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世界局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西欧衰落,美苏崛起。
面对西欧急需援助重建的心理,美国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被战火摧残的欧洲各国,从而实现控制欧洲经济。
这就是著名的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从提出到正式落地,其中有一个匪夷所思的“小插曲”,那就是马歇尔计划最初的受援国名单中,竟包括跟美国不太对付的——苏联。
不过,当‘马歇尔计划’实施的时候,苏联又毫不留情地拒绝加入了。
这是怎么回事?‘马歇尔计划’究竟因何提出?又对苏联有何影响?
“马歇尔计划”演讲
- 借钱不成反被溜的苏联
1943年4月2日,持续了近6个多月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以苏联惨胜而结束。这场被称为“史上最为惨烈血腥”的战役,让苏联军队伤亡高达百万之多(大体数据)。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挫败了德国在东线战场的作战计划,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苏联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这场战役,也是整个二战中苏德战争的缩影,为了阻击德军的侵略攻势,大量苏联红军甚至平民在战争中死去,几乎可以说是打没了一代人。
此外,苏联境内大批基础设施遭到德国空军的轰炸,苏联经济也因此跌到冰点。根据战后估算,苏联在二战中的经济损失高达26000亿卢布。
面对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苏联人民拧成一股绳,为了苏联的战后重建献出自己的力量。但,光有人力可不行,苏联还需要大量的钱。
可放眼全球,欧洲战火刚刚平息,整个欧洲的处境跟自己可以说是半斤八两,都是一群自顾不暇的“穷哥们”,向欧洲寻求援助似乎不太现实。
而自己的红色盟友——中国,彼时也是一穷二白。
那该找谁来拉自己一把呢?思来想去,苏联将目光看向了美国。
当时,苏联跟美国还是名义上的“盟友”,拉苏联一把的理由是成立的;
更何况,美国在二战前期大发“战争财”,直接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加上战火远离美国本土,美国国内的基础设施并未遭到多大的破坏,这使得大批的欧洲老牌资本也都跑去了美国。
此时的美国,可谓是“富得流油”,不差钱!
因此苏联准备跟美国贷款,先把钱拿到手,至于以后怎么还,那是以后的事。
斯大林
很快,苏联向美国透露出了自己的援助需求。
这要是放在和丘吉尔、斯大林并称“反法西斯联盟三巨头”的罗斯福眼里,可能会念及美苏同盟的情谊,大手一挥就把贷款拨给斯大林了,毕竟此时的美国真不差钱。但历史没有如果,罗斯福没能坚持到二战结束,就突发脑淤血去世了,他的接任者是之前的美国副总统杜鲁门。
杜鲁门可不念美苏同盟的旧情,他跟斯大林、以及苏联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很不对付。一上台,杜鲁门就抛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杜鲁门主义。
但杜鲁门不想明面上当“坏人”,他没有选择直接拒绝苏联的援助请求,而是“了解”了一下苏联的借款诉求,并假意同意,准备借此结结实实地坑苏联一把。
虽然口头上答应了,但美国却迟迟不给苏联拨款,苏联也一时没想明白美国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能先把这事放一边,先自己慢慢干着,能恢复一点经济是一点。
那么,杜鲁门到底在打什么小算盘呢?
杜鲁门
其实,杜鲁门是利用了苏联急需用钱的心理,盘算着如何利用这点给美国“谋点好处”。
美国之所以答应苏联的贷款需求,除了苏联在当时仍旧是美国“名义”上的盟友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考量——美国企图建立起一个以自身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这样的“大事”,自然需要得到苏联的支持。
1944年7月1日,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镇,“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在这个明晃晃是美国想建立经济霸权的会议上,苏联也出乎意料地参加了,还在协议上签了字。
杜鲁门一看,苏联竟这么需要钱,诚意还这么足,再不批钱或采取行动,自己就不好收场了。
于是,美国正在炮制的“良药”——马歇尔计划提上了台面。
马歇尔计划的原件内容摘要
该计划的终极目的是在西欧稳定资本主义,苏联根本不会答应。但马歇尔计划的的确确会给加入的欧洲国家批钱,美国想想这似乎并不算自己违约。
起初,苏联并不知道这个计划背后的美国圈套,当1947年马歇尔计划正式启动的时候,苏联见美国欢迎自己也加入,似乎还感慨美国确实“守信”。以为自己的大批资金终于要到账的苏联,接受了美国的邀约,还派遣了一个代表团去了巴黎,就该计划商讨具体事宜。
然而,会议结束之后的苏联,着实是被浇了一盆冷水。这援助是假,干预内政是真,所谓的马歇尔计划就是把被援助的欧洲国家变成美国的商品输出市场和经济附庸。
这让苏联不仅十分心寒,还有抑制不住的愤怒。原来美国从允诺给苏联援助开始,就没打算将笔钱真真切切地送到苏联手中。
自己诚意满满还满怀希望地等了那么久,到头来却发现自己结结实实地被美国“溜”了,这可让苏联从上到下都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
斯大林与莫洛托夫
- 马歇尔计划VS莫洛托夫计划
抱着这样心态的苏联想着,既然你美国不仁,那也就休怪我苏联不义。
那就“开战”!
彼时整个世界刚从二战中恢复不久,因此这种开战并不是直接跟美国开战,而是另外一种全新的形式——“冷战”。
随着美国“马歇尔计划”在西欧各国的落地,苏联有些坐不住了,面对美国在意识形态上的步步紧逼,以及东欧各国期盼的眼光,苏联也准备推出一个自己版本的“马歇尔计划”。
因为这个方案由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提出,因此得名“莫洛托夫计划”。
莫洛托夫
“莫洛托夫计划”跟“马歇尔计划”类似,你美国援助西欧,那我苏联就援助东欧。
紧接着,苏联开始借助“莫洛托夫计划”向东欧国家提供经济援助。
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苏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和石油,这点苏联特别有底气,在“莫洛托夫计划”一开始实施的时候,苏联就向东欧各国表示:工业原材料管够!
东欧倒向苏联,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对东欧关上了贸易大门,冷战格局正式形成。
而随着冷战的愈演愈烈,东欧十分担心战争会再次爆发,因而不得不寻求苏联的庇护,一时间,东欧各国国内都出现了苏联军队(常态化驻军)的影子。
东西双方列兵边境线,随时可能因为“擦枪走火”而爆发新一轮的战争。
那么,马歇尔计划VS莫洛托夫计划,谁“胜出”了呢?
先来看看马歇尔计划:
在美国的“经济援助”下,战后西欧的经济得以迅速恢复。此外,马歇尔计划还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欧洲复兴的一个基石。
当然,参加马歇尔计划的西欧各国也因此丧失了经济主权。被美国拿捏经济主权的西欧国家,自然不愿一辈子屈居人下,为了自强,西欧国家开始走向欧洲一体化。
再来看看莫洛托夫计划:
莫洛托夫计划的确加强了苏联与东欧的经济联系,但苏联似乎忽略了一点,相比于财大气粗且工业发达的美国,自身国民经济恢复较为缓慢,对外经济援助有心无力。
当时,苏联虽然向东欧各国输出了大量用于工业生产的原材料,但东欧各国在生产出工业品之后,苏联会进行回购,东欧各国最后自己落不了什么。
这也就造成了东欧各国的工业恢复进程大大放缓,而苏联则凭借这种原材料换工业品的模式,很快恢复了国内工业,一跃成为了比肩美国的超级大国。
此外,苏联还将自己的计划经济模式输出给了东欧国家。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被强加苏联模式的东欧各国出现了排异反应,经济日益僵化的同时,国内的生产积极性也受到了挫伤。
望着自己的邻居——西欧国家正一步步走向繁荣,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刺激着东欧各国...
-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东欧各国的这种心态,无疑是给了美国和西欧绝佳的“和平演变”机会。美国开始频繁搞小动作,进一步刺激着东欧各国本就敏感的内心。
一场“剧变”正在东欧各国之间酝酿。
时间来到1989年,这一年,东欧各国风云突变,苏联为了镇压东欧各国发生的系列革命,甚至不惜动用武力,派出军队前往东欧国家。但,此时的苏联也无暇自顾了。
这场东欧变局,扩散速度之猛、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已是苏联无法掌控的。
东欧巨变
1991年,苏联解体。
这场从经济引发的意识形态对抗,随着苏联的解体画上了句点。
但回望双方的对抗,真的就可以认为马歇尔计划就一定强于莫洛托夫计划吗?
答案是否定的。莫洛托夫计划这种将苏联模式强加于东欧各国的方式固然是错误的,但在马歇尔计划中复苏的西欧各国,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接受了马歇尔计划的欧洲各国,直到现在,即便随着欧洲一体化进行的推进,欧洲各国联系愈来愈密切,但仍旧难以完全摆脱美国的经济干预,美国对欧洲的经济威压无处不在。
这也启示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政治和经济都需要有自主性,独立自主的发展才是硬道理,靠借助别人的援助又或者生搬他国模式,并不是捷径,很可能会将国家发展引入歧途!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