外,若是恰合心情,颇为惊喜。

这次的雨就是悄然而至的,虽是飘飘洒洒,但不湿人衣。既然逢此妙机,索性停留下来,淋着绵绵小雨,站在山坡上望向老凉亭村的山头,倒也别有一番况味,万般情思涌上心头,往昔的情景一点一滴浮现在脑海中。小时候,爬牛轭岭往县城,沿着山间弯弯曲曲的黄泥小路,小心翼翼地慢步,上了水库后到达山顶的凉亭,这是每一个路过这里的乡亲都巴望到达的地方,到了这里不仅可以稍事休息,调节体能,而且还有清香扑鼻的茶水可以解渴。

更惬意的是,由于凉亭是用粗大、宽厚的青石砌成,不是一般的砖木结构,与普通的砖瓦凉亭有本质的区别,隔热、防热性能相当良好,炎炎夏日,一进入凉亭,当即就感觉沁凉沁凉,全身无比舒爽,山风吹来,汗水快速挥发,一身产生一种抽丝般的快意,一股发自内心的愉悦感弥漫身心,由里而外,点点溢出,何其快哉,那份刻入骨髓和灵魂的温馨至今不曾丝毫淡去。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乡村建设改观极大,现今条件好了,水泥公路村村通,再也不用爬山步行了,遇到下雨,道路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泥泞不堪,儿时的经历只能作为一份美好的回忆,久久珍藏在心中,甜蜜着挂念乡土的梦境。

印象里,孩时曾跟堂兄晚上到李广洞村的水井里钓过鲶鱼,那时没有路灯,一把电筒,高一步低一步行走在田埂道上,一不小心就有掉到田里或水沟中的危险。经过三四个小时的耐心等待,到得子夜时分,收获还算可观,细细盘算,有个大半桶,返回时依旧是低一步高一步,兴许是桶有些重量,有时身体失了平衡,左右摇晃,时常伴着趔趄,有两次差点“下水”,尽管战战兢兢,然而一想到桶里的内容,也自觉值了,心底一阵暗喜,格外心满意足。

而今,李广洞到四都已修通了水泥村道,两个车道宽,如遇对面来车,能够互相同时通过,更主要的还是在于,水泥道路要比黄泥路干净许多,免却了“泥巴裹满裤腿,鞋子重如冬瓜”的烦恼。此番回乡,我特地从李广洞村口的公交车站牌处走步回家,亲身体验在水泥路上冒雨漫步的感受,同时重温一下那时在泥巴道上走路的滋味,从而在思想上形成一个对比,对昔日和现在的境况有一个全新、深刻的认识。终归是下着细雨,路面免不了有些积水,但还好,村里平时安排了专人定时清扫卫生,路面非常洁净,路况也称得上好,比较平整,不似往年高低不平,省去了雨天路滑的现象,深感步履轻盈,轻松洒脱,使人切实认为如今的村路条件与先前是不能混为一谈、不可同日而语的两重天。

尤为不同的是,路的两旁新房林立,两层、三层的红砖新房比比皆是,一座紧邻一座,排列整齐,并且装修精细,户型美观,场面亦开阔,客厅宽敞,墙壁和窗户经雨水淋洗,十分明亮悦目,乡亲们的富裕生活可见一斑,不言而喻。记得当年,路边都是低矮的水砖屋,杉树皮作瓦,薄膜纸封窗,有的甚至是茅草房,到了冬天,西北风就如一个不速之客,不请自到,个中艰苦不忍再提。注目眼前的兴旺景象,令人心花怒放,由衷开怀,在肺腑深处为广大乡亲过上了称心如意、钱粮有余的幸福生活感到高兴,并在心里致以深深祝福。

到达四都村这一片区,不环绕一周、仔细欣赏田野景致,绝对是遗憾的,也可进而说是错误的,倘若是走马观花,会错过很多值得摄影定格的精彩画面。前些年,乘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处于田洞中心地段、连接四村的原先狭窄人行泥路,经过多方协调,翻修成了可供车辆通行的水泥机耕道,水沟同时用石块、水泥修砌加固,当今的四都片,四村可以互通车辆,四通八达,出入便利,物质流通迅速快捷,既带动了经济进步,又为乡亲们茶余饭后出门散心提供了有利因素,丰富了精神生活,陶冶了意识情操,人人容光焕发,神采奕奕。

这回回四都,因赶上中秋时节,正是二季稻成熟的季节,心性特别飞扬。迈步在机耕道上,聆听着沟里从多公坝、五里沟汩汩流来的清水低吟浅唱,饶有兴致地环顾四面成片的、黄澄澄的醉人景色,真正叫人不舍挪移脚步,老家活脱脱、真切切就在面前,好一派丰收在望的田园风光,让人在常常情牵梦绕的意境中真实地醉了一回,如不碰上小雨,定可领略现场大伙忙于收割的场景。

细雨飘落在稻禾上,水珠反射着日光,晶莹剔透,或许是沾了雨水的缘故,也或许是已满季熟透的缘故,那些稻禾都低垂着头,一个个像谦卑的智者,无比低调,都说越成熟越低得下头,不知是不是这般意义。时而,三两只白鹭在田野上空展翅飞过,白鹭的白色与稻禾的黄色形成鲜明反差,如此绝妙的短暂瞬间,极其不容错失,最是适宜抓拍,使这一难得的乡村曲调借助镜头永恒留存于相册之中,借助相册永恒留存于人的心田,百看不厌。

雨中回四都,本是冥冥之中天意有雨,无意中却有别样的体会,有别样的感悟,也有别样的心境,更有别样的情愫,意味独特,回味无穷而悠长。祝愿四都四季丰硕,都是旺象,祝愿四都人四季康泰,都是福相!

(文中图片皆为作者提供)

何俊霖,男,湖南省宁远县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有200余篇(首)作品发表于《湖南日报》《民主》《中国建材报》《散文百家》《江河文学》《鸭绿江》《渤海风》《湖南散文》等报刊。收入《永州文学2015—2016卷》《大地行吟·2017年湖南散文作品年选》《永州文学2017—2020卷》等10余本作品专集。散文《老家的石板路》编入高中一年级《语文读本》。被评为中国诗歌学会2021年度优秀会员和永州市2021年度十佳文艺之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