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第38集中,张小敬深深的陷入了烽燧堡之战的回忆当中。张小敬、萧归、闻无忌他们所在的第八团凭借220人居然坚守烽燧堡二十多天不退,在剧中的设定中第八团是安西铁军最精锐的部队,那么第八团的战斗力为何如此强悍?

烽燧堡之战是发生在旧历二十三年,也就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第八团面对的敌人是西突厥的突骑施部,本来是臣服于唐朝的,突然作乱进攻北庭都护和安西都护的拔换城。第八团坚守的烽燧堡就在位于拔换成北30里的地方。

烽燧堡其实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名,烽燧本来是古代为了军事防御设置的报警系统,到了唐朝开始在烽燧附近筑城,我们可以把烽燧堡理解成一个报警兼有防御功能的小堡垒。可想而知,烽燧堡肯定不大,而且城防设施应该和真正的城池没法比,但是为何第八团能够凭借一个小堡垒坚守二十多天,只能说明第八团战斗力强悍。

第八团战斗力强悍的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是募兵。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唐朝军制的转变,南北朝时期的北府兵大家应该听说过,那是府兵制的代表,淝水之战大败前秦八十万军队。府兵制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而且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府兵制最重要的依赖是均田制。唐朝初年也是延续了魏晋南北朝和隋朝的府兵制,为大唐开疆拓土立下了赫赫功劳。但是到了唐玄宗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府兵制没有了依存的基础,于是开始转向募兵制,张小敬就是大唐第一批募兵。

募兵征召的军人和府兵制最大的区别在于,募兵是职业军人,长期训练,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自然战斗力强盛,这就是专业和业余的区别。再者,府兵制的兵员只要是辖区内耕地的农民即可。但募兵制既然是职业军人,自然有一套非常严格的标准,唐朝募兵,首先身高是有要求的,20岁入伍,身高应该在五尺七寸(大约1.7米)以上。

对士兵使用兵器也有要求,即要求士兵能够自主使用伏远弩,射程三百步;要求士兵在四发中能命中两发,对擘张弩的应用要求是四发二中。所以兵员素质相比,募兵制自然高于府兵制。而且募兵训练精良,能够提升战斗。

而且在边关等地,为了稳定这些人的军心,设置了军屯,很多受招募的士兵举家迁徙。像剧中的陈行范就把全家都迁徙到了安西都护,对这些人来说,安西已经不单单是大唐的边疆了,而变成了自己的家,守卫自己的家,自己的亲人,必然死战不退。

第二个原因是唐朝军队士兵的装备精良,根据《新唐书》记载唐军士兵装备:人均一张弓,三十支箭及一种叫胡禄的箭囊;横刀一把——一种佩刀,日本现在有完整样本。此外,还有着装要求,唐朝的大部分士兵穿明光铠,骑兵还要在身上、腿上和手膀上配置铁甲,背上有长枪。

剧中崔器在和曹破延打斗的时候,根本不惧怕曹破延砍在自己身上的刀,正是因为唐军铠甲的精良。在安西都护,为了应对更加严峻的情况,唐军的装备肯定更加完善。这也是第八团战斗力强悍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个原因是唐军的士气高涨,自豪感强。第八团是安西铁军最精锐的部队,张小敬、萧归、闻无忌一直在行九死无悔的军礼,因为他们是大唐的士兵,守大唐的土地,护卫大唐的军旗,死战不退,不退!

时间来到开元二十三年,大唐帝国正处于开元盛世的巅峰时期,每一个大唐的子民、士兵都有着深深的骄傲与自豪,他们愿意保卫自己的国家,愿意保卫大唐的每一个百姓。张小敬在受尽了各种磨难、屈辱、陷害之后,仍然愿意保护长安百姓,正是心中这份信念在支撑着他们死战不退!

优良的军事素质,精良的武器装备,九死无悔的信念是安西铁军第八团战斗力强悍的根本原因。其实唐军的战斗力强盛不光体现在第八团身上,盛唐时代安西都护府的唐军从来没有超过三万人,但却控制着西域近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震慑着大大小小数十个国家,并还有余力数次主动进攻阿拉伯帝国,唐军的强悍可见一斑。

参考:《新唐书》、《唐朝军制研究》、《资治通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