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借命而生》像时代的挽歌,借小人物的命运,展现出时代的伤痛和人们的挣扎求生。两个警察与逃犯跨越20年的生死追捕,悬疑感拉满,反转后层层剥开真相,荒诞又真实,台词句句扎心。怎么算借命而生,借身份?借执念?借时代?我们这一代人到底借着什么在这个世界生存?都让我陷入深度思考。当命运成为困住所有人的牢笼,谁又是真正的“借命者”?

该剧改编自同名小说,九十年代初,心怀刑警理想却困守看守所的杜湘东,意外察觉在押犯徐文国、姚斌彬的非凡学识与制造能力,颇为欣赏。然而随着调查深入,两人秘密研制枪械并涉嫌杀害六机厂车间主任李超的案件浮出水面,昔日同窗刑警张向阳与自己对真相的判断截然相反,促使杜湘东孤身踏上破案之路。未料转运二犯的押解途中惊生变故,两人趁机脱逃,杜湘东竭力将姚斌彬逮捕,而徐文国则遁入茫茫人海。从此,杜湘东展开了一场对徐文国长达二十余年的追捕...

一场跨越二十年的追逃拉锯战,将悬疑剧的张力从案件本身转移到人物命运被时代裹挟的唏嘘中。秦昊饰演的杜湘东被生活磨去棱角,不再是过去悬疑剧中锋芒毕露的刑警,理想与现实的撕裂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收着演”的克制,让角色在沉默中积蓄力量,最终以二十年追凶的执念,完成对自我尊严的救赎。整部剧的重点不只是“破案”,案子固然复杂,但复杂的是人性——杜湘东查案是为了真相,韩彬隐瞒是为了活下去,这俩人不光是兄弟,还是命运的对照组,一个执念如火,一个沉默如灰。导演陆川在用“慢燃”讲一个无法逃脱的命运循环。

整部剧的人物特点也都很有层次感,虽然性格各异、境遇不同,但却都展现了九十年代浪潮下小人物的命运起伏,一些细节很能引人共情。杜湘东无疑是该剧最核心的角色,他既有细腻感性的一面,又有不甘、无奈、迷茫甚至绝望的一面。怀才不遇的郁闷与无可奈何的现实困境,让这个角色很契合当时的时代特点。而徐文国,看起来沉默不语,实际上却是个神秘莫测的狠角色。刘芬芳则属于干练生猛的女性类型,也许她徒手捉鼠的细节看起来有些夸张,但却制造了人物的反差感。
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婷婷在其代写的解说词中写道,我们以为的悬疑剧,神探破案如神助,顺便还能抱着美人归。然而有的神探,空有一腔热血和智谋,却因是孤儿没背景,只能困在乡间监狱当管教;想为无辜之人翻案,却屡屡受挫,最后看着他们被冤判枪决;所爱之人,最终没有成为神探耀眼的归宿,恍然惊醒,早已是一生伤痛。这哪是什么悬疑剧,这就是现实。这剧漫长又无聊?那些无可奈何的人生剧本不就是这样吗?

杜湘东揭开白布的一瞬间才真正明白了“借命而生”这个剧名背后真正的隐喻,之前其实在细节中一直设置了很多铺垫:芬芳一直都没有变老、辅警介绍对象、邻居拜访时以为家里有客人等等。剧情里的芬芳原来完全只是不甘和念想而产生的幻想,她早已去世的真相让人感觉意难平,所以借命而生的“命”在这个层面上可以理解为是“早已明确的命运”,也可以理解为“人的生命因借由他人的记忆而更长久存留”吧。这个结局既打破了之前设置的时间线,也拼凑出了真正完整的故事线,最后一切都回到了初始的原点。

与其说它是一部罪案剧,其实更接近于一部“人性剧”。当浓重的迷雾和山景笼罩着角色们,看上去随时间荡涤的选择、创伤以及纠葛都混在一堆,仿佛无法再整理。时代的一粒灰尘是掉在个人身上的一座大山。集体的脚步稳健地走向了辉煌,但组成时代的那一个个小人物的悲喜,堙灭在洪流里,只有回忆里的一声叹息。也许这就是我和湖南企发文化文案人喜欢的原因吧,从那里走来,停留在蓝天下回望,阴影里的喘息显得如此沉重。听见看见想到总比闭目不见充耳不闻和闭口不提要更接近反思。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