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圈出了个励志案例。
最近,山西运城荣河1+1生鲜超市创始人刘明军小火了一把。在投资黄金获利1000万元后,他将其中913万元分发给员工,引发广泛关注。
据报道,工作时间两年以上的员工730名,每人分10000元;工作时间一年以上、两年以下的员工520名,每人分2000元;工作时间一年以下的员工790名,每人分1000元,共分出了913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刘明军还有一个原创音乐人的身份。
而投资、赚钱、分钱,这些词似乎与主流视野中音乐人穷困潦倒的形象,大相径庭。那么,在行业普遍面临生存压力的背景下,他的经历能否为当下音乐人的生存路径和职业规划提供了参考?音乐人又给他的创业之路带来哪些助力?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与刘明军展开了一次独家对话,试图探寻当代音乐人如何在多元身份中找到热爱与生存的平衡。
草根青年,拒绝变成“资本家”
“不是因为热爱做生意,而是热爱音乐、为了生计,才选择了做生意。”
2003年,刘明军从艺术院校毕业,辗转酒吧驻唱两年后,22岁的他迫于生计,干起了个体户。彼时,正值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刘明军在山西小镇开了一间不到100平方的小门面,这也是山西荣河1+1连锁超市的雏形。
一路风风雨雨,刘明军用了20年,将最初的一间小店打造成了运城市25家、郑州市8家的连锁超市版图。
根据一位员工自述,在疫情最艰难时,面对封控和物资紧缺,刘明军不仅仅没有涨价,反而自掏腰包30万元,让居民以极低的价格买到新鲜的水果蔬菜。特殊时期的无私付出,也让刘明军在当地收获了好口碑,被称为良心企业家。

他并不像许多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家,而是反复强调自己的草根身份、农民血液,挣够了吃穿,剩下的共享给更需要用钱的人,“我发现挣足了吃穿就够了,真的不需要太多钱。”
在此次分钱的群聊中,他发了一段长文说到,“马克思说过资本家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作为农村出生的我,从小就很痛恨资本家很讨厌有钱人,然而命运戏人,不知不觉中我成了那个我最讨厌的资本。”

这次分钱行动,则是“为了让我变得像我”,并表示,以后希望分1个亿或者更多。
在努力搞事业的同时,刘明军对于音乐的热爱也并未停滞。早在创业初期,刘明军就在超市内拿起吉他,自己当起了“超市驻唱”。而在短视频平台上,他发布的内容大多是翻唱、原创的吉他弹唱,极少有超市的商业宣传。
据音乐先声了解,自2018年以来,他共在QQ音乐、酷狗音乐平台发布了6首歌曲,吸引了1.4万粉丝。其中,他在QQ音乐有5首歌进入榜单共57次,《将你还于人海》进入热歌榜10次,飙升榜6次,流行指数榜12次;在酷狗音乐月听众106万,累计495万人听过他的歌。

刘明军还透露,一个月后他会发行两首原创单曲。可以确定,这并不是中年人骤富之后,急于堆砌文艺、风雅标签,而是源于一如既往的热爱。
刘明军用自己的行动路径证明,真正的理想主义,往往来自于在利益洪流中,仍然能够安静地坚持热爱的那部分人。
钱赚了,梦也没丢
理想与生活,能否双线并行?
或许在早期的刘明军看来,这个问题也会打上一个问号。
刘明军回忆,2018年左右,在创业的过程中经历了诸多不顺,炒黄金下跌、生意艰难、家中发生变故,种种打击让他无数次在心底怀疑,是否还负担得起对音乐的执念,是否还能在现实中继续走下去。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明军创作出了单曲《倒霉鬼》。这首歌的旋律线条没有过分修饰,词也有些怨怼,但在字里行间里,听得见一个成年人在风雨中咬紧牙关活下去的真情实感。

在QQ音乐上,这首歌收藏1万+, 4519条评论;酷狗音乐上收藏4万+,1644条评论。正是这种赤裸裸的共情,让无数人在一地鸡毛中,看到了自己低头前行的影子。也让这位真正的尾部音乐人,也收获了很多网友的认可和喜爱。

他提到,“现在回过头看来,生意是我的生活支柱,但音乐却是我的精神支柱。”
刘明军是一个幸运的孤例,却又有着普世的一面。一个音乐人,穿行于商业世界,并取得了超出寻常的成就,但这种成功并非单纯的运气叠加,而是其音乐热爱、资源积累与时代机遇交叠后的奇妙反应。
近年来,刘明军虽然因事业繁忙,创作频率放缓,但他始终没有与音乐真正分割。甚至,音乐人的创造力、艺术感知,也被他落地到具体的体验场景,转化为商业模式中的软实力。比如在农夫刘先生(旗下另一个品牌)超市郑州店里,音乐元素并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被巧妙地嵌入了日常消费之中。

不同于传统超市以效率与功能性为导向的运营思路,刘明军在场景设计上增加了情感维度,比如吉他造型的坡道、艺术视觉装置,强化品牌记忆的同时,还以音乐作为情绪介质,延长了用户的停留时间,让消费者在琐碎日常中获得一丝不期而遇的精神慰藉。
空闲时,他也会亲自登上超市内的小型舞台,演唱原创歌曲,拍摄音乐短视频,将个人音乐舞台与商业场景融合。刘明军告诉音乐先声,未来将邀请更多本地有理想、有才华的音乐人,在超市的打卡点举办小型演出,尽所能对本地新兴音乐人提供扶持帮助。

当然,刘明军的案例也不能被简单神化。
他的成功路径中,仍包含着浓重的偶然性因素,比如投资黄金带来的阶段性高收益,以及多年累计的供应链管理与实体运营的实战经验。这些现实条件共同托举了后续的跨界探索,让他得以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
但重要的是,他提供了音乐人更多元化的职业规划参考。
在今天同质化竞争加剧、用户注意力碎片化的背景下,各行各业对情感表达与精神共鸣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在这个过程中,音乐人的浪漫基因反而拥有了意想不到的稀缺价值,在品牌、产品乃至空间体验中构筑起深层次的精神内核。
理想背后,不该是悲情叙事
不知何时起,“找个班上”已经成为互联网语境中对音乐人最具杀伤力的冷嘲热讽。
屡屡有音乐人因这“四字真言”而破防,仿佛一旦未能速成名利,便被剥夺了继续追梦的正当性。以至于,很多音乐人觉得似乎只有孤注一掷、背水一战地投入创作,才能捍卫所谓的纯粹。
但这样的期待,明显不符合现实。
根据Spotify发布的《Loud & Clear》报告,2024年,平台上上传音乐作品的创作者数量已超过1200万,但其中仅约27.4万名艺人(不足2.3%)获得了超过1000美元的版税收入。换言之,1170万创作者者的年收入收入低于1000美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上传者数量在一年内激增了200万,Spotify估算真正试图以音乐为生者仍维持在22.5万人左右,增长幅度为零。
同时,平台总版税支付金额自2023年的90亿美元上涨至2024年的100亿美元,表面增长了11.1%。但抢食这块蛋糕的人数却激增了20%,分配结果的残酷性,较之以往更甚。正如报告所揭示:“当我们谈论1200万创作者时,绝非意味着这1200万人同时处于产业金字塔的顶端。”
国内的情况类似,根据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张丰艳工作小组发布的《2023中国音乐人生存状况报告》,近半数音乐人的税前月收入停留在2023元以下;四分之一徘徊于2023至4999元区间;而税前月收入能突破8000元者,仅占5.89%。
根据TME近期发布的2024年度ESG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腾讯音乐人平台总入驻音乐人数超58万;网易云也在2024年财报中披露,平台注册独立音乐人超过77.4万名。即便各类扶持计划仍在继续,相对不断扩大的创作者群体,但至少目前来看,真正能靠音乐赚钱的人,始终是凤毛麟角的一小撮人。
2019年《乐队的夏天》热播之时,有网友统计过,31支参演乐队、117名乐手横跨教育、设计、互联网、金融、建筑等20余个行业。
其中,刺猬乐队主唱赵子建不仅是主唱兼吉他手,还是一名专职程序员;新裤子乐队的彭磊,不仅导演过2006年现象级神曲《QQ爱》的MV,还曾担任动画片《可可可心一家人》的美术总监;“盘尼西林”的键盘手麻浩宁,本职是一位年均2000门诊、200手术的骨科医生;而在《新说唱2024》中以接地气歌词爆红的艾里克,第一职业则是延边地区的一家韩式烤肉店老板。

在刘明军看来,音乐道路初期,大多数音乐人都经历过痛苦与艰难。正是这种草根状态下的真实,以及与社会零距离的接触,往往能孕育出最有力量的灵感与作品。
他对音乐先声说道:“收入多少并不代表作品的分量,做小生意不丢人,找班上也不丢人,只要坚持创作,身份不会改变。真正热爱的人,无论生活怎样变动,都能在缝隙中为自己的音乐留出空间。生计是生计,音乐是音乐,它们并不冲突。”
正如崔健早年在采访中所说,音乐是人的一种选择,一个生存没有自立的音乐人,不少一个很好的音乐人。一个无法为自己建立基本舒适生活环境的人,难以支撑起持续而有力的创作生命。

不仅是刘明军,每一位职业标签中被冠以斜杠的音乐人,都在用行动证明,理想不是被保护起来的脆弱物种,而是必须在现实压力中自行进化的力量。理想固然可贵,但“职业化”早已不再意味着单线依赖作品本身的经济回报。
生存与理想,不应该是泾渭分明的对立命题。或许,艺术的生命力,来自于对社会的深入理解、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反思与表达,而不是自我放逐式的贫困美学。
靠自己的双手,先吃上饱饭这件事,并不丢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