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种经历:刚学Python时,兴冲冲打开编辑器,打了几行代码,结果报错一片红;再到后面,看书、刷视频,学了不少命令,但一写就乱,不知道该怎么组织起来。 其实,编程就像盖房子,砖瓦要一块块垒起来。对Python新手来说,必须先打好“三大基本功”——顺序、选择、循环。这三板斧一旦练熟,其他的技能就能顺藤摸瓜地长出来。
今天我就用最白话的方式,带你把这三块地基踩实。不需要背诵复杂的定义,也不用怕看不懂数学符号,保证你能“秒懂+立刻上手”。
一、顺序结构 —— “排队做事,先来后到”
编程世界里最基础的,就是顺序执行。就像你去奶茶店点单:点单→付款→等饮品→拿走,不会有人先喝到奶茶才付款。
顺序结构就是 从上到下,一条条执行,没有跳跃。Python 绝大多数代码都依赖这种顺序。
例如:
name = "小明"age = 18print(name)print(age)
执行结果就是:
小明18
没什么花里胡哨,就是老老实实排队执行。 很多同学刚开始学,总想找捷径,结果绕来绕去,发现其实大多数代码写法就是按顺序排队。别小看这个“简单”,它是所有逻辑的地基。
二、选择结构 —— “路口拐弯,选一条走下去”
生活里很多场景都需要做选择:
- 今天中午吃什么?汉堡还是盖饭?
- 这条路堵车了,要不要绕行?
- 发工资了,是买基金还是直接存银行?
程序也是一样,它要根据不同的条件,走不同的路。这就用到了 选择结构(if语句)。
1. if-else:二选一的经典场景
name = 'choose'if name == 'choose': print("条件成立")else: print("条件不成立")
这里判断 name 是否等于 'choose',如果是,就执行上面的分支,否则执行下面的分支。 记住:Python里冒号“:” 和缩进非常重要,千万别乱缩,不然直接报错。
2. if-elif-else:多岔路口该怎么走?
比如,你要根据学号来判断学生:
userId = 43if userId == 10: print("这是10号学生")elif userId == 22: print("这是22号学生")elif userId == 18: print("这是18号学生")else: print("学生ID为:", userId)
当条件一个个往下判定,直到遇到满足的,就会执行那一条。没一个满足,最后就走 else。是不是和“公交站一个个报站名,等你下车”挺像?
3. 三元操作符:一句话就能做判断
写代码久了,大家都追求“优雅”。Python很贴心,提供了三元操作符,让你一句话搞定:
result = x if x < y else y
意思是:如果 x < y,结果就是 x;否则结果就是 y。 既省事,又简洁,强烈推荐多用。
三、循环结构 —— “事情重复做,直到不需要为止”
有些任务要重复做,比如:
- 每天早起闹钟响 → 你点“再睡五分钟”;
- 统计成绩时,要一个一个把名单里的学生成绩录入;
- 打印1到100的数字,不可能手写100行代码吧?
这时候就要靠 循环结构 出场了。
Python有两种常见循环:while 和 for。
1. while循环 —— “条件满足就一直干”
count = 0while(count <= 10): print("现在计数为:", count) count += 1
只要条件还满足,就一直循环执行。 如果你写成 while True:,那就是无限循环,程序会一直跑下去,除非你手动打断(比如 break)。
来看个例子,结合 break 终止循环:
count = 0while(count <= 10): print("现在计数为:", count) count += 1 if(count > 5): break
这里数到5就主动跳出了。否则它会一直数到10。
2. for循环 —— “挨个走一遍”
list = ['python','java','c','c++']for book in list: print("当前书籍为:", book)
for 就像在清单上一个个打勾,直到都扫完。 如果想跳过某些不想执行的,可以用 continue:
list = ['python','java','c','c++']count = 0for book in list: count += 1 if count == 3: continue print("当前书籍为:", book)
结果会跳过第三项,只打印剩下的。
3. 循环嵌套 —— “套娃逻辑”
你可能遇到“外层循环x,内层循环y”的场景,比如九九加法:
for x in range(1, 10): for y in range(0, x): result = x + y print(result)
这就像两层齿轮,外层每转一格,内层要转一圈。
四、迭代器 —— “更高级的循环工具”
Python不光能用 while 和 for,还给了我们更专业的工具:迭代器。 简单理解:迭代器就是一个“能记住位置的循环器”。
它的优点:
- 适合处理超大数据集,不用一次性加载完;
- 能统一遍历不同的数据结构(列表、集合、字符串...)。
比如判断某个对象是不是可迭代的: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Iterableresult = isinstance([], Iterable)print(result)result = isinstance((), Iterable)print(result)result = isinstance('python', Iterable)print(result)result = isinstance(213, Iterable)print(result)
结果是:
TrueTrueTrueFalse
同理,迭代器对象(Iterator)还可以配合 next() 来一个个取值,直到没东西了自动抛出 StopIteration。
写在最后:打基础比什么都重要
很多新手学Python时,总想一口气“学完所有”,结果学到一半被各种名词吓跑。 但你要明白,任何编程语言都离不开这三大核心:顺序、选择、循环。只要这三板斧练到炉火纯青,后面不管是函数、类,还是爬虫、数据分析、AI,都能轻松接得住。
所以,不要急,先让自己把今天学的内容多敲几遍,多试几遍,你会发现编程没想象中难。 等到哪天你能随手写出判断+循环的代码时,你会惊喜地发现: ——Python,原来这么丝滑!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记得点个“在看”和“转发”,让更多和你一样在起跑线上的小伙伴不再被代码吓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