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那个秋天,风头转了个急弯。许多原本以为稳妥的人都没站稳脚跟,更别说试图“整顿秩序”的邓小平,这一回,他的心血眼看着又要付之流水。可屋漏偏逢连夜雨,周恩来的身体不争气,昏睡的时候越来越多,几乎到了人们吵一句话他也熬不住的地步。国家正在下坡,这位支撑着局势的老人家,也快要熄灯了。
其实那段日子,就像冬天的北风吹进院子,又冷又干,谁也不知道明天还会发生什么。周总理病榻前,还是忍不住把党和国家的事记在心头。心里明镜似的,他最怕的倒不是病魔,更怕的是,这烫手的“总理”帽子——要是一失手,落到那些人手里,天下怕是真得大乱。和邓小平、叶剑英几个人低声闲聊,他都反复强调,不管怎样,绝不能让“四人帮”染指总理的位子。
这时候呢,毛主席心里也乱。谁也信不过,不如亲自挑一个看着顺眼、手干净、不爱乱来的人。腊月还没过完,毛远新出面找了华国锋,说主席有个意思,让他来当代总理。华国锋呢,估计连烟都险些掉地上,完全没想过这个事。虽说是从基层打拼上来的,说中央这几张桌子的事,他自己还是个“新兵蛋子”。他当场就往后推,说自己连门道都没摸熟,希望主席另挑高人。
其实你要是真了解华国锋,会觉得他这不是装谦虚。自打他调进京城,整天看着各路人马明枪暗箭,心里就越来越发紧。连周恩来都捂不住所有人的嘴,自己呢,资历也浅,脾气也不硬,能不是心里打鼓?底下人或许瞧见过,他脸上的“实在”,其实也是想自保。
毛主席选他,理由其实挺简单。他担心政权给坏人钻了空子,觉得华国锋不会瞎折腾,能稳住局面——至少,脾气不闹腾。再说了,要是那些明争暗斗的人知道新总理“无根无底”,也来不及提前盘算。
转回头来,周总理真是病得厉害,人已经躺在那台仪器上靠着,呼吸都得靠医生的按钮拖着,脑子却没松过一刻。大事要交班也不是开玩笑的事。华国锋还是推辞,说得真挚,说自己啥都不会,恐怕耽误事。毛主席却咬准了他,回话那股子劲头:“就是你。不足才用你。我都思量很久了。”
据说那天主席还提刘邦用周勃的典故,华国锋也明白这是不能再退的局面。人家敬他老实、肯干,一副老黄牛样,有点旧社会传下来的憨厚感。主席夸他接地气,说什么都不改口。华国锋其实明白,这不是给自己戴高帽,是他想拆掉那些“自以为是”的机关。
不少政治局的老人,见了华国锋还得翻一下名单——这人哪儿来的?平时都不闹腾。这一点,反倒给了毛主席机会,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等到周总理咽下最后一口气,文件把华国锋的名字写在“代总理”那一栏。老百姓大眼瞪小眼,官场里却早有风声。一摞报纸翻到最不起眼的角落,才藏了几行字——连头版都没捞上。简短得跟贴条子似的。和外国大使见面,官方稿子只剩一句话,照片一张没有。
华国锋心里明白,那些人不服他。其实当年他也犹豫,就怕沦为傀儡。可事已至此,已经是没法子。只要主席一句话,他只能走下去。有人说他那时“可怜”,但他自己多半也笑过,只要国家别出大乱子,自己这张脸算什么。
可说句心里话,华国锋那会子挺难做。党内,资历比他深的人比比皆是,“这人哪儿蹦出来的”,外头会议办得都冻手冻脚。任命文件是拖了十来天才登上的。谁都觉得,他这总理当不了多久。
大家都盯着主席的病床,心思各异,有打算的就四下串联,盘算着新一轮的“站队”。谁还指望华国锋能撑下去?说到底,他本就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基层干部,和北京的那群老资格——打过几年交道就算多了,真正熟悉的没几个。可有趣的是,他并非什么“软柿子”,越是风声鹤唳的时候,越显得“静”。
说句老百姓的话,“大智若愚”其实没毛病。他有事总要先看人家底细,讲起话来也绕着圈,不多废话。继任大会那一席讲话,打头就承认自个儿不懂,但肯努努力、有事请示。光这股子谦虚劲儿,也给不少人在会场里安了安神——谁都怕乱来。
华国锋晚年回想起来,自己那时“啥也不懂”。国务院那些门道,压根是李先念在主抓。为着不树敌,能不开会就不开,事事按主席意思走,省下一条麻烦。反对他的人不少,上头顶着,下头防着,他都按兵不动,用拖字诀。眼看着党内乱局缠斗,有的人恨不能早早踢他下台。
你也别说华国锋全靠防守。身处漩涡,他也知道要团结能团结的人,比如李先念。听说李先念生病,他亲自上门,路挺远,一次次跑。李先念要出去外地,他赶紧拦着,说局势不稳,绝不能让反革命抓空子。李先念就留下。毛主席走后,这句话成了定音鼓,李先念亲自力推华国锋。
人们总说他低调,其实低调里藏着棱角。新中国那拨老干部里,他属那种“有事干在前,没事缩在后”的人。当省委书记时独当一面,该学的都记笔记。毛主席钦点他,既有用人如器的高明,也有“情急用旧人”的无奈。可说到底,他还是咬牙扛住了。
局势险恶得让人喘不过气,华国锋不是没怕过。但是真到断崖边,不光不能退,还得想办法稳住旁人。对党内同志,他说得最多的就是“只干大事”。对那些想看他笑话的人,他用行动证明:我不抢风头,也不窝里斗,我就是不犯错。复杂乱局里,也许正是这种不抢风头的“呆劲”,才能让时代起点涟漪。
只是局势一步一步走向深水区,老一代人渐渐谢幕。华国锋在这风口浪尖上停了一阵,他是真的“接了班”,也是真的没能完全稳住这座大船。可你要问,这时候的中国,更需要一个能叱诧风云的大人物,还是一位能熬住黑夜守到天亮的看门人?这事儿,怕是谁也说不准。
有些人注定只能走一段路,但恰好就是这一段,关乎许多人的安稳。华国锋的故事,留了不少空白。我时常想,如果他能再多一点锋芒,也许成就要大些;可要是早早锋芒毕露,命数又是否会截然两样?历史里,总有些人被时代推着走。那年冬天的风,到底是谁吹起的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