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十年来,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三地经济总量已突破10万亿元。区域发展格局日渐清晰,协同发展交出亮眼答卷。

  •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于2019年9月正式投用,是全球最大单体航站楼、首都重大标志性工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成果,推动北京迈入航空“双枢纽”时代。图为俯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北京日报记者 潘之望/摄

  在建的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是京津冀首条跨省域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025年通车后,从廊坊北三县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将缩短至最快9分钟通达。

  十年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加速推进,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协同逐步深化,结出协同发展的累累硕果:

  ——交通一体化大力推进,同城化效应加速显现。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凤凰展翅”拥抱世界。“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京沈高铁、京唐城际、津兴城际等开通运营,京津冀铁路营业里程超1.1万公里,较2013年增长超三成。京昆、京台、京秦、京雄等9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京津冀高速公路里程近1.1万公里,较2013年增长超四成。京津雄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环境生态持续改善,“蓝天白云”成常态。

  京津冀生态联防联控联治力度不断加大,从“雾霾锁城”到“蓝天白云”,三地协同发展有了“呼吸之变”。2021年首次达标以来,北京PM2.5年均浓度连续三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35微克/立方米),2023年京津冀地区PM2.5年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约60%,重污染天数均大幅削减、优良天数大幅增加。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民生福祉稳步提升。

  深度推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京津冀不断释放民生红利:99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三地全面取消异地就医备案;50项临床检验结果在京津冀685家医疗机构实现互认;京津2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开展办学合作,三地成立15个特色职教集团(联盟)、24个高校联盟……

  ——产业协同逐步深化,“优势互补”加快形成。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SMC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清海正筹备天津工厂的二期开工仪式。近年来,得益于三地产业链统筹布局、精准优化,这家世界500强企业将研发留在北京,生产配套功能逐步延伸至天津北辰,河北沧州、唐山等地,实现生产效率和成本“一升一降”。

  以往,京津冀三地研发能力和产业梯度落差大,一度制约着科技成果转化。如今,三地加大产业创新协作力度,像SMC一样在北京“开花”、津冀“结果”的故事频繁上演。

  坚持发挥北京创新资源辐射带动作用,京津冀产业协同正由产业转移承接向产业链合作转变,共同做大产业增量,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持续增强。

  更多精彩,详见《求是》2024年第5期新华社记者文章《京津冀协同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策划:魏天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