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网都在为一个男孩揪心。
五一假期,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8岁男童在石谷解山顶走失,失联位置位于海拔1600米至1700米左右[1]。
石谷解海拔1803.3米,是闽中第一高峰,也是一条网红爬山路线。由于海拔较高地势较差,山上还经常有雾气。和很多徒步路线一样,它并不属于景区,而是一座未开发的野山[2]。
呼吸新鲜氧气、徜徉绿色自然当然好,但野外徒步或许比你想象中危险。你以为的“山间走走”,稍有不慎,真的会秒变“荒野求生”。
极端天气,无从预测
即使在所有户外探险运动中,山地徒步可能也是最危险的那个。
中国探险协会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共发生户外探险事故335起,涉及人员1126人。其中山地事故274起,水域事故39起,占总事故数的93.4%[3]。
事故频发的原因,正是因为山地徒步看起来十分“无害”。多少人一双网面运动鞋、一件外套、一瓶矿泉水、一部手机就进了山?
庞大的参与人数加上淡薄的安全意识、欠缺的技能装备,遇见突发状况,风险抵御能力几乎为零[4]。
恶劣的天气、险峻的地形,都是徒步者面临的严峻考验 / 图虫创意
然而,看似“安全”的山间徒步,恰恰是一项充满突发状况的运动。纵观历年山地事故,引起连锁事故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通常叫“天气”。在有关户外运动的天气依赖框架模型(WDF)中,天气对7个主变量、32个自变量不断产生着影响[5]。可以说,选择山间徒步就是选择了与“不确定性”作伴。
一场典型的徒步事故很可能始自一个普通午后。
上一秒风和日丽,下一秒就是雷电、暴雨、冰雹、狂风甚至“雷打雪”[8]。你懊恼出门前没看天气预报,其实看了可能也没用。尤其是5月份前后,随着副热带高压北抬、暖湿气流增强,配合渗透南下冷空气形成低涡切变,南方地区强对流天气也频发,降水量增多[6]。但由于气候的多变性,局地强对流天气大约提前43分钟才会发出预警[7],让人难以提前准备。
更何况,山区自成一套复杂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
对于突发性、局地性、隐蔽性都很强的极端天气,慢报和漏报时有发生[8]。
在山里体验极端天气,和在城里很不同。雨雾、低云使能见度迅速下降,黑暗中,“暴雨-洪水-滑坡崩塌-泥石流”的次生灾害链可能正悄然成型[9]。暴雨过后,山路的土质变松,路面也变得湿滑,一不小心,就会摔倒甚至滑落山下。
夜幕降临,气温下降,你裹紧了防水冲锋衣,但为什么越来越冷了?一项针对市面上50种冲锋衣料的研究显示,冲锋衣洗涤后,极端情况下面料的静水压降至洗前的31.94%,透湿率增加至洗前的425.66%[10]。换句话说,面对突发天气,大多数冲锋衣的压膜、涂层都会损坏,甚至完全不顶用。
更何况,很多冲锋衣不用被雨淋,防护作用已经堪忧了。某省纤维检验局曾随机抽检市面上10种冲锋衣面料,其中50%的Ⅰ级面料、40%的Ⅱ级面料都不符合国家标准[11]。
一件优质的冲锋衣能有效抵御严寒侵袭,让徒步者在严酷的环境中也能保持温暖与舒适 / 图虫创意
装备不给力,体内热量不足以保持体温,就会出现“失温”现象。体温降至33-35℃,人会剧烈寒战,语言不清,无法控制肌肉;体温降至32℃以下,人将进入类似冬眠的状态,彻底丧失意识[12]。
而随着全球变暖,极端降水事件增多[13],这样的惊险事故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
山中生物,暗藏凶险
除了难以预测的天气,山中的野生动物也让大家在爬山的时候时刻悬着一颗心。
研究显示,食肉动物袭击次数增加的趋势,与从事户外休闲活动的人数增加显著相关。这其中,“在黄昏、夜晚进行户外活动”是人类遭受攻击的主要原因之一[14]。另一项基于动物袭击死亡的尸检研究指出,从空间上说,“侵入动物领地”则是导致伤亡的首位因素[15]。
山林深处,土狼等野生动物可能会在此潜伏,须保持高度警惕 / 图虫创意
这其中,蛇咬是很常见的受伤类型。福建省内群山绵延,武夷山国家公园已知蛇类种数达58种,占全国种数27.75%[16]。雨水过后,天气转热,蛇类也开始外出觅食和交配,每年6月至10月,是蛇类活动最频繁的时节[17]。
湖南岳阳地区183例蛇咬案例分析显示,“野外玩耍”凭借20.5%的占比,仅次于“农活”(49.7%)和“捕蛇”(21.7%)之后,成为患者被蛇咬伤的第三大主要原因[18]。青岛及周边地区的蛇咬案例呈现出相同趋势,
患者受伤原因中,“小路、草地行走”和“山林游玩”占比达41.1%[19]。
不起眼的昆虫,也可能暗藏凶险。
一项针对马蜂蛰伤重症患者的研究显示,伤后肝、肾、血液、凝血、肌肉受损的发生率为100%,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导致死亡[20]。2003年7月,广东就曾发生蜈蚣咬伤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案例[21]。
鸟类可能携带并传播禽流感病毒,徒步时需保持安全距离,减少不必要接触 / 图虫创意
微生物更是让人防不胜防。
在1415种已知的人类致病微生物中,868种(61%)具有动物源性[22]。憨态可掬的刺猬可能携带新布尼亚病毒,让你患上死亡率高达20%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23];鸟类能够传播H5亚型等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24];汉坦病毒通过松鼠的排泄物感染人类,可能引发严重的肾综合征出血热[25]。
阿巴拉契亚山道334名徒步者曾参与调研,24%的人都报告自己遭到蜱虫叮咬[26]。作为重要的病媒生物,蜱虫能传播约32种原虫、83种病毒、14种细菌,包括作为生物恐怖战剂的“贝纳柯克斯体”,进而引发森林脑炎等多种疾病[27]。
即使和各种小动物保持了距离,病原体也能通过动物粪便、尸体等途径进入土壤,并经由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进一步扩散[28]。
安葬一只可怜的麻雀,趟过一条清凉的溪流,不知不觉,你可能已悄然“中招”。
脆皮体能,进山找虐
爬山,是实打实的剧烈运动。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即使是成年人,也不建议脑袋一热就进山。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的团队编制的《中国体力活动汇编》中,慢速爬山的体能消耗(6.1MET)已经是剧烈强度,快速爬山甚至达到了241种体能活动中最强的17.2MET(MET为代谢当量,是用来衡量体力活动强度的标准单位)。而像卧推、仰卧起坐、深蹲等阻力训练,都远低于爬山的消耗[29]。
以华山为例,需要游客徒步2-8小时不等[30]。路上免不了带的食物和水,也会提高对登山者的要求。国际高山向导的爬山体能标准指导中提到,
要想背着过夜背包在海拔1500多米的山上徒步八个多小时,每周需要锻炼3-4次[31][32]。
但真能够符合这个要求的人,却寥寥无几。
根据中国慢性病与营养监测(CCDNS)的调查,中国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中,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剧烈或中等强度运动的参与率为19.7%;每周至少进行三天,每天至少30分钟运动的参与率仅为12.5%[33]。
全身上下只有眼珠子和手指头动的最多,却偏不信邪要逞强挑战爬山。于是在路上遇到的第二个劫难,就是肌肉酸痛。
2023年国庆节假期,华山接待了16.49万人次的游客。但爬华山,却和“轻松”“闲适”这样的词一点都不沾边。华山北峰的平均坡度为59.2°[13],作为华山一条路上最后一段险路的“老君犁沟”,垂直坡度更是超过了70°[14];而千尺幢370余级台阶,不仅陡峭,还十分狭窄,每级宽度不到脚掌的三分之一[15]。
山路陡峭难行,万丈悬崖就在脚下,有些路段甚至需要手脚并用才能前行 / 图虫创意
相比在平地上走路,下坡时脚的作用就像一个减震器。研究者发现,随着坡度从平地的0°逐渐下降到-10°,
脚承受的“刹车”作用增加了40%,而整体上消耗的能量增加了65%[16]。坡度越陡、速度越快、运动时间越长,肌肉最大收缩力(MVC)的下降和血清激酶(CK)的增加程度就越明显,由其引发的肌肉损伤(EIMD)程度就越大[35]。
因此,对于平时极度缺乏运动的人来说,想要在山顶看日出时的云海翻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可能会出现的场景是,你走着走着就感觉到双腿如灌铅,不仅累,脚趾还要时时刻刻紧抓地面,担心会不会掉下去。能坚持下来全靠意志力。
事实上,爬山过程中感觉到的不适或许只是一个开始。长时间不运动,一运动就走山路,真正折磨人的是回家之后的痛苦。
美国运动医学学院指出,任何使肌肉承受不习惯负荷的高强度活动都可能导致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这种酸痛通常在锻炼后12-24小时开始出现,并在24-72小时达到巅峰[36]。
而“步行下坡”,是被明确列出的引发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因素[37]。这是因为下坡时的离心动作让肌肉在收缩的同时被拉长。当外部力量超过了肌肉能够抵抗的程度,肌肉被迫拉长,承受更大的压力。这会导致纤维损伤,更容易引发疼痛和酸痛感[38]。
如果你累得半死,从山上下来没多久就发现自己的尿液变成了深红色,请迅速去医院。
没有运动习惯,又进行急性剧烈的肌肉运动,还可能会引发横纹肌溶解症[39]。
这是由于受损或受伤骨骼肌的快速溶解,导致细胞内肌肉成分(肌红蛋白、肌酸激酶等)和电解质直接进入了血液。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会引发急性肾损伤,电解质失衡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39]。
“全副武装”的游客正在攀爬四姑娘山大峰。登山前过量运动,在肌肉还没有恢复的情况下就长时间爬高海拔山脉,也可能导致横纹肌溶解[39] / 图虫创意
所以,了解自己的能力边界真的很重要。不仅是生理层面的适应能力,还有心理层面的韧性能力。
针对专业徒步登山者的调研显示,这些人具备相同的心理特质,
比如能够一丝不苟地进行准备、持续高效做事、受挫后快速恢复、在挑战性场景中保持坚韧等等[40]。几百米的小山坡就哭爹喊娘的脆皮打工人,没有这样的素质,也不必非要挑战自我。
对于大人来说,爬山尚且是一件难事,对于孩子来说,野外徒步更是一次充满未知的挑战。
还是网友总结得好,爬山徒步其实是关于放弃的艺术。敬畏自然,切莫侥幸。
[1]新华网.(2025).见到请立即报警,8岁男童失踪已超80小时
[2]新华网.(2025).还在找,8岁男童在山中走失已超48小时
[3]中国探险协会.(2025).《2024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
[4]中国探险协会.(2025).《2024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
[5] Brownlee, M. T., Verbos, R. I. (2015). Measuring outdoor recreationists' beliefs in climate change: Testing the Occurrence and Anthropogenic Causation Scale (OC-AN). Journal of outdoor recreation and tourism, 11, 1-12.
[6]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明起南方新一轮降雨来袭,福建等地将有暴雨
[7]人民网. (2024). 全力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我国将进一步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
[8]周丹,孟明霞 康晓甫.(2018).秦巴山地一次区域性暴雨漏报的预报失误原因分析.(eds.)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pp.2435-2441).
[9]唐文坚, 范仲杰, 董林垚, 刘纪根, 张平仓, 李同录, ... 王林. (2023). 暴雨型山洪灾害链监测预警研究与展望. 长江科学院院报, 40(7), 73.
[10]潘行星.(2019).冲锋衣面料防水透湿指标分析与比较. 质量技术监督研究(01),2-5.
[11]王亚萍,王亚南 谢津.(2022).冲锋衣功能性指标结果分析. 中国纤检(06),102-104.
[12]央视新闻. (2021). 失温是什么?有多危险?
[13]Trenberth, K. E. (2011).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with climate change. Climate research, 47(1-2), 123-138.
[14]Penteriani, V., Delgado, M. D. M., Pinchera, F., Naves, J., Fernández-Gil, A., Kojola, I., ... López-Bao, J. V. (2016). Human behaviour can trigger large carnivore attack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Scientific reports, 6(1), 20552.
[15]Tumram, N. K., Ambade, V. N., Dixit, P. G. (2017). Human fatalities caused by animal attacks: a six-year autopsy study. Medico-Legal Journal, 85(4), 194-199.
[16]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0).世界双遗武夷山国家公园
[17]福州新闻网.(2022).即将进入毒蛇活动频繁时期
[18]王煜, 彭昆, 易峰, 陆海湖. (2009). 湖南岳阳地区183例蛇咬伤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医学信息, 22(11), 2464-2466.
[19]王双德, 张群, 袁宁, 薛乔升. (2022). 青岛以及周边地区毒蛇咬伤患者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17(4), 541-543.
[20]张世田,唐汉庆 林起庆.(2020).24例马蜂蛰伤重症患者的诊治经验.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03),332-335.
[21]周晓华.(2005).以被蜈蚣咬伤为主诉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广东医学(01),133.
[22]Taylor, L. H., Latham, S. M., Woolhouse, M. E. (2001). Risk factors for human disease emergence.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Biological Sciences, 356(1411), 983-989.
[23]朱长强,吴婷,吴一凡,相芳,艾乐乐,杨晓红... 谭伟龙. (2024). 刺猬携带人兽共患病原体研究进展.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4]周森.(2017).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暴发、传播与进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
[25]王奥男,党蕴琦,李博琦,李永久 刘铸.(2020).饶河地区野生动物携带病毒的基因分型及序列特征分析.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03),206-210.
[26]Boulware, D. R., Forgey, W. W., Martin II, W. J. (2003). Medical risks of wilderness hiking.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114(4), 288-293.
[27]郑卫青,柳小青 陈海婴.(2014).蜱虫危害及其媒介效能.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05),493-496+500.
[28]吴颐杭,刘奇缘,杨书慧 马瑾.(2020).病毒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与传播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环境科学研究(07),1611-1617.
[29]Junqiang Qiu, Junchao Yang, Mingyue Lu et al. (2022). Chinese Compil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ies in healthy adults aged 18–64: Categories and metabolic intensities. Sports Medicine and Health Science:160-171.
[30]西安本地宝. 爬完华山要多久.
[31]International alpine guides. Physical Ability Standards.
[32]TMG. Fitness Requirements.
[33]Chun Li, Limin Wang, Xiao Zhang et al. (2020).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Chinese Adults — China, 2015. China CDC Wkly. pp.671–677.
[34]华阴新闻.(2024).华山景区接待登山游客16.49万人次
[35]Bastien Bontemps, Fabrice Vercruyssen,Mathieu Gruet et al. (2020). Downhill Running: What Are The Effects and How Can We Adapt? A Narrative Review. Sports Med. pp.2083–2110.
[36]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DOMS).
[37]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DOMS).
[38]Karoline Cheung, Patria A. Hume, Linda Maxwel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icine. pp. 145–164.
[39]Michael Stanley, Venu Chippa, Narothama R. Aeddula et al. (2023). Rhabdomyolysi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40]Crust, L., Swann, C., Allen-Collinson, J. (2018). Mentally tough behaviour in extreme environments: perceptions of elite high-altitude mountaineers.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Sport, Exercise and Health, 11(3), 334–347. ,
网易文创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微信编辑 | 周 周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稿费千字300到800
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