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瑞典开启第三轮经贸“激战”,而美方频频示好却提苛刻要求。特朗普究竟能否借此次谈判打破僵局,为接下来的中国之行铺平道路?

中美新一轮经贸会谈于本周,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拉开帷幕,这场会谈被外界视为,可能为特朗普访华创造条件的关键一步。


如何看待特朗普解雇大批“对华鹰派”

【中美第三轮经贸会谈开启】


据《联合早报》报道,不少学者对会谈成果持乐观态度,认为双方有望达成阶段性协议。要知道,这可是自特朗普4月发起关税战后,中美举行的第三轮高级别经贸磋商了。

前两轮谈判分别在瑞士日内瓦和英国伦敦举行,虽然达成了90天的关税停战协议,但这个"休战期"眼看就要在8月12日到期。

而香港《南华早报》从知情人士处获悉,这次瑞典会谈的重点之一就是延长"休战期",双方可能同意再给彼此三个月时间,期间承诺不相互加征新关税。

有意思的是,就在谈判前夕,美国动作频频。先是传出要派高级商务代表团访华,由联邦快递CEO带队,波音等大企业高管随行。而这将是关税战以来,美国派出的最高级别商务代表团,明摆着是要为特朗普访华打前站。


如何看待特朗普解雇大批“对华鹰派”

【特朗普能否访华或在此一举】


紧接着,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再度出面喊话,宣称要与中国构建“相互尊重”的关系,以防产生误解。这种措辞和之前强硬的“美国优先”论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一连串示好动作,怎么看都像是为谈判营造气氛,从而为特朗普访华搭桥铺路。但俗话说得好,光说不练假把式。美国财长贝森特在接受FOX采访时露了底,他说达成协议的关键,是中国得多买美国货,特别是农产品、能源。

这话听着耳熟吧?2020年特朗普就提过同样的要求,当时中国确实增加了采购,可美国转头就翻脸不认人,各种限制措施接踵而至。吃一堑长一智,这次中国直接来了个"先发制人"。

只需查看海关数据便可知晓,今年6月,中国自美国进口的原油、天然气以及煤炭近乎为零。


如何看待特朗普解雇大批“对华鹰派”

【中国自美国进口的能源商品近乎归零】


这绝非偶然。自2月以来,中国已对部分美国能源产品加征关税,原油关税达10%,液化天然气(LNG)与煤炭关税为15%。这一招直击美国痛处,毕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市场,这块肥肉突然没了,美国能源企业能不跳脚吗?

美国显然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次谈判突然抛出新议题——要求中国减少从俄罗斯和伊朗进口能源。

贝森特甚至威胁说,要对从这两个国家买油的国家征收高达100%的"二级制裁税"。这摆明了是要逼中国多买美国能源,好让特朗普访华时能带点"政绩"回去。

但美国这套"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在中国这儿恐怕早已行不通。首先,中国能源进口早就多元化了,俄罗斯、沙特、伊朗都是重要供应国,不是非买美国货不可。


如何看待特朗普解雇大批“对华鹰派”

【中国手握不少谈判筹码】


其次,中国现在手里筹码不少,从稀土到制造业,哪样不是谈判的底气?最重要的是,经历过这几年的贸易战,中国早就看透了美国的套路,不会再轻易上当。

值得注意的是,APEC峰会10月底将在韩国召开,有消息说特朗普可能借机访华,或者在峰会期间与中方会晤。但要实现这个目标,美国得先拿出诚意来。

中国态度很明确:谈可以,但绝不接受讹诈。我们有足够的底气和筹码,而美国想用"二级制裁"来威胁,只会让谈判更加艰难。

说到底,现在真正骑虎难下的是美国。国内通胀高企,企业叫苦连天,农民怨声载道,急需打开中国市场。可面子上又放不下,还想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注定让谈判充满变数。


如何看待特朗普解雇大批“对华鹰派”

【真正骑虎难下的是美国】


从目前形势看,这次瑞典会谈很可能达成一些阶段性成果,比如延长“停战期”、恢复部分商品贸易等。但要实现根本性突破,恐怕还得等特朗普亲自来华谈。毕竟经贸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几次谈判就能解决的。

对中国来说,关键是要保持战略定力。既不开"空头支票",也不把路堵死。你有你的“美国优先”,我有我的发展权益。

谈得拢最好,谈不拢也不怕。这种底气,来自于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来自于完善的产业体系,更来自于这些年应对贸易战积累的丰富经验。

展望未来,中美经贸关系很可能进入一个"边打边谈"的新阶段。关税战不会轻易结束,但全面脱钩也不太可能。双方会在斗争中寻找平衡,在博弈中探索共处之道。而即将到来的特朗普访华,或许会成为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