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就在解放军攻占总统府后不久,一位身着旗袍、文质彬彬的中年女性出现在总统府门口,并且直言要见35军政委何克希。
守在门口的警卫员感到十分奇怪,毕竟南京刚刚解放,作为国民党的老巢,可谓是遍布敌人的眼线,更何况眼前这个女子一看就是个阔太太,不像是自己人。
这个身着旗袍、温文尔雅的女性看出警卫营的疑虑,索性自报家门,称自己是中共南京市委书记——陈修良。
对于陈修良这个名字,许多人一定有所耳闻,因为从解放战争初期开始,陈修良就被组织上派往了南京,从事秘密情报工作,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王牌特工”。
接下来,让我们共同了解老革命家陈修良的传奇人生。
1907年,陈修良出生于浙江宁波,她的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资本家,所以陈修良的成长环境很是优渥,尽管如此,她的性格却十分叛逆,而且生活习惯上也十分节俭。
从读书开始,陈修良就喜欢接触《中国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这为她后来从事革命事业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5年,刚满十八岁的陈修良从浙江省立女子中学毕业,后来又去苏联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深造,回国后便开始从事地下工作。
陈修良后来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自己最开始给向警予做秘书,后来是在向警予的介绍下加入的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陈修良已经是上海党组织的一员,后来担任江苏省委妇委书记、青年工作委员会负责人。
在此期间,陈修良不仅团结了江苏地区的知名人士,而且还秘密发展了不少地下党员,直到1945年10月,南京工作部成立,陈修良被委任部长,就此在南京“潜伏”。
相关资料显示,陈修良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在南京这样的大城市担任市委书记的女性,要知道,南京可是当时国民党的总部,在这样的龙潭虎穴中从事地下工作,对于陈修良的考验可谓是空前。
从解放前的南京人口比例来看,当时整个南京市的人口总数不到100万,而其中国民党的军政人员就多达11万,除此之外还有将近一万名警察。
也就是说,对于当时的陈修良而言,身边几乎是遍布敌人。
当时的南京,一度被蒋介石称为”铁桶一般”,然而正是在国民党看似密不透风的老巢,陈修良不仅像一颗钉子一样扎了进去,并且还成功完成多项组织交代的任务。
陈修良当时的处境有多严峻呢?
举一个最直观的例子,那就是在陈修良之前,国民党政府已经杀害了八位我党在南京的主要领导。
但这并没有让陈修良感到一丝一毫的畏惧,1946年初,她还秘密召开了一次地下党组织的重组会议,尽管当时的南京市委仅剩下五个人。
随着解放战争打响,陈修良意识到自己必须要尽快建立南京情报网络,因为只有将敌人老巢的情报传递出去,才能做到战场上的知己知彼。
到了1947年,随着解放军在前线战场上的节节胜利,党中央已经把南京的地下情报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策划国民党有识之士起义这个战略目标上来。
毕竟,南京是知名的历史古都,如果今后在这里和国民党发生激战,不仅会造成大量的军民伤亡,而且还会给城市带来毁灭性的破坏。
从1948年开始,陈修良陆续接到来自上海情报局的工作部署,要求南京市委积极推进策反工作。
经过一番慎重地思考,陈修良把第一个策反对象放在了国民党轰炸机第八大队的飞行员愈渤身上。
不久之后,陈修良派一直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特工林诚给愈渤做思想工作,经过多次接触与谈话,愈渤最终愿意起义,并且还把其他四名飞行员也加入策反系统。
最终,包括愈渤在内的5名国民党飞行员,驾驶着当时最为先进的轰炸机,一起飞向了河北解放区,为当时解放军的空军力量添砖加瓦。
渡江战役之前,国民党为了防止长江对岸的解放军,从三月份起,就开始将长江沿岸封锁,与此同时,还把长江两岸大大小小的船只都赶走,使得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只能被长江这道天堑挡在了对岸。
当时身处南京的陈修良立即召开了紧急会议,要求南京区域的各级党组织,立即着手想办法帮助解放军渡江。
1949年4月23日上午,上海局电台传来情报,称35军将在当天下午6时赶到江北浦口一带,要求陈修良领导的南京市委做好接应船只。
从当天下午开始,南京各级党组织就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先后调动了十几艘大大小小的机动船只,在浦口码头一带等候。
正是在南京市委的支援下,35军合计1.5万人马,全部渡过了长江,并且顺利占领了南京,南京这座千年古都也就此迎来了解放。
陈修良后来回忆,当时她心情十分激动,迅速写下了南京解放的新闻稿,并且通电党中央。
就在解放军刚刚攻占总统府后不久,陈修良就坐上一辆吉普车来到了总统府,只不过当时的警卫员并不知道陈修良的身份,直到她自报家门。
也是直到这一刻,许多人才意识到,原来一直卧底在敌人心脏的南京市委书记,竟然是这样一名朴实无华的女子。
新中国成立后,陈修良先后担任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浙江省委宣布部长等要职,直到1998年11月6日,陈修良因病离世。
2010年9月3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了一本名为《百年缱绻:沙文汉陈修良画传》的图书,作者正是陈修良与丈夫沙文汉的长子——沙尚之。
值得一提的是,陈修良的丈夫沙文汉同样是老革命,也曾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夫妻二人是典型的伉俪情深,也是我党情报工作史上的一段佳话。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