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紧张而又坚定的心情,踏上了前往缅甸的征程。



公羊会何军讲述缅甸地震生死救援

中国公羊救援队和中国救援队联合救出被困人员。

2025年3月28日14时20分,缅甸发生7.9级强烈地震。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强震已造成3471人死亡、超4000人受伤,另有214人失踪。

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对邻国缅甸的这场灾难给予深切同情和关注。十支中国官方救援力量和民间救援队伍迅速集结赶赴缅甸灾区,以专业的技术和无私的精神开展生命搜救和人道主义救援。

中国公羊救援队也在第一时间响应应急管理部的指令,在机构创始人何军的率领下,紧急派出一支USAR(城市搜索与救援)队伍,携带专业地震搜救装备,从杭州赶赴泰国曼谷和缅甸震中区域展开救援。

浙江省公羊会公益救援促进会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成立,其后历经各种灾难紧急救援的考验,逐步成长为具有高度专业能力的民间救援队伍。公羊会也有着丰富的国际救援经验,从土耳其地震到尼泊尔地震救援,其足迹遍布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体现了中国民间救援力量的“硬核担当”。2023年,机构创始人何军当选为《中国慈善家》年度人物。

结束缅甸地震紧急搜救工作回国后,何军接受了《中国慈善家》专访。他告诉记者,为了在黄金72小时内搜救更多生命,他和队友们持续轮换作业,几乎不曾合眼。

“当听到废墟里传出回应喊话的敲击声,那是世间最美的声音。”何军说。

以下是何军自述。


我们有“白名单”预案,时刻准备出发


2025年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地震的消息传来,我们的神经瞬间紧绷。作为专业的救援队伍,面对这样的重大灾害,迅速响应是我们的使命。队里有一套完善的地震灾害应急响应预案,从地震的烈度、发生地点的人口密度等多方面进行研判。

得知震级高且发生在城市区域,我们立刻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在与国家应急管理部门取得联系并获得指示后,机构内部迅速启动了救援选派流程。

根据预案,我们有“白名单”计划,即依据队员所受训练情况,优先挑选处于备勤状态、具备丰富救援经验和专业技能的队员。这些队员在日常训练中,早已熟悉各种救援场景,掌握了从废墟中搜索、营救幸存者的专业技巧,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体能,能够应对救援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很快,一支精锐的救援小队组建完成,大家怀着紧张而又坚定的心情,踏上了前往缅甸的征程。

对于社会力量而言,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交通方式,必须快速到达灾区。到达现场后,就要考虑与救援地国家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如何取得联系。

公羊会何军讲述缅甸地震生死救援

中国公羊救援队整理救灾设备。

这次救援和土耳其地震救援有所不同。土耳其地震伤亡人数更多,是因为发生在晚上,而缅甸地震发生在下午,这使得很多人幸免于难。土耳其由于经常发生地震,当地政府有经验,具备一定的协调能力,我们在沟通、获取信息方面相对简单一些。但在缅甸地震中,尤其是地震发生后的前3天,政府在这方面能力有所欠缺,整体来讲局面比较混乱。不过,缅甸地震救援也有优势,比如当地华人多,而且十分团结。

抵达缅甸仰光后,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快速到达灾区。由于没有专机,只能依靠民航运输,这意味着大量的救援物资无法一次性携带。幸运的是,曼德勒华人众多,他们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华人社团为我们提供了车辆、食物和水等后勤物资,还协助我们与当地进行沟通,让我们在困境中看到了一丝曙光。


听到了废墟底下传来敲击声


刚到曼德勒,我们就发现这里的救援环境比想象中复杂得多。当地政府缺乏强有力的救援协调机制,没有成立相应的RDC(救援队接待和撤离中心)、UCC(城市搜索与救援协调中心),我们完全没有任何信息源和后勤保障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摸索。

29日晚上,我们抵达了一处受灾严重的区域,是印度裔居住的一片区域,这里到处是倒塌的建筑,一片废墟。根据幸存者提供的情报,大家争分夺秒展开救援,很快听到废墟下传来的敲击声。这个声音如同黑暗中的一道希望之光,让队员们精神一振。

经过夜里4个多小时的艰苦作业,在凌晨4点多,我们在废墟中寻获一名尚有生命体征的缅甸籍少年。但不幸的是,这个少年在急救车转运送往医院的途中失去了生命。

30日早上,我们来到了天空公寓(sky Villa),这里同样是一片狼藉,没有任何救援力量的身影。一位家属焦急地告诉我们,他在与家人视频通话时,亲眼看着楼垮塌,家人被埋在了下面。根据他提供的位置信息,我们开始挖掘。在挖掘的过程中,当地的一些人着急地开着挖机过来作业,被我们立刻制止了。因为挖机作业不仅会产生巨大的噪声,影响我们对幸存者位置的判断,还可能导致楼房二次坍塌,对被困人员造成更大的危险。

在救援的黄金72小时内,不能使用工程机械。为了更准确地确定幸存者的位置,早上5点左右,我们在废墟上打了观测孔。通过观测孔,我们听到下面传来清晰的敲击声,与我们的喊话形成呼应,这让我们确定了下面有幸存者及其位置,于是将这里作为重点排查区域。但救援难度超乎想象,楼体不断塌陷,每一次挖掘都伴随着危险。我们只能小心翼翼地推进,一边加固废墟,一边寻找救援通道。

公羊会何军讲述缅甸地震生死救援

公羊救援队到达缅甸地震灾区以后观察灾情。

从早上5点作业至晚上10点,随着挖掘的深入,我们发现了一名被困人员,成功把他救了出来。此时,中国救援队也赶到了现场。我们邀请他们派部分人员过来配合,两边同时作业,进行轮班救援。

在天空公寓救援的同时,我们还注意到旁边一栋大楼也有人员被困。这栋楼在余震中不断位移和倾倒,非常危险。但我们没有丝毫犹豫,立刻组织作业组前往救援。进入大楼的通道狭窄且不稳定,前面还挡着几具罹难者的遗体。我们的队员小心翼翼地先将罹难者的遗体搬出来,为生命开辟通道。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终成功救出了困在里面的一名女士。

公羊救援队从3月29日21时抵达曼德勒,到4月2日返程,累计在曼德勒地震灾区工作了5天,在联合国UCC指定工作区域内,排查了15处坍塌建筑,累计拯救出5位幸存者,协助转运28位罹难者遗体。


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始终做到专业


所有的救援都是从搜索开始。在搜索过程中,再先进的设备也只是辅助,主要还是依靠当地情报和救援人员的排查。每一次搜索,队员们会根据情报对现场做出大致判断,不会看到倒塌的房子就盲目冲进去,而是根据失联者家属提供的情报,比如他们告知亲人被埋的位置,这样的情报对搜救至关重要。

在救援过程中,我们会收到大量关于有人被困的情报,但并非所有情报都是准确的。几乎所有失联家属都说自己的亲人埋在下面,实际上很多人已经遇难,家属也明白亲人大概率已不在人世,只是还抱有一丝幻想。他们着急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这样的情报还是会干扰救援。在那种时刻,必须以效率优先,才能拯救更多的人。

为了判断情报的可靠性,我们会详细询问提供信息的人与被困人员的关系,是亲眼所见还是听说。对于那些道听途说、非第一手的消息,我们会将其列后。只有当事人在现场、有对被困情况清楚的情报,我们才会重点关注。同时,我们还会对建筑进行评估,判断是否有生还的可能以及救援队伍进入的安全性等等。

因为挖掘破拆是个体力活,狭小的作业空间一次只能容纳4个人,每20分钟就要换一班。大家就这样轮流作业,一刻也不停歇。救援期间,曼德勒天气十分炎热,白天最高温度达到43度。震后第三天开始作业时,罹难者的尸体已经开始腐烂,废墟里弥漫着尸臭味,这对救援人员和被困人员都是巨大的考验。队员们必须做好防护,穿着厚重的救援装备,汗流浃背,但没有一个人退缩。

为了保障队员的安全,我们尽量提供充足的饮水和防护用品,但在紧张的救援初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队员们为了尽快救出更多的人,透支自己的体力,连续72小时没有合眼。

面对废墟下那些微弱的生命迹象,我们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听到敲击声,知道有幸存者,我们充满了救援的动力,但又担心他们体力耗尽。在救援天空公寓里的女孩时,她从下午一直敲到晚上,强烈的求生欲望让我们既兴奋又担心。我们一边加快救援速度,一边通过喊话鼓励她保存体力。

公羊会何军讲述缅甸地震生死救援

中国公羊救援队队员在废墟上观察下一个救援点。

除了救援工作本身的困难,我们还面临着其他挑战。比如,在一些情况下,我们明明知道废墟下有人,但由于缺乏当地政府的工程和后勤资源支持,无法对建筑进行有效加固,为了保障救援队员的安全,只能暂时放弃救援。这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让大家心里非常难受。但作为专业救援人员,我们明白必须做出合理的选择,不能掺杂任何感情色彩,必须先救容易救的人,确保自身安全,才能更好地完成救援任务。

在曼德勒市,还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城市西边过了河的区域,由于政府军和反政府军队交战,救援力量难以到达。那里有大量人员被埋,但我们却无法前往救援。交通不便、装备难以运输等问题,让救援成为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也让我们感到深深的无奈,不知道那些被困在那里的人们命运如何。


在现场的专业救援队伍绝大多数来自中国


在这次救援行动中,中国的救援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北京、香港、杭州等地出发的多支国家和民间救援队伍纷纷赶赴灾区。我们公羊救援队作为第一支到达灾区的成建制的社会救援力量,与其他队伍紧密合作,共同开展救援工作。

在现场,除了我看到的来自新加坡和俄罗斯的救援力量外,绝大多数都是中国的救援队伍,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在国际救援中的担当和力量。

救援结束后,我们立刻进行了复盘,总结这次救援行动中的经验教训,讨论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和遗憾。虽然每一次救援都有标准的预案,但现场情况千变万化,需要我们不断调整和应对。通过复盘,我们希望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救援能力,为未来的救援工作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从国际救援行动的发展趋势来看,早在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成立了专门机构,统筹全世界的救援力量,围绕地震救援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标准,并且从去年开始增加了洪水响应的内容。中国近年来也越来越多地融入到联合国的救援体系当中。目前,中国已经有两支通过测评的队伍,国家应急管理部又向联合国推荐了包括我们公羊救援队在内的另外两支队伍,明年将进行正式测评。这意味着中国在国际救援中将会承担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社会救援力量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部分队伍良莠不齐,出现了一些“旅游式救灾”“网红式救灾”的现象。以前在国内的一些灾害响应中,有些队伍打着救援的旗号,却没有真正投入到救援工作中,甚至在现场搞直播,影响救援秩序。我们认为,社会救援力量必须加强自律,提高门槛,不能用公益和道德来绑架,要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真正为救援事业贡献力量。

参与缅甸地震救援,对我们队伍而言,是一段重要的经历。在那里,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看到了生命的顽强;感受到了救援工作的艰辛,也见证了很多生命的奇迹。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国际救援事业会不断发展,我们能够在面对灾难时,拯救更多的生命,给受灾群众带来更多的希望。

作者:温如军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张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