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儒家文化,十三经之一的《孝经》中写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体现了古时候人们对于身体的身体的重视。这一点在神话中也有体现,《封神榜》里哪吒即便死去也要削骨还父,削肉还母,从中可见一斑。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已经有所改变。虽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但是如何度过这一生选择权都在自己手里,人们在审美上十分自由,人们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任何外貌,而发型则是外貌打扮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一个人的发型好坏决定了整体气质。 历朝历代都限制了人们的头发形状,尤其满清时期更是强制所有男性留辫子。影视作品中很多反映清朝宫廷的争斗,不过这些影视剧很容易形成误导,清朝人的发型根本不长这样,比影视作品中还要难看。

我国的头发装束在古代有着严格的考究,从周朝开始男子十五岁便需要束发,标志着正式成为成年男性,这一点传承了上千年。不过到了明朝末期,清兵攻入山海关,一举占领了整个中国,也将他们的发型风俗带到了内地。关于清朝的发型在影视作品有两种演绎形式,一种是内地主流的前半部分全部剃光,然后在后面留长辫子,另一种则是不剃头发,直接扎辫子。 实际上这两种方式都不对,如果在清朝这样留头发,很容易被处以死刑。早在满清攻入中国之前他们就有了自己的留发方式,进入中原后也要求所有汉人采取同样的形式。当然关内很多汉人都不愿意放弃祖宗的传统,誓死不愿剃头,清政府的皇帝顺治态度十分强硬,他发表了著名的剃发令,表示要么剃头发,要么就砍头。

在这样的威胁之下,很多人发动了叛乱,为了镇压这些叛军,清政府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经过一段时间斗争终于成功推行剃发令。清政府早期的发型叫做“金钱鼠尾”,这种发型在或许在我们眼中看起来有些滑稽,从外形来看与光头区别不大,只是在后脑勺上留下一点头发,然后以此为基础将头发梳成一个辫子,由于只留了一小撮,辫子自然也是十分细小,故而被称作鼠尾。 这样的形式自然不被汉人们所接受,而朝廷也不可能随时镇压四处的叛乱,于是他们开始美化这种发型,并且以吉祥如意来进行推广,这才让汉人心中接受。不过满清对于头发的审核制度也是十分严格,顺治时期民间很多人剃发都不标准,一旦被发现就会处斩,而且连带家属和当地的官员连坐,足以见得其重视程度。

随着时间流逝,人们的审美观也在逐渐改变。到了乾隆年间这种发型有了些许改进,清政府将头发的面积扩大到巴掌大小,这样编出来的辫子自然也比以前粗了不少。虽然看起来依然滑稽,但是至少有了改进。 恰逢此时国际交流越加频繁,很多外国商人前来中国经商,他们给中国男性的发型取了一个名字叫做“猪尾巴”,直到今天许多外国人依然对中国人持有这样的印象。虽说猪尾巴比鼠尾要好一些,不过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在他们看来也是一个笑话。

到了晚清时期,发型再次得到改善,满清政府已经进入关内数百年,经过数百年的相处满人们逐渐认同了汉人的文化,他们在头上留的头发也越来越多,与宫廷影视剧的辫子相差不大。这样的改变也让底层汉人十分开心,他们终于可以留下更多的头发,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攀比,比较谁的头发更粗更长,甚至将辫子亲切称之为“牛尾巴”。 由于辫子在民间已经有三百年的历史,虽然在外国人看起来极为滑稽,但是民间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后来清政府覆灭之后军有关部门贴出告示让人们去除辫子,依然有很多人不愿意剪掉。

当然满族文化仍然是中华文化的一份子,辫子这种发型也可以成为一种文化遗产,不过不会像当年那样逼着我们去留辫子。影视作品所参考的资料更多来自晚清人们的口述或者记载,更早时期的资料很多都有遗失,而且相比于晚清的辫子,早期的金钱鼠尾实在是不符合人们的审美。 如果强行按照历史还原来拍电视剧,作为主流观众的女性恐怕都不会接受,投资方自然也不会这么做。从清朝的发型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影视作品虽然有着推广历史的作用,但是更多还是以娱乐效果为主。平常观看的时候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力,不要被影视作品所误导,如果想要了解真正的历史,可以去查阅相关的史学资料。 参考资料: 《孝经·开宗明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