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珍贵的树种,很多人可能都会说出小叶紫檀、黄花梨、红豆杉等等。
但这些在浙江的一棵古树前面却都是弟弟。
这棵古树已经生长了250多年,因为全球范围内只有这么一棵,所以它又被称为“地球独子”。
为了确保“地球独子”的正常生长,国家安排警卫365天日夜看守。
这颗“地球独子”究竟是怎么被发现的呢?现如今它的生存危机解除了没有?
跨越生死和植物结缘
1905年,浙江宁波著名的学者钟观光先生不幸患上了肺癌。
在那个年代,患上这样的恶性疾病只能保守治疗,所以钟先生离开上海,到杭州西湖附近进行疗养。
一开始才37岁的钟先生心情很低落,每天都郁郁寡欢,毕竟千古艰难唯一死。
可在西湖美景的感染下,他静静的就平复了心情,开始坦然的面对疾病。
为了打发时间,也为了做点有意义的事情,钟观光先生着手做起了植物学的研究。
当时他所携带的书籍当中正好有一本我国著名科学家李善兰和英国人韦廉臣共同翻译的《植物学》。
这本书给钟观光先生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为了能够对植物学研究有更深入的了解,钟先生又托友人找来了很多其他的植物学期刊。
在这些书籍的陪伴下,钟先生的身体一天天的好转了起来。
身体慢慢恢复健康之后,钟先生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带着自己的读书笔记到野外去采集植物标本。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钟先生是非常清楚的。
西子湖畔的自然风景非常优美,一年四季都繁花似锦,这给钟先生的实践提供了绝佳的场地。
1908年,钟先生前往北京大学任教,并开始了更为系统的植物标本采集研究工作。
为了能够获得更多更准确的植物标本,钟先生自费前往祖国各地,深入一些人迹罕至的高山密林。
到了1914年,他的足迹已经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很多本地人都不熟悉的大山中都留下了钟先生的脚印。
这个漫长的考察过程让钟先生一共获得了16000多个植物标本,500多个海产和动物标本。
钟先生的很多研究成果都是开创性的,要知道在他之前,中国是没有任何一位科学家如此大规模的采集和制作过植物标本的。
钟先生后来不但给北京大学建立了“植物标本室”,而且还发现了很多植物新种属。
现如今我们国家的植物分类中,有一些就是用钟先生的名字来命名的,比如木兰科植物的观光木属和马鞭草科的钟君木属都是如此。
毫不夸张的说,我们国家植物分类和研究学的基础,就是由钟观光先生亲手奠定的。
命中注定的邂逅
1927年,钟观光先生受邀到浙江大学担任农学院的副教授。
浙江一带的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所以授课之余,年近花甲的钟先生带着自己的弟子走遍了浙江的名山大川,收集到了很多珍贵的植物标本。
为了更好的保管和研究这些植物标本,钟先生创立了浙江大学农学院的植物标本室。
研究植物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植物进行更好的保护,所以钟先生又在杭州市郊的笕桥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植物园。
这个由篱笆围起来的植物园占地超过了30亩,里面种植了很多珍稀的植物。
由于一些热带采集来的植物比较怕寒,钟先生还带领学生在植物园里面建造了一个很大的温室。
这个植物园的建成不但给浙江大学农学院的学生观察和研究植物提供了方便。
也让附近的中学生多了一个可以了解植物的地方。
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吴忠伦当年求学的时候就经常会来到这里观察和学习。
1930年,钟先生前往浙江东南沿海岛屿做科研考察。
在途径观世音菩萨道场普陀山时,钟先生发现了一棵非常神奇的古树。
这棵古树生长在佛顶山慧济寺西侧,钟先生看到它以后整个人都愣住了。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见多识广的钟先生从来都没有遇到过如此奇怪的树。
只见这棵树的树丫一律成双,绝无错生,看上去非常的美丽。
仔细的思索了一番,钟先生发现这棵树和之前自己所见过的所有树种都不一样。
这一下子就让钟先生来了兴趣,他找到寺里面的僧人,详细询问起了这棵树的情况。
寺里面的僧人也不知道这棵树叫什么,只知道它已经生长了好几百年。
当钟先生问他们哪里还有这种树的时候,僧人们都沉默了,好半天一个年老的僧人才说自己这么多年也没有再见过第二株长得相同的树。
这番话让钟先生愈加肯定眼前的这棵古树不一般。
他小心的让人对古树拍了照,然后又采集了一些标本,然后这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为了搞清楚这棵古树的身份,钟先生找了很多林业方面的学者,但大家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直到1932年的时候,著名的林业学家郑万钧教授才通过比对给出了一个准确的答案。
郑教授发现这棵树是桦木科鹅耳枥属乔木的一种。
由于它和其他的鹅耳枥属乔木不同,又生长在普陀山,所以郑教授把这棵树命名为“普陀鹅耳枥”。
之后钟先生和郑教授又多次亲自带队在普陀山一带寻找,但都没有再发现普陀鹅耳枥的身影。
钟先生大胆的推断,这棵树当时可能全球范围内也就只存在这么一棵。
为什么这种树会如此的濒危呢?这一切还要从它的繁殖方法说起。
纯靠运气的繁殖
和其他所有的鹅耳枥属乔木一样,普陀鹅耳枥也是雌雄同株的一种植物。
按道理来说这样的植物是最容易繁殖生长的,因为它们授粉结果自己就能完成。
但普陀鹅耳枥却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那就是雌花和雄花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开花的。
每年四月初的时候,淡黄色的雄花会率先开花。
在雄花盛开10多天之后,浅红色的雌花这才珊珊而来,娇羞的展开自己的花瓣。
此时雄花的花粉因为天气和一些其他的原因损失比较大,所以花粉的活力是很低的。
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雌花都无法完成授粉,就算侥幸完成授粉的雌花,种子生成以后也是品质低劣,干瘪瘦小。
如此一来,导致普陀鹅耳枥的种子在自然界想要发芽生长非常的困难。
这还只是正常的情况,要知道普陀山本来就在沿海地区,呼啸的海风是非常厉害的。
一旦普陀鹅耳枥开花的时候遇上了大风的天气,很多时候不等雌花开放,雄花就已经全部都掉落光了。
所以说普陀鹅耳枥的繁衍完全就是靠运气,自然授粉的成功率低的吓人。
佛顶山慧济寺西侧生长的那棵普陀鹅耳枥,200多年来一直都受寺里僧人的悉心照顾,却没有繁衍出后代的原因就是如此。
为了把这个“独苗”保护好,钟先生做了很多的工作。
但当时日寇已经拉开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杭州已经岌岌可危,无奈钟先生只能在弟子的陪伴下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1940年,钟先生因病在家中离世,享年73岁。
钟先生离开之后,继承了他衣钵的小儿子钟补求接过了父亲未完成的遗愿。
他知道父亲一直都记挂着普陀鹅耳枥的保护工作,所以1956年的时候,他把父亲珍藏的标本、书籍和手稿都无偿上交给了国家。
从此普陀鹅耳枥的保护工作就交到了国家的手中。
20世纪80年代,国家派出了一支权威的科研队伍,到普陀山对“地球独子”进行抢救性的保护。
专家们在仔细检查了普陀鹅耳枥的生长情况以后,又对它进行了全方位的测量。
当时这棵“地球独子”的身高已经达到了14米,胸径也已经超过了60厘米。
做完这些以后,研究人员首先对普陀鹅耳枥的表皮进行了防腐处理,然后又在树干的外围设置了水泥栏杆。
光是如此还远远不够,根据专家的建议,普陀鹅耳枥的树根周围被培植了大量的沃土。
这些土上最后被种植了大量的麦冬。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母树和周围的环境能够更好的融到一起。
事实证明专家的这个建议是正确的,经过了抢救性保护的母树之后生长的非常好,连续好几年都正常开花。
1999年8月4日,普陀鹅耳枥被纳入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成为了一级保护植物。
因为全球范围内就这么一棵,所以当地还安排了专门的警卫人员365天全天候来保护这个独苗。
在所有人悉心的呵护下,200多岁的“地球独子”终于是繁衍出了自己的第一批后代。
科技的力量让普陀鹅耳枥“子孙满堂”
想要挽救一种濒危的动植物,光保护是不够的,一定要想办法扩大它们的种群数量。
只有这样这些濒危的物种才能够一点点的恢复往日的荣光。
因此上从19世纪末开始,我国顶尖的植物学家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解决普陀鹅耳枥濒危的办法。
在科学家们呕心沥血的研究下,普陀鹅耳枥自然授粉效率低,种子不发芽的问题一点点被攻克。
到了20世纪初的时候,科学家们通过人工授粉、人工播种和扦插等技术慢慢繁育出了一大批普陀鹅耳枥的幼苗。
这些幼苗虽然都很柔弱,需要科研人员无微不至的关心,但它们的成功培养也让普陀鹅耳枥的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2011年,普陀鹅耳枥和其他三种中国所特有的珍稀树种被放进了“天宫1号”,开始尝试太空育种。
育种完成的普陀鹅耳枥回到地球以后,长势非常的喜人。
就在此时,科研人员那边的攻关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他们通过无性繁殖技术成功的培育出了可以在野外自然生长的普陀鹅耳枥幼苗。
至此“地球独子”彻底的拜托了孤家寡人的现状,它身边的“子孙后代”慢慢的多了起来。
如今,科研人员培育出的普陀鹅耳枥子代幼苗已经有好几万株,国内很多大型的植物研究机构都已经引进了这些幼苗。
2020年的时候,河南郑州就从研究人员这里引进了100多株已经有一米多高的普陀鹅耳枥树苗。
这让普陀鹅耳枥的异地驯化和保护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到今天,全国范围内已经有20多个地方成功种活了3000多株普陀鹅耳枥。
2022年5月,辰山植物园的养护人员发现院内种植的普陀鹅耳枥在自然环境下竟然成功的结出了果实。
这个消息让很多植物学家都热泪盈眶,因为这预示着人工培育出来的普陀鹅耳枥已经拥有了自然繁殖的能力。
从1930年“地球独子”被发现到它的“子孙后代”可以自然繁育,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
在这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有无数的植物研究人员为此呕心沥血,这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这不止是普陀鹅耳枥的幸事,也是中国植物研究领域的一次巨大进步。
有了这么多的“子孙后代”相继在中国的沃土上扎根生长,相信“地球独子”再也不会孤独了。
结语: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地球上的很多物种的生存环境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种群数量在快速的减少。
据悉,现如今全世界有37000多个物种濒临灭绝,有将近100万个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
地球是所有动物、植物和人类共同的家园,当其他的物种都灭绝以后,人类想要在地球上生存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这个共同且唯一的家园,尽量不去做伤害地球的事情。
只有这样地球上动植物的多样性才会逐渐的增加,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才能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地球独子:全世界仅剩一株!为拯救它,中国曾用火箭送它去往太空——发现今日·发现杂志社旗下账号
全球仅剩一株的“地球独子”,中国用火箭送它 太空“出差”一圈——濮达天下·濮阳市广播电视台旗下濮达天下栏目官方账号
贵州:多措并举保护“地球独子” 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篇章——金台资讯·人民网资讯精选官方账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