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盘我做完了,不能躺,一躺就起不来了。”

生命最后的十小时,9次请求医生自己要坐起来工作,最挂念的依旧是电脑里几万份机密文件。

率队带领造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测量机器,扎根罗布泊“隐姓埋名”52年,参加我国全部45次核试验任务,一年只允许给自己3天假期。

临终前最是挂念的仍旧是自己未核算完的数据,这个一生都奉献给核事业的将军科学家,又到底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干惊天动地 做隐姓埋名人

说来轻巧的十一个字,却是贯穿了林俊德的一生,扎根“死亡之海”罗布泊五十余年,毫无怨言,不要秘书,免费讲学,谢绝个人奖项推荐以及任何客座教授聘请。

林俊德每天醒来的唯一事情便是认真的做研究,核算数据,单是参加我国核试验任务便高达45次。

而其中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的冲击波数据测量设备,便是由林俊德带头负责研制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

说起与这大漠的渊源,与林俊德对党的挂念分割不开。

林俊德是个苦命的孩子,1938年出生在福建永春县的一个贫困家庭,没有多余的衣服,没有袜子,没有蚊帐,身上尤其多见的便是母亲织的土布衣。

凭借着超强毅力,林俊德考入浙江大学机械系,也是党和政府的资助令其完整的上完了大学,由此一颗要“报效祖国”的种子在林俊德心中生根发芽。

学成毕业的林俊德被分配到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某研究所工作那一刻,林俊德清楚自己报效祖国机会来了。

一入沙漠深似海,从此埋名52年。

核算数据,亲自检测,每天经历着漫天飞舞的狂土,但林俊德却是在其中尤其快乐。

即使技术资料和试验设备都极度匮乏,但林俊德和队友都会从钟表构造中设计灵感,亦或者是从自行车打气筒中找寻可用素材。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林俊德以及项目组自制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便在第一时间精准测量了核爆炸的冲击波参数。

但林俊德都清楚这只是为国奉献的开始。

为了能够促进我国在导弹系列研发效能,多次试验自然成为必须,为了创造试验环境,林俊德和同事在海拔将近3000米的山顶待了一宿。

本便是冬季山顶冰封雪冻,林俊德和同事们因寒冷冻得手脚僵麻,但为保证仪器能够在零下60摄氏度环境工作,几人硬是抗下,甚至担心实验条件不达标希望更冷一点。

后来用高空气球放飞试验,并赶在试验前研制出高空压力自记仪,在我国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后的三年,我国首个氢弹原理性试验和冲击波测量需在高空进行。

而其中林俊德等人研发的高空压力自记仪为飞机投放氢弹安全论证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与的核试验任务越来越多,林俊德对自己的要求也更为严格。

一年365天基本都在工作,每天坚持工作十二个小时以上,即使放假,一年也只给自己三天的喘息机会。

带领后辈多次取得核心技术,取得重大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军队科技进步奖30余项。

即使如此,林俊德依旧坚守岗位,只因在其看来,只要自己的研发速度快一点,别人就不敢对中国动武!

永远的“核盾功勋”

林俊德喝过孔雀河的咸水,吃过玉米面和榆树叶合蒸的窝窝头,埋头苦干20多年,先后建立十多种测量系,攻克地下核爆炸力学测量的世界难题,甚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核爆炸冲击波机测体系。

即使身体几度累垮,林俊德依旧任劳任怨。

不图名利,不要秘书,认真的培养后辈,恪尽职守是林俊德对自己设立的原则,悉心培养后辈是为国家武器事业添砖加瓦,一生奉献给科研形容林俊德却是丝毫不为过。

2012年5月4日,面对被确诊胆管癌晚期的诊断,林俊德脑中却是只有工作。

“不能躺,一躺便起不来了。”

生命最后的三天时间,林俊德先后整理了科研资料1.5G,即使是在去世前最后5小时,也要拉过个学生和家人,反复叮嘱办公室里还有什么东西要整理,直至走到生命尽头。

2012年5月31日,林俊德逝世,享年74岁。

七十四个风雪年华,林俊德扎根在沙漠便有五十二年,隐姓埋名,就在漫天飞舞的沙漠,环境枯燥,但为国奉献的决心却是始终火热。

2024年3月13日,是林俊德院士诞辰86周年的日子,163字的遗言,最后十小时依旧坐在工作桌前带着氧气罩的坚挺。

向这位永远的核盾功勋致敬。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