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财经圈有个热点话题,就是湖北提出来的国有资产三化,有人说这是地方救市的妙招,也有人骂是拆东墙补西,还有人盯着 “杠杆化” 三个字犯怵,更有甚者说什么这是“私有化”。

其实,国有资产证券化这个提法不新鲜,只不过湖北省长这次用了“一切”、“尽可能”这样很激进的词,显得非常急切。
咱们不用被这些讨论绕晕,今天局长用大白话把这事说透,没那些听不懂的术语。
地方政府为什么这么着急借钱?
地方政府如何通过国有资产证券化、金融化、杠杆化搞钱?
地方政府“大化债时代”,对普通人有什么影响?
先说第一个,地方为啥会走到 “三化” 这步?
这不是拍脑袋的决定,是几十年财政逻辑拧巴到现在的结果。
很多人不知道,地方现在缺钱的根子,能追到 1994 年的分税制改革。那时候为了让中央有钱统筹全国,把税收分成了三类:中央税、地方税、共享税。最关键的增值税,以前是地方主要收入,改革后中央拿 75%,地方只留 25%。

可地方要干的事没少啊,建学校、修医院、管养老,还得砸钱搞基建、招商引项目,钱根本不够花。
怎么办?中央当时留了个口子,把国有土地转让的决定权和收益都给了地方。那时候土地不值钱,没人当回事。直到 1998 年取消福利分房,商品房时代来了,加上法律规定农地转建设用地必须先变成国有
地方突然发现,手里的地成了 “提款机”。
一开始是直接卖地,开发商抢着拍,钱很快到账。后来觉得不过瘾,又搞出 “土地金融”,成立城投公司,把地作价给城投,城投拿地去银行抵押贷款,再用贷款搞开发;城市升值了,新地再卖、再抵押,形成 “购地 - 抵押 - 开发 - 升值” 的闭环。2008 年之后,全国城投公司从 3000 家飙到 8000 家,地方债也跟着滚成了雪球。

可这雪球现在滚不动了。2021 年到现在,房地产连续萎缩,三四线城市的地拍不出去,就算拍了也卖不上价。财政部早说了 “谁家的孩子谁抱走”,中央不兜底。地方债快到期了,总不能坐等着违约吧?

第二个,“三化”最核心的心思是啥?
其实地方手里倒是还有不少 “家底”,比如说郊区的矿山、江边的旧码头、市中心闲置的老办公楼,还有景区的门票权、路边的停车位……
这些东西以前就搁那儿睡大觉,没人想着能用它赚钱。现在逼到份上了,只能琢磨着把这些 “死资产” 盘活,顶替卖地的钱。
这就是 “三化” 最核心的心思,不是啥高深操作,就是地方的 “自救招”。
第三个,具体咋做的呢?
不光湖北在干,全国不少地方都在试,看几个真事儿就懂了。
武汉青山有段江滩,以前啥样?就是堆砂石的堤防,旁边还有废弃的货运码头,附近居民散步都绕着走。现在改了改,搞成 “城市客厅”,还建了个婚庆园。周末去看,全是拍婚纱照的新人,还有商家租场地办活动,江边那片破地,就这么开始赚钱了。
这就是 “资源资产化”,把没用的资源变成能生钱的资产。
青海湖更典型,前两年突然围上栅栏,景区里加了一堆摆渡车。表面是规范管理,其实是把 “湖边观光权” 打包成资产,以后能拿去做金融产品。还有乐山大佛,去年拍卖 30 年经营权,本质也是把景区未来的收益提前锁定,为后续证券化铺路。
再看湖北洪山的人工智能大厦,以前是个半死不活的商场,逛的人少,店家换了一波又一波。后来改成科创园,引进几家科技公司,然后把这栋楼的租金收益打包成金融产品。机构能买,咱们普通人凑个几千块也能买,每个季度还能分点红利。
这就是 “资产证券化”,把大块资产拆成小块,让更多人来接盘,地方也能提前拿到钱还债。
湖北文旅集团更会玩,把几栋闲置的公家房子改造成养老中心。自己不单独出钱,拉着社会上的养老公司合作,政府出房子,企业出运营的钱和护工,赚了钱两家分。
这就是 “资金杠杆化”,不用自己掏全款,借别人的钱把事办了,还能解决养老问题。
牵头干这事的湖北李省长,其实早有经验。之前在湖南就搞过类似的,把当地的老厂房改成文创园,效果还不错。现在把这套路子搬到湖北,也算轻车熟路。
有人肯定会问这是不是变着法儿把国资私分了?
其实不是。资产还是国家的,就像你家有套空房子,租出去收租金,房子还是你的,只是不闲着而已。现在是把国资的 “租金” 变多了,不是把房子卖了。
还有人担心这么多资产涌进市场,会不会推高通胀?
这话有点道理。毕竟要让这些天量的资产活起来,得有大量资金接盘,市面上的钱可能会变多,理应会产生相应的通胀。但眼下正好有通缩压力,物价没怎么涨,说不定这俩能互相抵消,不算大问题。
更该琢磨的是另一个事,这种化债模式,本质是 “寅吃卯粮”。把未来三十年的收益权一次性卖出去,换现在的现金还债,等于把明天的钱提前花了。地方是喘口气了,但未来几十年的公共收益也被透支了,以后要再搞公共建设,钱从哪儿来?只能看后人有没有新办法。

重点说说对咱们普通人的影响,别光看热闹。
先说说股市。为啥今年 A 股能涨到 3800 点?很多人以为是牛市来了,其实底层是 “化债牛”。只有把国有上市公司的股价抬高,让国有资产显得 “值钱”,后续更大规模的证券化才能顺利推进。这轮行情不是给散户送钱的,是为了修复国家资产负债表。所以别瞎追热点,得看哪些是国家力推的 “新质生产力” 领域,比如新能源车、半导体、人工智能,这些才是长期方向。
再说说买房。房地产的黄金时代真过去了,以后它就是用来住的,别指望靠买房暴富。除非是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比如北京国贸、上海陆家嘴这种地方,刚需可以买。像那些三四线城市的老破小、远郊区的超高层,别碰,很可能砸在手里。
找工作也得换个思路。以前地产、基建、银行是香饽饽,现在不一样了。城投公司这两年违约的越来越多,相关行业会收缩。反而那些能盘活资产的岗位会吃香,比如帮地方算资产价值的评估师、帮国资项目做运营的经理,还有养老中心的护工、科创园的招商专员,这些行业以后机会多。
当然风险也得防。最怕有人借着 “改革” 的名头,把好资产低价转给关系户,自己捞好处。不过现在监管越来越严,每笔交易都要公开账本,只要规则盯得紧,这种事能少发生。
说到底,“三化” 不是啥灵丹妙药,就是地方没钱了,想出来的新办法。以前靠卖地吃饭,现在靠盘活家底过日子,路子变了,咱们普通人的想法也得跟着变。
其实看懂这个趋势不难,关键是别跟着瞎起哄,也别一见新东西就躲。
比如以后再碰到国资发的金融产品,别一看见 “稳定收益” 就动心。先搞明白这产品背后是啥?是某栋科创园的租金,还是某个景区的门票分成?是市中心停车场的收费权,还是老旧办公楼改造后的出租收益?底层资产摸清楚了,才知道这 “收益” 是不是虚的,别光盯着数字忽略了风险。
能跟上这个节奏,才不至于被时代甩太远。
这种级别的转型,从来都不是悄无声息的。以前土地财政时代,有人靠买房、做建材赚了钱;现在轮到盘活国资,肯定也会有一批人借着对政策的理解、对资产的敏感度赚到钱。
这轮改革不是你想不想参与的事。它就在那儿推进,你要么看懂了主动踩点,要么糊里糊涂被推着走。
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必须参与进来,你准备好了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