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邹健论道

据媒体报道,香港高等法院判令由中国恒大清盘人接管资产,并委任Keith Ho为监督律师。
报道称,法院已经对许家印名下资产发出全球禁制令,禁止其处置价值不超过77亿美元的资产。
这个事件意义重大,像宗庆后在海外设立的几百亿信托,他的钱是不是通过掏空国有企业非法转移到境外来的?
2025年9月16日,香港高等法院作出一项史无前例的裁决:对恒大集团创始人许家印名下77亿美元的全球资产实施接管,并首次明确将其离岸信托资产纳入接管范围。这一判决不仅标志着恒大债务危机从公司清盘走向个人追责,更以“穿透信托”之槌,击碎了国内富豪阶层对“海外信托永不灭失”的迷信,为跨境追赃树立里程碑式先例。
一、事件进展
1. 接管范围:法院签发全球禁制令,冻结许家印及其控制实体分布于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英国、美国等地的豪宅、私人飞机、游艇、离岸公司股权和银行账户等合计约77亿美元资产,并委任中国恒大清盘人——安迈顾问董事总经理杜艾迪(Edward Simon Middleton)和黄咏诗——为接管人,负责清点、保全与变现。
2. 信托被“穿透”:法院认定许家印在恒大危机爆发前后,将大量资产转入离岸信托的行为具有“欺诈性转移”性质,依据《欺诈性财产转移法案》予以撤销,裁定信托隔离失效,底层资产同样归入接管池。此举创下香港法院直接执行境外信托财产的先例。
3. 程序衔接:- 2024年1月,香港法院下令中国恒大清盘;
- 2024年3月,清盘人向许家印、夏海钧等人追讨约60亿美元分红酬金;
- 2025年4月,因许家印拒不履行资产披露令,清盘人申请接管其个人全部资产;
- 2025年9月16日,法庭正式批准接管并同步发出全球禁制令。
4. 后续动作:接管团队已聘请监督律师,建立“资产追踪+变现+债权人分配”全流程机制,预计将与开曼、BVI、英国等地法院合作,启动跨国司法承认与执行程序。
二、法律与金融意义
1. 打破“信托万能”神话
本案核心在于“欺诈性转移”原则:若设立信托的主要目的是逃避现有或潜在债权人,则信托的资产隔离功能可被击穿。香港法院首次在巨额跨境案件中适用该原则,意味着海外信托不再是隐匿非法所得的“保险箱”。
2. 突破“公司面纱”
裁决明确实际控制人滥用公司独立人格、拒绝披露资产时,法院可直接追究其个人责任。中国境内银行、理财、信托以及购房者的巨额债权,有望通过全球资产清收获得部分清偿,也为后续房企高管追责提供范式。
3. 示范全球跨境追赃
香港判决将在英美法系管辖区申请承认与执行,使许家印分布在不同法域的资产难逃清算。对于其他通过离岸架构隐藏财富的“问题富豪”,本案传递出强烈信号:只要资金来源涉欺诈或违法,即使转往离岸信托、多重SPV,也可能被全球追缴。
4. 倒逼财富合规与信托正本清源
专业律师指出,合法合规设立的信托依然有效;但若在债务危机显现后突击设托、转移资产,将面临被撤销风险。未来国内家族信托、离岸信托业务必将强化 KYC、资金来源审查与合规备案,行业洗牌在即。
三、市场反应与启示
- 债权人:77亿美元虽无法覆盖恒大2.4万亿港元总负债,但为境外票据持有人、银行及债券投资者带来“可以回血的希望”,也可能促使境内债权人启动对许家印及其关联方的民事诉讼。
- 购房者:被接管资产属于许家印个人,与项目公司资金隔离,烂尾楼复工资金仍需依赖地方政府和AMC纾困,短期难直接受益。
- 其他房企与大股东:高杠杆、高分红、突击设托转移资产的模式将被资本市场和监管机构重点盯防,境内外融资、减持及信托安排都会面临更严格披露和实质审查。
- 政策层面:事件或加快内地个人破产、跨境破产协作、反欺诈转移等立法进程,为后续类似案件提供国内法依据。
四、结语
香港高等法院对许家印77亿美元资产实施全球接管,不仅是一次高难度的跨国司法执行,更是一场对“黑钱出境—离岸设托—资产隐身”完整链条的精准打击。它宣告了“公司面纱+离岸信托”双保险时代的终结,也为中国乃至全球打击非法资本外逃、保护债权人权益写下了极具分量的注脚。随着清盘人奔赴各国申请承认与执行,许家印的“信托神话”正式破灭,而更多富豪的海外资产版图,也许正悄悄开始重新估值。
延伸阅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