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玉波博士毕业一年即当选院士

2025年11月,随着中国工程院新一轮院士增选名单的公布,一个看似打破常规的现象引发了公众与学界的广泛讨论:比亚迪首席科学家廉玉波,在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仅一年后,便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种“光速”晋升在传统学术视角下似乎不可思议。通常,从博士毕业到当选院士,科学家们往往需要数十年的学术积累与论文发表。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从2024年的那张学位证书移开,投向中国汽车工业过去40年的激荡历史,就会发现廉玉波的当选并非“太快”,而是对一位长期战斗在产业一线、以工程实践重塑全球汽车格局的“技术将领”的迟来致敬。

这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标志着中国最高工程科技荣誉评价体系正在发生的深刻范式转移——从“论文导向”向“工程实效导向”的决定性回归。

从“逆向工程”到“技术鱼池”:被低估的四十年

廉玉波的职业生涯,几乎是中国汽车工业从模仿到超越的缩影。与那些在实验室里通过模型推演未来的学者不同,廉玉波的“实验室”是喧嚣的车间和残酷的市场。

廉玉波博士毕业一年即当选院士

1987年,当他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进入仪征汽车制造厂时,中国汽车工业尚处于“缺重少轻”的蛮荒时代。在长达13年的国企生涯中,他从基层技术员做到副总工程师,甚至在缺乏先例的情况下设计出了MPV车型。这种在匮乏资源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他后来在比亚迪的“极限工程”奠定了基础。

2004年加入比亚迪,是廉玉波职业生涯的关键转折点,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历史的一个注脚。彼时的比亚迪刚从电池跨界造车,面临着外界的嘲笑与质疑。作为王传福最重要的技术搭档,廉玉波接手的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没有技术积累、没有供应链支持的情况下,建立一套完整的整车研发体系。

他不是在写论文,而是在“造系统”。在随后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廉玉波主导建立了比亚迪的整车研发平台,并成为了那个“挖鱼池”的人。外界熟知的“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技术、e平台3.0、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以及后来惊艳全球的“易四方”与“云辇”系统,每一项技术的背后都有他作为总工程师的顶层设计与统筹。

特别是DM(Dual Mode)技术的研发历程,堪称中国工程科学的教科书案例。在纯电动车续航焦虑未解、燃油车技术壁垒高筑的夹缝中,廉玉波带领团队死磕插电混动技术,经历了数代产品的迭代与阵痛,最终以DM-i系统实现了对传统燃油车的降维打击。这不是一篇发表在《Nature》上的论文,而是数百万辆行驶在路上的汽车,是实实在在的碳减排,更是中国汽车工业首次在核心动力总成领域实现全球领先。

“一年博士”背后的逻辑:学位是注脚,而非门票

公众对“博士毕业一年当选院士”的惊讶,源于对学位的误读。对于刚走出校门的青年学者,博士学位是科研生涯的起点;但对于廉玉波而言,2024年获得的清华大学能源动力博士学位,更像是一次“逆向的学术认证”。

他在60岁之际攻读博士,并非为了“镀金”或获取进入学术圈的门票。在攻读博士学位之前,他已是同济同捷的汽车设计专家,是比亚迪的总工程师,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会士。他的工程实践早已超越了绝大多数博士论文的深度与广度。

清华大学的博士学位,实际上是对他过去几十年在能源动力领域工程实践的理论升华。他在博士期间的研究,很可能就是对他亲手缔造的技术体系进行系统性的理论梳理。因此,当选院士并非因为他在2024年拿到了博士学位,而是因为他在过去40年里解决的工程难题,其难度和影响力足以匹配“工程院院士”这一头衔。那个“一年”的时间差,恰恰揭示了现行评价体系中存在的某种滞后——学术界需要补发给这位工程巨匠一个理论认可,而国家则急需在最高荣誉殿堂中确认这种“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价值导向。

评价体系的重塑:寻找新时代的“钱学森”

廉玉波的当选,与近年来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等企业界专家的入选一样,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国工程院正在重新定义“工程科学”。

长久以来,中国的科研评价体系深受西方学术界影响,过分看重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这种导向导致了大量科研资源流向了易于发表论文但脱离实际应用的基础研究,而真正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工程技术人员却往往因为无暇写论文而被边缘化。

然而,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领域,最前沿的创新往往发生在企业的研发中心,而非高校的实验室。比亚迪的垂直整合模式证明,真正的工程科学不仅需要理论推导,更需要对材料、工艺、制造流程的极致控制。廉玉波代表的,正是这种具备战略眼光、能够统筹复杂系统、并将技术转化为大规模工业生产力的“战略科学家”。

中国工程院不仅需要象牙塔里的理论家,更需要像廉玉波这样能打赢产业战争的统帅。他的当选,是对“唯论文论”的有力回击,也是对“国家卓越工程师”精神的最高嘉奖。这意味着,未来的中国工程界,评价一个人的标准将不再仅仅是他发表了多少文章,而是他解决了什么问题,他的技术造福了多少人,他是否推动了一个万亿级产业的崛起。

从这个意义上说,廉玉波院士的头衔,不仅属于他个人,也属于那个在车间里摸爬滚打、在试车场里风餐露宿的中国工程师群体。这不仅是工程的胜利,更是实干精神的回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