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建锋(教师、杂文家)

而今,漫步颐和园,昆明湖北岸沿湖的汉白玉栏杆和金碧辉煌的长廊建筑,使山水有了诗意的线条。

这线条,东起邀月门,穿过排云门,西至石丈亭,两侧对称点缀着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重檐八角攒尖亭,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全长725米,548根柱子,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世界最长的画廊,1990年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长廊。

尤其是枋梁上,从三皇五帝到清代、各个时期的数百个古典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大小彩画达到了1.4万幅,让颐和园有了山水中的文化熏陶和畅游后的灵魂回归,使这座园林延绵了山水之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长度。

长廊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888年重新建造;1900年,颐和园及长廊再遭八国联军洗劫和破坏,于1902年再重新修建。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加大了对颐和园的修缮和保护,尤其是1959年、1979年两次整修,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集中一批古建筑工匠和彩绘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长期疏于修缮、画面油彩剥落、模糊不清等情况,多方召集能工巧匠,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主基调,对长廊和彩画进行大规模修缮,使许多模糊不清的彩画绘制一新,使长廊有了“长廊之魂”——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浓缩于长廊上,让长廊焕发出蓬勃生机,真正成为“华夏文明百科全书”,成为中国古建彩绘艺术的典范和瑰宝。

彩绘,俗称丹青。古建彩绘,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古建筑物上绘制装饰画。“屋不呈材,墙不露形”是张衡《西京赋》对皇家宫殿的真实描述。古代建筑中,古建彩绘是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木构部分和墙体部分,必须将表面施油饰彩而不外露原材料——精致华美的彩画,像一层薄薄的木衣,分布在梁枋、天花、斗栱与藻井之上,饰建筑之华丽,护木构之周全,给宏大巍峨的建筑平添了几分锦色,体现出中国古建筑的色彩之美。不仅美观,而且有了一定的防水性,增加了建筑物的寿命。

“山节藻棁”是《论语》的记载。“藻棁”,即绘有彩画的梁上短柱。由此可见,春秋时期,中华民族已在抬梁式木构建筑上施以彩画。其后,人们用“雕梁画栋”来形容中国传统建筑这一独特的装饰艺术。

中国独有的古建彩绘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可谓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春秋,在木结构建筑上施红色涂料;秦汉,在宫殿的柱子上涂丹色,在斗拱、梁架、天花等处施以彩绘,其装饰图案已有龙、云纹、锦纹;南北朝,受佛教艺术影响,有了与佛有关的梵文、佛像、佛八宝等佛教题材纹饰;宋代,有了叠晕画法;元代,出现了旋子彩画;到了明、清,迎来了彩画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不但继承了传统,又在取材和制作上有了变化与发展,使其题材不断扩大,表现手法不断丰富,法式规矩更加严密,等级、层次更加严明、清晰,且内容丰富,名目繁多,一般分为三类:旋子彩画、和玺彩画和苏式彩画;按画题不同,又分为殿式彩画和苏式彩画两大式。苏式彩画是原有的名词,“殿式”两字是臆造来与“苏式”对称。

苏式彩绘构图有三种,分别为包袱式、方心式和海墁式。包袱式构图,用半圆轮廓连续跨越檩、垫、枋三个构件。方心式构图,类似于旋子彩画,檩与枋中间三分之一处设计方心。海墁式构图,是在箍头或成对的卡子内,统一散点布局主题纹饰。因而,园林中遍植花木,饲养珍禽异兽,既是园林的要素,又是彩画中的自然之趣、祥瑞之寓,如从古波斯传入的海石榴花、蕴含唐代装饰特征的宝相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象征富贵满堂的牡丹等。与此同时,被赋予神圣寓意的龙、凤等祥瑞动物,与现实中被寄予吉祥寓意的仙鹤、蝙蝠等,都是彩画的内容。儒家山水比德思想,一直是诗画和园林共同表现的主题,也是建筑彩画主题纹饰之一。

江山无限景,都聚一廊中。长廊,就是苏式彩绘的样板。走进长廊,你会被色彩斑斓的木衣锦绣所震撼,被那栩栩如生、细腻入微的湖光山色的山林,亭台楼榭的园林,园中牡丹,池上荷花,林中飞鸟,水下游鱼,走兽等所吸引。尤其被一幅幅构图生动、形态逼真的人物故事而惊艳,被能工巧匠们精湛技艺而倾倒。

咫尺而有万里之势,就是2000多幅人物故事画的艺术张力,而且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些取材于神话故事、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小说、戏曲、诗歌等的彩画,故事前后呼应,没有文字说明,全凭画面里的人物、服装、动作、背景等引人入胜。如,《红楼梦》中的“宝黛阅《西厢》”“宝玉痴情”“双玉听琴”“焚稿断痴情”……无不述说着博大精深的中华精神、中华真善美,闪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光芒,让人情驰神纵,超然意游,信可乐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