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春晚小品《花架子》,镇长安排擦玻璃是怎么变样的
1
0
相关文章
近七日浏览最多
蹲在旺财饭店字母招牌下吃饭的镇长
1、
小品中的"要保持环境卫生整洁"的指令,与"居民在大街频繁被洒水车撒一身泥点"的实情迎面相撞,这场政策执行中的"弹簧效应"——压力越大变形越大,正成为基层治理中的显性障碍。
小品《花架子》反映的问题当然存在,但其层面有点降级:乡镇已是最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无论是加码的意愿还是加码的能力已经很小,乡镇工作需要村一级配合,而村一级又是体制外。开展工作要对安排者负责,层层加码的来源应该市县一级更多一些。
饭店老板说自己不摆花架子店就别开了,隐喻的还有另一面:工作不落实你就别干了。
2、
政策传导链上的层层加码,一方面是层层传导压力下的应激反应,表示自己对工作的重视:你让我考90分,我就给你考100分,让你看看我干得多出色,可挑不出毛病了吧。另一方面是为了风险规避,饱和式应对工作风险点,防止上级可能查到遗漏,确保自己的帽子绝对安全。
比如小品中镇长要求临街店面玻璃脏了擦一擦,执行下去变成每天都要擦一擦、饭店加强环保,执行下去变成过了饭点不能炒菜、为了文旅兴旺客人可以坐店外,执行下去变成了必须店外坐满才能进店坐...,最终催生出"假卫生"、"假繁荣",让饭店老板怨声载道。这种"安全边际"思维,实则是将风险通过数字游戏逐级分摊,最终形成"省里要面子、市里要数字、县里要亮点、乡镇要台账"的扭曲闭环。
从上到下各地出台了不少基层减负、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方面的指导意见,明确叫停过度留痕,但到了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既要...又要..."的悖论。横向指示要减负,垂直部门要效果,如同要求"稻草人既要吓退麻雀又要培育良种"般荒诞,使得形式主义和基层减负难以彻底杜绝。
3、
破解层层加码的治理困境,需要重塑制度理性。比如试点政策适应性评估机制,允许下级对不切实际的要求提出修正建议,允许根据实际替换一定的考核条目;用"效果导向"替代"痕迹管理",以"效果可见度"置换"痕迹完美度";给基层预留灵活的资金,专门解决那些上不了考核指标但群众天天抱怨的痛点。
小品中的镇长在小饭馆里自嘲时,荒诞的真实刺痛了每个观众。基层治理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修修补补,还需要来一场深刻的观念理解:"向上负责"重要,"向下负责"更重要,要让政策执行回归"解决问题"的本源。
不盲从、看世界,从现在开始
珍爱老桃,顺手“在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