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巴代表会面,就延长停火时间达成了共识。然而在此之际,俄外长拉夫罗夫一边,却向中方发出了提醒,西方可能在策划一场阴谋,让中印大打出手。
在日前的俄罗斯外交俱乐部会议上,拉夫罗夫是这样说的:现在亚太地区发生的各种情况,是为了使西方的反华政策更加明确,现阶段美西方已经开始将“亚太地区”,称呼为是“印太地区”,目的就是要制造更多的机会,让中印两国爆发冲突。
(俄外长拉夫罗夫)
仔细来看,拉夫罗夫的这番话,其实是非常有道理的,背后包含了多重地缘政治逻辑。
首先我们来解构一下西方所谓“印太叙事”的战略本质。
当下,美西方用“印太”来取代“亚太”,其实并不是简单的地理称谓调整,而是他们构建“价值观同盟”的叙事工具。美国已经通过所谓的《印太战略框架》,明确将中国定义为了“战略竞争对手”,而印度一边,则被包装为是“民主伙伴”。这种差异的显现,其实就是美国在以意识形态划线,割裂亚洲一体化进程。这一话语体系,可以放大中印边境争端以及经济竞争等矛盾,弱化了中印在区域合作中的共同利益。
近年来,在美国的主导下成立了一个“四方安全对话”,并将印度归为主要成员,这一组织虽然以“自由开放的印太”为名,但实际上是要打造一个对华军事包围网。2023年时,该联盟在联合演习中,首次将反潜战和网络战纳入演习科目,直指中国南海活动以及我国“一带一路”的海底光缆安全。所以拉夫罗夫点破西方的这一军事化进程,意在揭露西方借印度牵制中国军事影响力的企图。
其次,美西方在挑拨中印关系上,也包含了三重算计。
一是经济离间,供应链替代就是一大诱饵。近年来,美西方提出了一个所谓的“友岸外包”策略,向印度转移原本依赖中国的产业链,如电子制造和医药原料等,同时还炒作所谓的“中国经济胁迫论”,诱使印度加入对华技术封锁。
(中印边境)
二是植入地缘楔子,在军事领域促成中印对立。
在《2022年国防战略报告中》,美方明确表明,支持印度在边境地区“威慑中国”,并通过卫星情报共享、高海拔装备援助等强化印军前线部署,这种“冲突管理”策略,目的就在于使中印长期陷入低烈度对峙,消耗双方的战略资源。
最后则是外交捆绑,在多边机制上实现对冲。
美西方致力于推动印度加入“印太经济框架”和“全球基础设施与投资伙伴关系”,将其塑造为“发展中国家民主样板”,与中国在“全球南方”的领导力形成对冲。这种身份建构,也迫使印度在对华政策上采取更强硬姿态,来维系西方的认可。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次印巴冲突的爆发,其实也有点莫名其妙。俄方一直怀疑背后有西方势力捣鬼,俄联邦委员贾巴罗夫曾表示,背后势力其实是英国,其目的一是要破坏俄罗斯纪念日活动,二就是要以打击中国为目标,挑起印巴冲突。再加上英国情报机构对印巴两国拥有很大当地影响力,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
要知道,去年年底到今年印巴冲突开始前,中印两国关系是有明显好转趋势的,但是这场冲突爆发后,印度境内对华态度再次变味。印方社交媒体大量涌现出反华言论,同时印方外交部还大力反对中方为藏南地区增补地名一事。这些事情,都会再次影响中印关系的正常发展。
(中印谈判)
对于俄方来讲,适时提醒中国,对其是存在好处的。
面对北约东扩与印太战略的东西夹击,中俄必须通过“无上限”伙伴关系,强化欧亚大陆腹地安全。拉夫罗夫此时发声,既是对西方分化欧亚的预警,也是对中俄印三边合作的间接呼吁。
同时,俄方也担心所谓的“印太”概念,会弱化上合、东盟中心性等现有区域架构,使亚洲沦为美式霸权附庸。其力主“大欧亚伙伴关系”,正是要打破西方主导的二元对立,确保俄罗斯在亚太事务中的话语权。
而对于中印来说,两国发展的本质,是“竞合平衡”,两国在制造业梯次承接、新能源技术互补、跨境数据流动等领域存在巨大合作空间,双方合作带来的综合收益,要远超对抗成本。
正如新加坡学者马凯硕所言:“当龙与象共舞时,整个亚洲都能分享和平红利;若彼此冲撞,则会将大陆震出裂痕。”
总之,历史将证明,跨越喜马拉雅的合作智慧,远比零和博弈的短视更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