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青的外孙,其实一直活在大多数人视线之外,有点不引人注意。1972年,江西,王效芝呱呱坠地。那个年头,谁能想到今后他这样普通?
他的原名徐小宁,姓“徐”。原因只能随母姓?不是,是因为他的父亲不是别人,正是李讷的首任丈夫徐宁——一个不怎么显赫,却在女儿青春期闯入她世界的普通人。
李讷平生的情感经历没旁人想象的复杂,大体也还算直接。上学时,她也有过青春年华里的纯真情谊,但后来因眼花缭乱的现实阻隔,恋情终究没有开花结果。多年忙碌于事务工作,李讷情感上反而疏离了起来。
直到1970年,李讷因调动工作去了江西。偶然机会,她碰见了招待所里的徐宁。徐宁没什么令人惊叹的学历,倒有三分机灵劲儿,弹吉他,风趣,和常见的“正经人”不同。
那会儿,李讷正好三十岁。她头一次学着鼓起勇气,邀请徐宁看电影。陌生人的世界,终于交错。谁会想这真是她人生第一场约会?真巧,第一次,未必总比第二次重要。
两人相处时,她觉得自在。他幽默,让李讷慢慢放松。当地领导很快向上面反映,说李讷正和一服务员谈恋爱。汇报很快,情感有时候慢半拍。
江青得知,大怒。她不接受女儿与“服务员”结合。矛盾就这样来了,李讷的父亲却态度截然相反。他认为女儿年纪不小了,找到愿意的就行。父亲的理解,给了李讷勇气。两人结婚,也没有大操大办,简单得很。后来李讷生下了儿子,就是徐小宁。
不过,生活再美好也难免失望。最初觉得幽默的徐宁,时间长了让李讷感受到一些粗鲁。他习惯性说脏话,喝点酒就发脾气,这些最初的优点逐渐变成尖锐的刺。夫妻争吵多了,感情不再如初。李讷鼓起最后的勇气,离婚成了唯一出口。儿子跟着母亲生活。
几十年后有人回头才惊讶,王效芝只是个普通的“70后”,在成长的关键节点上也并无特别的关照,成绩一般,生活平淡无奇。可彼时彼刻,这一切就是寻常人的真实日常。
1972年以后,李讷带着儿子生活,有些无奈。80年代,经人介绍,她与王景清结婚——这位王景清曾任云南军区怒江军分区参谋长,年轻时也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他与李讷结合后,对小宁视如己出。也因为王景清,小宁改姓王,成了王效芝。
李讷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过阵阵风浪。步入中年,体力每况愈下。为家庭奔波,买菜还得挑最便宜的。几十年高光之后,江青的外孙,也和千万人家一样,做起平常事:上学、吃饭、应对学业压力。王效芝成绩不好,也就顺理成章了。
王景清怎么看?——他觉得,有这背景,不如参军。参军后保送军校,这点“照顾”对他们而言就是举手之劳。但李讷的意见截然不同。她一向在意公私分明,觉得不能让儿子享这份特殊。她明说,不能因为咱家背景让效芝走捷径。
母子谈了很久,王效芝也不再犹豫,选择读北京市外事旅游职业学校,以职高生身份继续人生。**后来他说,他理解母亲,也信自己可以过得像普通人一样充实。**
1990年夏天,亚运会在北京举办。此时18岁的王效芝,作为运动员公寓服务员,第一次“以服务员身份”走进社会——新华社记者记录下了他的名字。谁知道堂堂伟人之后会出现在第三产业的岗位上?
后来职高毕业,王效芝进入北京饭店,做礼宾部服务员,升到经理,也很快下海经商。没有那么多“家族使命”,他显得更自在?不一定。
关于王效芝的婚姻,时常有人津津乐道。原因很多:一是他的妻子,也大有来头。她是薄一波的外孙王伟;而撮合他们的刘源将军,又是刘少奇的儿子。一个小小的家庭,三代传奇人物背后的聚合与分裂,竟然就这样安安静静发生,没有多少旁人知晓。
刘源后来喜欢回忆这段自己做“红娘”的经历。他话语里带着点像家长里短的得意神色,说自己那些安排好像帮两人开了窍。婚宴上的偶遇,其实也掺着老朋友之间的默契与权谋。谁都想不到,成就一桩姻缘的,居然不是感情本身,倒像是命运里临时凑成了一桌饭局。
成家以后,王效芝过得很平凡。他的朋友圈里,没有什么历史荣耀感的人情世故——反倒像样板戏之后的续集,没了主角,只剩背景。王伟为他生了两个女儿,一家人时不时去湖南韶山冲祭拜祖辈。相机下是短发朴实的母亲,以及架起眼镜、穿白衬衫的王效芝。没有谁再去追问他“伟人之后”该有怎样的人生。
人们常觉得他们命途多舛,其实不必。王效芝读职高、当服务员,下海经商,都和身份背景扯不上太多关系,哪怕街头巷尾总有议论。
也有人说,有家世的孩子,考不上大学,总能安排;可惜王效芝偏偏反着走,他母亲没让他参军,背景成了无用之物。是呀,到底是选择人生、还是被命运牵着走?谁能说得清呢。
还有啊,这些年王家人一如既往地低调,不参与任何“历史后人聚会”,也不主动曝光家庭生活。哪种生活才算更好,对他们究竟算不算遗憾?
细究下去,王效芝家庭和成长路径,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年代千千万万普通家庭的缩影。譬如他母亲李讷,40岁时身体已经撑不住,每天光为家庭琐事奔波,为孩子发愁。王效芝也只是个普通操心孩子的母亲儿子罢了。
有时“身份”反而成了负担。别人羡慕你有伟人作为靠山,到了真有难处,靠山变成了一堵墙。邻居、同事,可以开玩笑:看,这就是伟人的外孙啊?
可他们家的普通日子,该柴米油盐还是柴米油盐。经历过风浪,麻木也罢,释然也罢,至今没人能完全拆穿一个家庭的全部心思——酸、甜、苦、辣,只有时间才懂。
不过说得绕,像故事里王效芝,后来生意做得也未必顺利。许多人以为凭祖上余荫,什么都能过得风生水起。实际哪有那容易?他身边的亲戚不少下海,也有栽跟头的。意外吗?其实不。
反过来看,他那点家庭荣光到底还是有点用。早年职高毕业后进北京饭店,不看背景估计没戏,这话也不能全信——信息不对称,谁也不能百分百确认过程细节。
所以,王效芝有过比常人更多选择机会,但小家庭里还是那个普通的、没考上大学的“70后”;出现在许多同代人的朋友圈里,不起眼,不抢风头。有些人这一生走得坦坦荡荡,有些人则在自己的边角里活得有点平。
有人说,王效芝的故事,可以解读为底色温厚的普通人史诗。其实普通与不普通,只差一线。他要是妥协,进军队就是另一番光景。可母亲别样的坚决,硬生生让他多了几分“普通人”的沧桑和无助。不肯走特权路是大气还是轴?谁也说不清,反正他现在过的,就是他自己选的日子。
有时候命运安排怎么折腾,主角都不会多说什么。旁观人喜欢唏嘘,而王效芝这种“伟人外孙”,他只是选择了不让身份主导自己的全部生活。对还是不对?无所谓。
有人羡慕,有人不解,但生活就这样继续了下去,没什么华丽,也没什么句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