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向我问起上周二最新发布的2024年的金融数据。问是否可以判断经济已触底。由于上周在度假,周末才回来,所以今天来补充一篇。

  大家请记得一个规律,如果数据周中发布,那么数据一般还不错,如果周五收盘后公布,那么你懂的。

  本次是周二公布,那么数据也就还行。比较大的亮点,是M1增速的跌幅大幅收窄,这个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春节相比去年提前,企业短期融资集中提前,作为对比,2024年春节前的1月,M1增速也有突发大涨,但2月随即回落。

  另一个原因则是化债,或者说债务置换,这导致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应收账款变为了现金(政府部门向企业支付工程款),于是企业现金增加。这个举措,对企业资产负债表影响中性,但改善了企业的现金流量表。

  或者说,虽然对于资产负债表而言,应收账款和现金都计算在资产一侧,应收账款变为等额的现金在名义上并不改变资产负债表规模和负债结构,但现金资产实际上是远远好过应收账款的。

  数据的第二大亮点是居民债务增速有所改善。这个涉及到大家关心的楼市,我们依然是先上这张图。

  换言之,相比于成交量,居民债务周期更能代表楼市周期,居民新增贷款是直接转换为楼市购买力的,因此新增贷款大涨会推动房价上涨,新增贷款下跌也会使得房价失去债务支撑而下跌。我们据此数据也在2023年初开始减持京沪房产并高位套现(点击:)。

  那么本次止跌回稳提出两个月后的居民新增贷款数据,是否有所改善,我们来看上周最新发布的数据:

  如上图,可以看到,12月的居民新增贷款,在过去10年中,好于2023,2022和2017。

  2023是楼市确认转熊市,2022是疫情,2017是楼市大涨后的调控第一年。

  总体看,虽然12月的新增贷款数据,并未超过其他相对“正常”年份的数据,但已经算是有改善了。但其改善程度,还是弱于北上深的成交改善数据。

  居民贷款数据,从时效性看,滞后于楼市实时成交和网签,但它最大的特点,是反映了成交结构,而这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后市的楼市价格涨跌。

  简单来说,如果楼市中每个卖房者都是刚需或是为了置换,无论是自住置换还是投资置换,那么所有人就都是净买入的。买房资金不够的部分,就通过借债来实现,那么就会体现为居民新增贷款的大幅增加。

  而每个人都在楼市做净买入操作,就会体现为需求超过供给,推动房价上涨。

  但如果成交量很高,但居民新增贷款却没有增加多少,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楼市依然是存量博弈,也就是买房人通过贷款买入房子后,卖房人拿到钱并没有去买更大的房子,而是转而归还自己的债务。

  那么买房人的借债和卖房人的还债互相抵消,居民新增贷款就只能体现为不增加。卖房人的供给和买房人的需求就依然在博弈之中。当需求无法消化掉供给时,房价就很难上涨。

  这种情况下,我们又称为居民之间的债务转嫁,高负债重压下的居民,通过卖房来实现债务转嫁给买家。大家平摊债务,共同实现楼市软着陆。

  所以止跌回稳带来的高成交,对经济也好,楼市软着陆也好,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从12月的数据看,“止跌回稳”口号之后的10~11月的高成交,已经转化为了12月的居民新增贷款数据,数据相比萧条时有所增加,但还远远不及2019~2020时的热度。

  只是,目前对楼市还有一个不太好的消息是,一线龙头城市的成交量已全面下跌并回到“止跌回稳”之前的9月。

  在这里,我要说一下成交量,居民新增债务,以及房价上涨之间的关系。

  1 成交量相比居民新增债务是先行指标。

  2 楼市成交量若很高,居民新增债务可能会高,也可能会低。但如果成交量不高,则居民新增债务一定不会高。

  3 只有居民新增债务高,才代表楼市是净买入,才会推动楼价上涨。

  那么,作为先行指标的成交量,我们来看下一线城市北京和深圳的数据(上海由于只有滞后的网签数据,没有实时数据,就暂时先不看)。

  北京,10月绿中介成交峰值3552,最新一周成交量1514,下滑58%,最新成交量已完全回归到止跌回稳之前。

  深圳,10月贝壳成交峰值662,最新一周成交量217,下滑67%,最新成交量已完全回归到止跌回稳之前。

  虽然当下的成交量下滑,有临近春节的因素。但往年若是节后有房价上涨,比如2021,2016~2017,前一年的年末一般都会有翘尾现象。

  翘尾现象的本质,源于买房人担心小阳春房价上涨,于是选择尽早买入。

  但今年没有翘尾,买房人似乎也并不担心,且从12月中下旬就开始节节下滑的成交量也有一点强弩之末的味道。所以,我对明年小阳春的行情并不乐观。

  综上,我们来总结下对上周发布金融数据的看法。

  1 M1跌幅收窄,主要因为化债导致的向企业结款增加,以及春节前的企业短期融资集中提前。建议再观察下1月和2月的数据来判断M1的趋势。

  2 居民新增贷款有所改善,源自10~11月楼市成交量的大涨,但新增贷款体量还未恢复到过去的相对“正常”的年份,不足以推动房价上涨。并且由于12月中下旬之后一线城市成交量开始明显下滑,作为前瞻指标,建议对小阳春的楼市行情保持谨慎态度。

  后记:

  上周五也发布了GDP数据,从数据本身看,GDP增速实现了V型反转,且2024年四季度的GDP增速实现了2021年二季度以来的最高值(2023二季度的GDP增速也曾有6.5%,但那是因为2022二季度上海在封城,实际上两年复合增速只有不到4%)。

  对于本次的GDP增速V型大反转,资本市场似乎波澜不惊,股市在数据发布的当天并未出现超预期大涨(股市上涨代表看好经济),长期国债也并未出现大跌(长债下跌代表看好经济)。这种资本市场表现和统计数据相背离的现象,我也做了分析。

  但由于公网不适合发布类似文章,所以我只能昨晚发在了知识星球精华区,建议感兴趣的星球同学可以看一下。

  全文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