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做了29年皇帝,其中蒋琬辅佐12年,费祎辅佐7年,姜维征战10年。刘禅的问题不用多说什么,不傻但也聪明不到哪去,在位时间长并不能说明什么,但凡蒋琬,费祎,姜维这三人有一个是曹操,司马懿之流,也照样玩完。

姜维坚持北伐,消耗魏国的实力

蜀汉从诸葛亮开始一直北伐其实都是被曹魏逼的,如果不北伐蜀汉早就被灭了,首先曹魏的地盘大,各地人才远多于蜀汉和东吴两国,如果不北伐凭借曹魏的能力休养生息一段时间曹魏有能力直接打败两国联手,诸葛亮和后面的姜维都知道这一点,所以都在不断的北伐为的就是消耗曹魏的军事实力。

魏国经过数十年的积淀国力已经远超蜀吴两国,姜维要不断北伐,让魏国不清楚蜀国的真正实力,同时争取拢右的战略缓冲,所以国力消耗根本不可能在像诸葛时代一样阻敌于外,驻守的军队的钱谁出?姜维敛兵聚谷的策略如果赢了,蜀汉延续的时间会更长。

姜维的军事能力绝对不止是中流的,蜀汉后期有能力和资历的将领只有姜维,如果姜维军事能力比不上王平、魏延等人,邓艾钟会陈泰算什么级别。姜维北伐战绩不好,除了军队人数少,最大的就是蜀汉内部不团结,蒋琬在的时候就已经政、军分开了,后面的费祎完全就是反对北伐。

导致后期朝廷内部都是北伐反对派,影响最大的一次就是姜维约定汉中督一起北伐的那次,为什么汉中督会延期,幸好有董允陈袛两个,费祎死后政权回归到刘禅手里,所以为什么后期黄皓可以一手遮天,多去看看陈坻的记载,那才是姜维北伐的压力真正所在。如果没有董允陈坻两人,蜀汉会更提前的灭亡。

刘禅培养亲信

诸葛亮行君权是因为托孤重臣辅佐少主刘禅,到了蒋琬,费祎时期蜀国已经不需要行君权的“相”了,我觉得这是差异的根源。陈祗和黄皓、阎宇的出现,是刘禅为了分化相权进一步掌控更多政权而树立起来的势力。(包括姜维这种也算)但是刘禅明显能力不够,栽培出来的亲信有明显缺点。

黄皓尚算宫省之人,但陈祗并非费祎的府吏,所以不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陈祗和黄皓实则都是顺着刘禅意思来,他们抱团实际上对皇权的损害未必便有多大,相反都是体现刘禅的意志。能行君权的相只有诸葛亮,后来人自然不及。诸葛去世后蒋琬的威望和根基无法与其相比拟,刘禅完全收回君权,那么蜀汉成功步入正常的朝堂状态,没有变为权臣掌握皇权,父子兄弟相传,进而欺君的状况可以说诸葛亮功不可没。

蜀汉的行政体制,重视分权制衡

蜀汉承东汉制,尚书台是实质上的行政中心,三公权力受尚书台掣肘,但是尚书令权重位卑,所以东汉以无职权的太傅录尚书事是常态,既提升尚书令的地位,又不会造成集权。东汉到晋,一旦出现三公录尚书事,或者将军录尚书事,要么就是权臣专权,要么就是皇帝出于特殊需要的恩典了。

整个蜀汉朝,实际上除了武侯有极高的政治威望形成实质上集权外,其他的录尚书事权臣能完全压制尚书令实际上更多是因为武侯之后实际上秉政的核心集团全部都是荆州人,以及附庸于荆州集团的降将和少量蜀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姜维录尚书事后,一旦离开成都,他根本无力压制有想法的尚书令陈衹。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权臣出现,蜀汉的朝堂多是互相制衡,延长了蜀汉的寿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