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又闹幺蛾子了!中国汽车出海,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12月23日,巴西劳工部网站发布公告称,从正在建设的卡马萨里工厂中“营救”了163名工人,并对涉及的建筑公司金匠集团下达了中止施工的命令。随后,该事件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
比亚迪在巴西工厂的事件还未完全平息,对中国汽车虎视眈眈的欧盟,又有了新动作。
近日,有媒体报道,今年11月19日,欧盟宣布正式通过一项法规,内容是“禁止在欧盟市场上销售和提供任何使用强迫劳动的产品,或从欧盟市场出口任何使用强迫劳动的产品。”
对此,有网友评论称“比亚迪瑟瑟发抖”。很显然,欧盟该项法规与比亚迪劳工事件关联度太高。
尽管巴西不属于欧盟成员国,但是欧盟该项法规牵涉的范围,可不止欧盟成员国的本国市场。
据法规内容显示,欧盟委员会将创建一个强迫劳动风险领域或产品,以支持主管当局评估可能违反该法规的工作。根据对可能风险的评估,欧盟委员会(在欧盟境外使用强迫劳动的情况下)或成员国当局(在其领土内使用强迫劳动的情况下)可以启动调查。
意思是不管是在哪儿生产的产品,只要涉嫌强迫劳动的情况,欧盟都要关注。
比如,法规进一步表明,如果成员国当局怀疑欧盟其他地区发生违反法规的行为,则应与其他成员国共享信息,如果怀疑在第三国使用强迫劳动,则应与其他成员国共享信息。最终决定(即禁止、撤回和处置使用强迫劳动制造的产品)将由领导调查的当局做出。根据相互承认的原则,国家当局做出的决定将适用于所有其他成员国。
即使是不在欧盟地区生产的产品,只要涉嫌强迫劳动,欧盟成员国的市场将对该产品进行封杀。比如比亚迪巴西工厂的“劳工”事件,或将直接影响该工厂的产品在欧盟地区销售。
目前,欧盟共有27个成员国,包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波兰奥地利、比利时、西班牙和瑞典等。
比亚迪在巴西正在建设的工厂,于2024年3月动工,是比亚迪在海外最大的整车制造厂。计划于2025年3月投产,预计到2025年底产能将达到15万辆,并在2026年底前提升至30万辆。
在比亚迪“劳工”事件前半个月,巴西总统卢拉会见了比亚迪执行副总裁兼美洲地区总裁李柯,关系貌似很融洽。但仅半个月后,巴西劳工部门就爆出对比亚迪巴西工厂的调查。
看来巴西劳工部门也不给总统卢拉的面子。
据了解,巴西是比亚迪较早布局的海外市场之一,目前比亚迪海豚、海豹、海鸥、唐、宋PLUS、汉EV等多款畅销车型在该地区销售。巴西工厂建成后,将生产海豚、宋Plus DM-i、元Plus和海鸥这四款车型,主要在巴西和南美市场销售。
除了比亚迪外,近几年在拉美地区计划建厂的还有上汽名爵、奇瑞、长城汽车等。其中,奇瑞已在巴西建厂,长城汽车巴西工厂正在建设中。供应链方面,岱美股份、均胜电子、新泉股份、三花智控等均已在墨西哥布局产能。
据中国汽车市场流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巴西已经超过比利时,成为中国电动汽车最大的出口国。另外,中国电动车在哥伦比亚、智利等国也十分畅销。
虽然比亚迪巴西工厂生产的汽车不会销往欧盟地区,但是欧盟的这项法规对其它中国车企将是潜藏的巨大威胁。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欧洲的数量约为51.2万辆,是仅次于美洲的第二大出口地区。目前,销往欧洲地区的主要车企为上汽名爵、奇瑞、比亚迪、吉利、长城、长安等。除了这些车企外,近几年蔚来、小鹏、零跑、岚图等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开始向欧洲市场投放电动汽车。
此外,在欧洲建厂的零部件企业,有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蜂巢能源、亿纬锂能、远景动力。
中国车企对欧盟汽车市场的冲击,早已让当局十分紧张。
信息显示,欧盟委员会于 2022 年 9 月 14 日提出了一项法规草案,禁止在欧盟使用强迫劳动制造的商品。理事会于 2024 年 1 月 26 日通过了其谈判立场。两个共同立法者(欧盟理事会和议会)于 2024 年 3 月 5 日达成临时协议。继11月19日理事会批准后,该立法法案正式获得通过。该法规经欧洲议会主席和理事会主席签署后,将在欧盟官方公报上发布,并将于发布次日生效,并将在生效之日起 3 年后适用。
在欧盟该法规生效前,欧盟今年年中进一步加大对中国电动车的抵制。
今年7月,欧盟委员会发表声明,从7月4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其中,对三家抽样中国汽车生产商征收的关税分别为:比亚迪17.4%、吉利20%、上汽集团38.1%。中国其他参与调查但尚未抽样的电池电动汽车生产商将被征收21%的加权平均税。
而在中欧就加征关税谈判期间,中国机电商会代表中国车企与欧洲方面进行谈判。但是,期间中国机电商会发布一份声明,其中提到欧委会在与中方磋商的同时,又单独与部分中方企业进行价格承诺谈判。而且,这“部分企业”在授权中国机电商会的12家电动汽车企业集团之内。
这无异于中欧双方“打架”时,中方出了“内鬼”,该事件也闹得沸沸扬扬,不少车企紧急辟谣。
原本11月欧盟生效的该法规,并未引起太多关注。但是,在比亚迪巴西工厂“劳工”事件后,该法规对中国汽车出海带来的影响,被外界高度关注。不得不说,欧盟对中国汽车的抵制态度越来越强烈,中国车企出海将面临更艰巨的挑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