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能源车战火继续升级。
比亚迪开年,即王炸。秦PLUS减价不减配价格降至7.98万,宋plus suv降至12.98万,新车汉荣耀版更是上线即让利,价格冰降16.98万,直接吹响了决斗的号角。
:跟。最高优惠3万+。
长安、哪吒、上汽:跟。
军儿:再闷一把。
吉利:不急,跟降三万再降二万看军儿底牌。
正在新一轮决战的时候,没想到和奔驰却一反常态唱起了反调。
奔驰:推迟电动车计划。2021年末豪掷600亿欧元用于新能源车发展的壮言,仿佛昨日黄花。
苹果这边更是果断,直接弃牌不玩了,高调宣布放弃布局新能源车。
国外一系列和新能源车切割的举动,直接把一众看客搞懵了。
“国外是不是又要围剿新能源了?行业会不会被卷崩了?”已经成为当下最关心的问题
先解释第一个疑问,为什么国外开始逐渐放弃布局新能源车了?
核心原因是中国新能源车在全球已形成绝对性碾压,即便苹果这样的巨头入场,也很难逆转局势。
新能源车行业的准入门槛其实非常高,不仅耗钱,而且耗时耗力。
随便一个环节的投入基本都是几亿、几十亿打底。
比如大众ID系列,仅MEB平台的研发成本就高达500亿元。
生产环节的设备和材料成本就更不要说了,一个机械臂要百万一个,压铸集群一套几个亿起步,连运零件的小车都要一二十万。想要建个厂至少要投入几十个小目标。如果建多个,成本更是成倍式增加。
如今即便是头部企业,每年仍要需持续高额投入几十亿到百亿巨资用来研发,行业马太效应非常严重。
除了成本高之外,新能源车从启动-策略-设计-测试-投产-发布,平均周期为三年。整个产业的变现周期相对较长,再叠加员工工资等企业日常运营成本,没有点家底和能力真周转不起来。
连恒大这样的房地产一哥,直到破产都没造出一辆车,足以可见落地的难度。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新能源已完成上中下游产业全面覆盖,滚起了巨大的雪球。
全球95%的锰、73%的钴、67%的锂、63%的镍都在中国精炼,
全球99%的阳极、82%的电解液、77%的阴极、74%的隔膜、70%的电池组件都在中国制造。
全产业链掌控的情况下,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还可以以零部件和子系统能力为基础,做出更多系统层面的升级和创新,来掌握全球新能源车产业的话语权。
国外短时间想要冲破中国新能源车的铜墙铁壁,基本是天方夜谭。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
我国新能源车产业疯狂扩张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内卷。
截至2024年1月,新能源车单月的渗透率已经飙升至了30%+,预计2024年新能源车整体的渗透率或增至40%。
而行业渗透率天花板只有60%-70%,
按照这个节奏发展下去,撑死2-3年,行业就要触顶。
到时候行业内注定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价格战之下很多抗风险能力不足的企业大概率都会倒闭。
其实,当下已经隐隐出现这个趋势。
根据去年底的销量数据来看,前五大新能源车企业牢牢占据了近60%的销售份额。今年头部车企的份额还在继续扩大。
新能源车的当下的走势与之前智能手机的发展有很多类似之处。
2008-2011,智能手机仅用3年时间,完成了渗透率从11%到30%的跨越。次年行业渗透率再创新高直接飙升到45%,2015的时候渗透率更是跃升到了90%。
2019-2022,新能源车也用了3年时间,完成了渗透率从5.8%到28%的大飞升,增长速度不输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经过一轮鏖战之后,1000多家品牌被干到了仅剩十几家。
新能源车自去年开始不少新势力也在慢慢出局,威马前脚才刚走,最近高合又陷入了停产的舆论危机之中。
新能源车的结局,大概率和智能手机八九不离十。
或许真应了华为余承东的推测:到了2030 年,中国汽车市场的主要玩家数量将小于5家。
那么作为投资人该怎么办?还能继续布局新能源车吗?
去年年底的时候,我曾对2024新能源车板块的走势做了预测,具体可见新能源,彻底回不去了。
目前来看结论大体正确。
当下我对新能源车的总体观点依旧不变,
反转仍未到来,还要继续熬。
虽然新能源车当下正处在血雨腥风中。但好的一点,距离上次预测,新能源车整体又出现了近8%的跌幅,累计回撤达到了65%+,买入性价比再次升高。
空仓或者仓位较小的朋友,可以拿出少量资金,采用网格的方式逢低布局便宜的筹码。
1月份,多多就抄到了新能源车的大底,收益还算不错。
股市如人生,低谷时怎么折腾都是向上。
这个时间段慢慢布局,再坏也坏不到哪去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