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在社交平台发了一条招聘信息:

新乡第三家胖东来开始进入招工阶段,计划招1000人左右,其中20%的岗位留给退伍边防军人

这本来就已经是一件值得点赞的事,但还有2%的岗位,留给有犯罪史的服刑人员,

胖东来拟招聘曾服刑人员为何引争议

直接把舆论送上了热搜。

退伍军人优先,这大家都好理解;

但给“服刑人员”机会,社会上就产生了分歧:

有人说,“这是善举,是对曾经犯过错但想重新开始的人的接纳”;

也有人担心,“这是不是会带来安全隐患?

胖东来拟招聘曾服刑人员为何引争议

胖东来拟招聘曾服刑人员为何引争议

先说,于东来一直是个“特立独行”的企业家。

他不是第一次做让人惊讶的事,比如对员工的高福利、对顾客的极致服务、宁可关店整顿也不敷衍质量。

这次,他的思路很明确:

社会不是只属于“干净的人”,那些曾经走错路、但想回头的人,也需要机会

这背后其实有个现实逻辑:

服刑人员出狱后,就业困难是社会老问题;

没人愿意用他们,他们就容易被社会边缘化;

边缘化后,重返犯罪的概率会上升。

于东来用一个“2%岗位”,等于是在打破这个死循环。

那么问题来了,大家到底怕什么?

如果你仔细看评论区,你会发现很多反对的声音不是针对“善良”,而是针对“风险”。

胖东来拟招聘曾服刑人员为何引争议

胖东来拟招聘曾服刑人员为何引争议

因为善良是好的,但善良要有边界。

大家的担忧,大致有三类:

安全感问题
顾客和同事能不能接受“身边有个曾经坐过牢的人”?
即便他现在守规矩,心理的防备感也很难一下子消除。

信任成本
公司如何保证这些员工真的“改好了”?
如果出了事,是不是会有人说:“你看吧,我早就说别招这种人”。

社会观感
有些人觉得,社会资源应该优先留给“没犯过错的人”,而不是“先奖励守法,再帮助违法”。

以上三点,其实说白了都是人性,不是因为大家没有同情心,而是在现实社会里,风险和安全是第一反应

胖东来拟招聘曾服刑人员为何引争议

我网上也看了很多研究数据,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实:

出狱后能稳定就业的人,重犯率显著降低

反过来,长期失业、被排斥、生活无保障的人,才是社会风险的高发群体。

所以,如果我们只想着把他们“隔绝”,那其实是在制造一个更危险的隐患。

而且,2%的比例并不高,1000个岗位,就是20个人左右。

胖东来这种管理严格、培训完善的企业,不会像放羊一样不管,他们完全可以在招聘环节、工作安排上做风险筛查。

换句话说,这是“可控风险”

胖东来拟招聘曾服刑人员为何引争议

我觉得,于东来这件事的价值,不只是在于“敢做”,而在于能不能做得稳

第一,要有筛选标准。
不是所有有犯罪史的人都适合立即进入一线岗位。要考虑犯罪类型、改造表现、心理评估等。比如盗窃、诈骗和暴力犯罪的风险差别就很大。

第二,要有辅导和监督机制。
这类员工更需要心理疏导、行为规范培训,甚至需要一个“导师”帮助他们融入团队。

第三,要做好团队沟通。
同事知道有这样的同事时,可能会有顾虑。公司要提前说明政策初衷和保障措施,让大家明白这是企业责任的一部分。

这样做,才能避免“善意被利用”或者“善意反噬”。

胖东来拟招聘曾服刑人员为何引争议

我其实更关心的是:

为什么在中国,这种安排会引发这么大争议?

你去看国外,很多国家都有“第二次机会”计划,甚至专门的企业和社会项目接纳前科人员。

而在我们这,公众的防备心理特别强,原因有三:

信息不透明:我们对犯罪类型、改造情况不了解,只看到“犯过法”三个字;

社会信任度低:大家觉得一旦出事,没人会为后果负责;

舆论环境激烈:任何涉及安全的事件都会被迅速放大,影响公众心态。

所以,这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选择问题,而是一个社会信任体系的问题。

胖东来拟招聘曾服刑人员为何引争议

我个人的观点是:

于东来的做法值得鼓励,但社会要配套制度,才能减少担忧。

比如:

政府建立统一的“更生人员就业推荐与风险评估系统”;

企业享受税收减免或政策扶持,鼓励招聘有改造表现的人;

媒体和公众在讨论时,要区分“个案风险”和“整体趋势”,别一刀切。

如果每个人、每个企业都不敢冒这个险,那这些人出狱后就真的无路可走了。

那时候,风险不止2%,可能是翻倍的。

我们总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现实是,很多人并不相信“改过”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