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风华》中,孙若微和胡善祥这对姐妹,被设置为景清之女。本来这对小姐妹是:家中有屋又有田,生活乐无边,只恨那永乐帝,靖难之役临,杀其父母骨肉分,江湖宫内各两边…… 孙若微从此流落江湖,直到被汉王暗中资助,伙同其他靖难遗遗孤,回京都刺杀朱棣,为父母报仇,失败后被朱瞻基发现。
胡善祥被朱高炽和朱瞻基救下,安排进了太子府,被胡尚义收养,从此在宫内练就了一身隐忍和宫斗手段。 结果,一心想刺杀朱棣为父报仇的孙若微,最终反转救了朱棣,跟朱家人和解,在土木堡之变后,为大明续命。而一直言称要报恩的胡善祥,却通过汉王关系成为太子妃,对孙若微说:要让儿子登基当大明皇帝,然后再告诉儿子,你外祖父是怎么死的。用这种办法报复朱棣,为父母报仇。
显然,父亲景清的被杀,在这对姐妹心理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影响,以至于胡善祥都有种变态的感觉了。那么为何《大明风华》非要把两人,设置为景清的女儿?须知方孝孺被朱棣灭了十族,设置成方孝孺的女儿,不是更合适吗? 倘若你了解景清之死,其实也就会明白了。因为《大明风华》极大淡化了景清。须知历史上的景清,死得比方孝孺还惨烈!
景清是陕西人,自幼就是一位神童级别的人物。最牛的一次是,他借了同学一本书看,结果第二天非说是自己的,最后闹到了先生那里。先生让景清,说一说书中内容,景清倒背如流。再问那同学,却是支支吾吾。 先生大怒:“你看看人家景清,就算上课睡个觉,都不忘学习读书,再看看你,一上课就知道睡觉!如今还污蔑人家拿你书,真实欠打!” 没办法,这就是好学生和坏学生,在老师眼中的差别。同学虽委屈,却也不敢再多说啥,直到这时,景清才大笑着告诉同学:我跟你闹着玩呢。然后把那书还了。
洪武三十年时,景清官任“佥都御史”,属于“都察院”系统,是正四品的官,主要负责“纠劾百官,辩明冤枉”。 在这个位置上想干好是很难的,即得罪人,还容易遭报复。这就要求官员,必须清正刚廉。否则干不下去,皇帝就该不答应了。 显然,景清就非常适合这个位置,在当建文帝登基后,改督察院为“御史府”,景清升为了“御史大夫”,成了一品大员! 但就在此刻,靖难之役发生,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不知去向。方孝孺和景清两人商量好了,要共赴国难。但哪料直到方孝孺惨死,被灭十族,也不见景清有啥表示,竟然甩着两手回家了!
只要不反对朱棣,就是拥护朱棣。这就是当时的逻辑,非黑即白,非死即生,没有中间地带。所以朱棣依旧让景清做御史府的老大,当一品大员。 可这一切,却让许多同僚受不住了:你景清啥意思?既然想效力朱棣,也没人说你啥,毕竟是朱家人在争夺皇位,咱给谁打工都一样。可你也不能忽悠方孝孺啊,说好的同赴国难呢! 一下子景清的名声算臭到了家了!可景清却毫不在乎。景清如此“乖巧”,如今又被其他大臣排挤,朱棣看在眼里喜在心中,认定了景清是自己圈内的人了,所以对景清非常信任,放松了防范。
公元1403年四月,也就是在靖难之役结束八个月后,一位专门观星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的钦天监,偷偷告诉朱棣:“老大小心,据天象显示,有异星直犯帝星,小心刺杀!” 朱棣提起了精神。几天后景清来了,朱棣是常年打仗的人,观察力非常敏锐,立刻就发现景清步履跟平时不一样,就加了小心,再看景清突然暴起,就扑了过来。朱棣急命左右拿下,从景清怀内,搜出了刀——原来刺客在这!
景清眼见行刺失败,就破口大骂!朱棣气疯了,因为他做梦也没想到,是“乖巧”的景清,要杀自己!于是命人打掉景清牙齿,割去舌头,哪料景清真刚硬,一口血水就喷到朱棣龙袍上。 朱棣彻底疯狂,比杀方孝孺时还狠,不但处于“磔刑” (就不细说了),灭景清九族,还实施了“瓜蔓抄”,凡跟景清沾边的人都死。且景清家乡凡姓“景”的也都被屠,由此景清的家乡,变成了人间地狱一般。
这一切,直到朱瞻基登基,才得以彻底结束。朱瞻基为景清的昭雪,称之为:大明忠臣!并下旨为其建祠,供后世祭奠!
所以《大明风华》中,把孙若微和胡善祥设置为景清之女,都嫁给朱瞻基等情节,虽严重偏离史实,但也算是一种恩仇化解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