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上一部电影时,申奥曾在非洲取景,一个风景壮丽的地方。经过一个多月的拍摄,他从非洲飞回北京,一觉醒来,发现坐在他前面的同事一直在看窗外。他也跟着往下看,只见底下一片郁郁葱葱,或是田野,或是树林,并无特别之处。

他问对方在看什么,对方回道,他在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当时还在飞行途中写剧本的申奥立马被击中了,他打开电脑,将“大好河山”这四个字记了下来。后来,这四个字被具象成为《南京照相馆》中的一幕:照相馆老板老金翻动着一张张背景布,带大家“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025年7月25日,这部由申奥执导、以照相馆为切入点来呈现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电影《南京照相馆》上映。截至7月29日,据猫眼专业版数据,该片累计票房为5.76亿元,目前位居2025年暑期档首位,平台预测最终总票房32亿元。

开拍前,剧组花了一年时间进行筹备。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申奥数次被日军的残忍行径触痛。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日军将遇难者的头颅放在铁丝网上,在他的嘴里插了一根烟。“日军的暴行不限于屠杀、强奸、抢劫,还有对尸体的亵渎、玩弄,绝对是反人类(的行为)。”他说。

导演申奥谈《南京照相馆》

电影《南京照相馆》里,记录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罪行的照片在吉祥照相馆的暗访里洗出。资料图

最初,剧本只设定了一条故事线,以呈现日军屠杀的一面为主。但随着资料收集的进展,申奥发现,很多老照片其实是日军的“亲善照”,他们试图以伪善的宣传影像去蒙蔽国际舆论,而以往的影视作品很少触及这一角度。于是,他们将“亲善照”与“屠杀照”的呈现并列为影片的两条主线。

尽管愤怒于日军的所作所为,但申奥在片中的表达依旧是克制的。他有意删除了一场由高叶饰演的林毓秀的受辱戏份,当被问及理由时,他说,就是不想拍。即使没有直接说出缘由,但高叶完全能理解他。而对于血腥镜头的呈现,考虑到受众年龄层等因素,申奥也对很多声画配合做了错位处理,让观众感受到残酷的同时,“不去直面它的镜头”。“我也是从我自己能接受的尺度来置换观众的尺度。”申奥告诉南方周末。

在申奥看来,“枪”与“照相机”在结构和属性上有相似之处,“拍照”与“开枪”甚至都是同一个英语词汇“shoot”,两者存在很强的关联性。在影片的首映礼上,申奥提到,在那个八十多年前的战场上,除了士兵的武器之战,“还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是舆论战、文化战、宣传战”。他说,“每一张照片就像射向敌人的子弹。”

“拍照”跟“屠杀”的互文

导演申奥谈《南京照相馆》

片中负责在南京大屠杀中随军拍照的伊藤。资料图

南方周末:为什么会将照相馆作为基点来讲南京大屠杀?

申奥:我很早看过一个老电影,1987年拍的《屠城血证》。2023年,我认识了编剧张珂,她跟我讲,这段历史很适合拿出来再拍一遍。我就联系了当时的制片厂,去咨询相关的版权,又跟张珂一起去构思了这个新的故事。

大学期间,我们都学习过胶片技术,对胶片的感情非常深。我也收集胶片相机,小时候家里就有放大机、显影罐、显影液这些。爸爸曾在阳台上拉上窗帘做暗房,教我手冲胶片。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们是最后一批从胶片转到数字的毕业生,毕业作业都是用胶片摄影机拍摄的。我在剪辑房里摇着牌子,手剪胶片剪了一个多月,把我的毕业作业连起来变成一部电影。所以,无论是对胶片、对电影的感情,还是对那段历史的反思,都是我这次创作中的重要动机。

南方周末:影片的主要剧情展现都是在照相馆这个空间里,甚至延伸到了地下室的环境中,这个场景的选择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申奥:以小见大。镜头虽然对准了一个家庭的这几个角色,但事实上当时南京是有无数的家庭在经历这一场惨剧,希望能通过这个视角折射出整个南京城,乃至整个中国所受到的战争屠戮跟残害。

南方周末:在历史资料的选择上,比如杀掉很多人将长江水染红,这个有什么考虑?

申奥:大量日军的台词都来自采访。尤其是那句“我当时如果有彩色胶卷就好了,就能记录下这个五彩斑斓的壮丽景象了。夕阳伴随着江面上的血水,这是多么地壮观呐”。这是一个老兵在回忆录里写的,就收录在张纯如老师写的《南京大屠杀》里。我对这句话印象极其深刻,我们的苦难、我们的死亡在对方眼里是一种军国主义的炫耀,是他们的胜利图腾,这个非常令人愤怒。

导演申奥谈《南京照相馆》

片中,日军在江边准备用机枪扫射南京平民。资料图

南方周末:片中有很多次扣动扳机的镜头跟按快门的镜头基本上是平行重叠的,这个设计是出于什么考量?

申奥:有一天编剧突然跟我说,“拍照”跟“开枪”在英语里都是“shoot”。我一下就反应过来,照相机跟枪是非常相似的东西,它们都是纯机械的,不需要电池就能去驱动。它的结构有耗材,也有校准;扳机跟快门都有拍摄的那一项,有不同的子弹,也有不同感光度的胶卷,从结构和属性上来讲很类似。

在剧本层面上,我们就把“拍照”跟“屠杀”变成了同一种动作的互文。在这场战争中,不仅有武器、军人,也有一场非常卑鄙的宣传战,照相机变成了日本所谓的“抚恤官”手中的枪,这一张张照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二次伤害,非常恶毒。

“守小礼而无大义”

南方周末:伊藤在片中的变化是他本来就会有的,还是在战争过程中其他军官给他带来的影响?

申奥:我们查阅历史资料的时候发现,军国主义不只是在军人中(盛行)的思想,而是当年日本全国盛行的思想,那一代人都受到军国主义的浸染熏陶。他们提出了“一亿人玉碎”这种疯狂的口号,用法西斯主义煽动民众,跟军队一起统治亚洲、统治世界。在那个时代,日本青少年就开始被植入这种军国主义思想。

在这个电影里,伊藤最开始呈现出来的不敢开枪、不敢杀人等行为,不是出于善良,而是出于一个富家公子哥不谙世事的一种懦弱。他在战场上见证了这么多屠杀以后,(看见的东西)就变成了他的底气,也变成了军官一直对他的教育和煽动(的结果)。在这个电影里面,有两组类父子关系,一组是老金跟阿昌的师徒关系,还有一组就是井上跟伊藤的上下级关系,都各自用一个年长男性对于一个年轻男性的教育来左右他最后的决定。

南方周末:片中有“亲善照”、日本军官写“仁义礼智信”的情节,你想通过这些展现什么?

申奥:我们在看资料的时候,发现有很多细节是我不曾了解过的,比如当时日军成箱地打包了很多文物带回到日本,(他们)对我们的诗词歌赋非常感兴趣,松井石根本人在南京驻守期间写了大量的古诗。当时的日本应该是对中国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崇拜,但是他们完全没有继承中国文化里的大义,我们经常会说他们“守小礼而无大义”,就想通过这些剧情来展现文化战的两种对立关系以及这种强烈的讽刺。

南方周末:片中日本人要把景点上的砖标号,为什么要大量展现日军这种对中国文化的掠夺和侵害?

申奥:我在看老照片的时候有一种很强的穿越感。那个年代的日军在做的很多事情跟现代的人是差不多的,他们也喜欢打卡,到景点去拍照,留下“到此一游”,写下自己的名字、部队番号等等。作为侵略者,在自己践踏的土地上做这些事情更显得卑鄙无耻。我们展现热战的电影有很多,但是展现文化战争的部分还不够,我很迫切地想把这一部分的细节和内容,以及我对中国文化由衷的崇敬跟热爱展示给观众看。

南方周末:电影中的那些全家福,包括南京人的肖像照等,承载了你的哪些愿望?

申奥:拍照是一个非常有仪式感的事,现在大家在一起聚餐、旅游,还是会留下一张合影。但是遥想八十多年前,照相没有像现在这么普及,胶片又是一个比较昂贵的耗材,去拍照要全家选一个好日子,穿着打扮好,选最漂亮的衣服,用最好的状态、发型和笑容去面对镜头,留下这张可能会被传几代人的、在家族里的一张照片。

照相馆就不仅仅是大家的一个消费场所,而是一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有仪式感的(符号),是一个个的家族史、一座城市的历史。它代表的不仅是一条街、一座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它背后折射出来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才用那些最幸福的定格瞬间去反衬这些残暴血腥的瞬间,变成他们之间的一个强烈的冲突和讽刺。

“他们认为自己选择了正确的道路”

南方周末: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很多,你在执导《南京照相馆》时怎么把握其中的尺度?

申奥:我来自观众,跟观众站在一起。从尺度上来讲,我也是从我自己能接受的尺度来置换观众的尺度,我把我认为可以呈现的、渲染的部分抬上来,也把我自己接受不了的尺度压下去。只要影片最后能达到(我想要的)主题的表达、情绪的感染,我就可以完全跟观众站在同频去创作。

南方周末:为什么会选择高叶来出演毓秀这个角色?

申奥:我跟高叶认识19年了,大学的时候她比我小一届。我们小的时候就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聊电影、聊未来,所以在创作初期我就锁定了这个人选,很多台词都在往演员的亲身经历上去靠。

南方周末:还有选择刘昊然来出演阿昌这个角色是怎么考虑的?

申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朋友,很早就认识了。在日常的交谈中,我发现他是一个非常聪明、敏锐、博学的人,他身上又有一股少年气,(给人)很清澈单纯的感受,尤其是眼神。在表演的时候,我们给他很多特写,他的眼神传达的信息很动人,也很复杂,让人非常心疼,有的时候又很坚定,所以他的眼睛在这部电影里面呈现出来的情绪是非常贴切的。

南方周末:片中的翻译官在人物设计上有哪些特殊的构思?

申奥:我看了一篇关于汉奸的分析文章,里面阐释在那个年代所谓的汉奸都是在一种什么样的背景下,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态等等。我发现,那部分人是一群非常标准的投机分子、利己主义者,求生欲很强、缺乏信念感和家国情怀,所以他们会选择出卖国家、出卖同胞,但他们自己不会这么认为,他们坚定地认为自己选择了正确的道路。不仅在那个时代,在和平年代,也存在这么一部分人,他们认为自己站在了正确的队伍里,而事实上他们才是被蒙蔽双眼的一群人。

南方周末:翻译官的妻子和孩子被日军扫射时,他正好有一个转身,这是有意设计的吗?

申奥:其实是无意的。在拍摄现场,他妻子跟他站的那个位置相隔得有200米以上,现场有日军的吼叫声,又有军犬的咆哮声,喊声根本就听不见。在剧本创作、演员的表演上,都是设计的他没听见,他自始至终都不知道自己的老婆孩子被处决了,跟老金自始至终不知道自己的老婆跟孩子遇害一样,他们也形成了一组对照关系。

(佟金扬对本文亦有贡献)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柴瑞颖 南方周末记者 翁榕榕 南方周末实习生 马一平

责编 刘悠翔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