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月20日,唐纳德·特朗普宣誓就职,正式成为美国第47任总统。时隔四年,78岁的特朗普重返白宫,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位非连续任期的总统。八年前,特朗普的到来搅动了美国和世界风云。四年前,他带着满心不甘离开白宫,却也未曾沉寂。如今,他的回归将如何影响美国和世界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近些年来,中美关系起伏不断,甚至一度跌至历史最低点。如今,特朗普再次上台,这个全世界最受关注、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会走向何方,引发全球关注。因其不仅会影响到中美两国的未来发展,也会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产生重要影响。
特朗普正式回归前,国家主席习近平1月17日晚应约同特朗普通电话。据新华社报道,习近平祝贺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指出我们都高度重视彼此互动,都希望中美关系在美国总统新任期有一个好的开始,愿推动中美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更大进展。他说,作为两个国情不同的大国,中美之间难免会有一些分歧,关键是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找到妥善解决问题的办法。
特朗普表示,很珍视同习主席的伟大关系,希望继续保持对话沟通,期待尽快同习主席见面。他还说,美中是当今世界最重要国家,应保持长久友好,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当天稍早,外交部发言人宣布,应美方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特别代表、国家副主席韩正将赴美国首都华盛顿出席于1月20日举行的特朗普总统就职典礼。
当地时间2025年1月18日,美国斯特灵市,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与夫人梅拉尼娅在就职典礼开始前观看烟花表演。图源IC
拜登任内中美关系总体实现稳定
在特朗普第一个任期内,中美之间曾有过友好的交流。2017年4月,特朗普上台不久,习近平主席就受邀访美,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与特朗普举行会晤。当年11月,应习近平主席邀请,特朗普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他任内首次访华。
但友好的氛围未能持续,举着“美国优先”旗帜上台的特朗普,很快就发起了对华贸易战,不仅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在科技出口、人文交流以及投资等方面也对中国施加了严厉限制,中美关系跌至了历史低点。
2021年1月美国总统拜登上台之后,不仅没有取消特朗普的关税和限制举措,还在许多其他方面变本加厉。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刘卫东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拜登上台后实际上全盘接手了特朗普的对华政策,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
“拜登的作风和特朗普不太一样,特朗普习惯于把所有选项放在桌面上,然后通过威胁恐吓等方式达成自己的目的。而拜登的所谓‘小院高墙’做法,其实质内容和特朗普是一样的。”刘卫东说。
他指出,拜登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在关键供应链产业链方面的对华限制,另一方面在高科技领域对华脱钩,“拜登政府的用词是‘去风险’,但实质上和脱钩并无差别,他只是用‘去风险’让自己的行为看上去更具合法性和合理性。”
事实上,特朗普从2018年起就全面调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将中国列为主要的竞争对手。拜登政府2022年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也直指中国是全球秩序的最大挑战,称美国必须在同中国的竞争中获胜。
拜登政府不仅没有取消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对华关税,还于去年5月宣布对180亿美元的中国输美产品再次大幅提高关税,涉及电动汽车、半导体、锂电池、光伏电池、关键矿物以及钢铝、港口起重机、个人防护装备等多个领域。中方对此表达了强烈不满。
除此之外,拜登政府推出的《芯片和科学法》《削减通胀法》系列法案,在先进半导体、人工智能和量子信息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对中国进行遏制打压。在外交安全领域,拜登政府聚焦印太,增加了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美英澳AUKUS联盟等,也被认为是在围堵中国。
当地时间2025年1月15日,美国华盛顿特区,拜登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发表总统任内的告别演讲。图源IC
刘卫东表示,拜登政府最初将对华关系定义为“合作、竞争、对抗”,后来改用“投资、结盟、竞争”,可以看到竞争是拜登政府最关注的方面。“这也可以看出,拜登政府的对华关系定位更加消极,他认为中国是唯一有能力全方位对美国构成挑战的国家。也因此,拜登政府的对华战略也更加系统、全面,目的就是所谓在和中国的竞争中处于优势领先地位。”刘卫东说。
不过,刘卫东指出,拜登政府虽然强调和中国的竞争,但同时也强调和中国建立“护栏”,也就是不希望中美之间出现热战,降低双方出现误解误判的可能性。此外,拜登政府对于中美人文交流更加开放一些。“总的来说,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没有值得特别表扬的方面,但至少他追求的是中美关系的稳定。”刘卫东说。
对于拜登政府时期的中美关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1月14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说,过去四年,中美关系虽然历经跌宕起伏,但总体实现了稳定。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双方团队通过磋商确定了中美关系的一些指导原则,开展两国对话和合作,恢复和新建了20多个沟通机制,在一些领域取得成果。同时,中方始终坚持原则,坚决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美方错误行径进行坚决有力反制。
特朗普2.0时期中美竞争或加剧
拜登离任之际,中美之间仍有一些摩擦未得到解决。而从美国媒体释放的信号来看,拜登将很多问题留给了新总统特朗普。
新华社16日援引美媒报道称,拜登将不执行原定于1月19日生效的TikTok“不卖就禁用”的法律,而将TikTok的命运交由特朗普政府决定。而特朗普任命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迈克·沃尔茨当天表示,特朗普正在想办法让TikTok继续在美国运行,他可能会考虑在上任后发布行政令,阻止TikTok在美国被禁。
当地时间18日晚,TikTok公司通知美国用户,由于美官方禁令19日起生效,TikTok软件将暂时对用户停止服务。但在当地时间19日9时30分,TikTok又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声明说,公司已与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达成一致,正在恢复相关服务。
围绕TikTok的争端是拜登任内备受关注的中美摩擦之一。2024年4月,拜登签署了一项国会两院通过的法案,要求TikTok母公司字节跳动在270天内将TikTok出售给非中国企业,否则这款应用程序将在今年1月19日后在美国被禁用。这也被认为是美国对华政策“泛安全化”的一个表现。
作为TikTok用户之一,特朗普多次表示对TikTok有好感,反对禁用TikTok。还有消息称,TikTok首席执行官周受资收到邀请,将出席1月20日特朗普的就职典礼。然而,特朗普在TikTok问题上的表态并不意味着他将缓和对华政策。事实上,多位专家表示,特朗普再次上台后,短期内中美关系可能会受到比较大的冲击。
在备受关注的经贸领域,特朗普曾多次威胁要对中国加征关税,最高幅度将达到60%。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宇燕1月12日在世界和平论坛关于“美国大选后的中美关系与全球秩序”活动中表示,特朗普加征关税的威胁不只针对中国,对美国的邻国加拿大、墨西哥以及其他盟国他也表示要加征关税。
“美国对华目前的平均关税为20%左右,未来如果再加60%,必然会对世界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张宇燕说,“不过,特朗普政府不会一次性加到60%,因此双方还会有一些谈判空间。”此外,在高科技领域,特朗普将中国定位为一个竞争对手,所以他会更严格地对高科技特别是和安全有关的领域的技术,实施更加严厉的限制措施。
刘卫东也表示,特朗普在竞选过程中就此对华强硬表态,因此他上台后很可能会立即实施一些政策、对华展开攻势,包括对华加征关税、遣返所谓中国非法移民等。“特朗普最在意的就是经贸问题,因此他第二任期会将重心放在中美经贸问题上,而关税成了他的一个重要‘工具’。”
事实上,外界普遍认为,特朗普第二次上台后,中美之间的竞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这一点从他提名的几位关键内阁职位候选人上就可以看出。其中多名是众所周知的对华鹰派,包括被提名为国务卿的佛罗里达州参议员马可·卢比奥。卢比奥近日在参议院确认听证会上称中国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强大、最危险、最接近的对手”,称对抗中国将是未来首要任务。
刘卫东说,除了经贸、科技领域外,特朗普预计也会在地缘政治方面对中国发起挑战,譬如在中俄关系、中日韩关系、朝核问题等方面。在台湾问题上,特朗普可能会要求台湾购买美国武器、增加对美投资,但是关于台海地区爆发冲突美国是否会派兵之类的问题,特朗普可能不会作出更明确的表态。
不过,许多专家都表示,考虑到特朗普钟情“交易”的个性,中美关系或许也能找到一些缓和点。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政治学教授罗杰斯·史密斯表示,特朗普上台后可能会立即采取一些举措,导致美中关系恶化。但是,特朗普以作为“单边交易者”而自豪,若是中美双方在交往中让他可以宣称成功——无论他是否真的实现,双方可能会达成一些协议,由此让美中关系得到改善。
刘卫东同样关注特朗普愿意交易的特点。他说,特朗普喜欢做交易,这说明可以通过部分满足他的需求的方式来和他交往,以换取他在其他方面不过分挑战中方的核心利益。“和第一任期一样,特朗普会刻意保持自己底线的模糊性,把一切选项都放在桌面上,用一种‘非理性’的表现形式达成自己的目的。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风格。”刘卫东说。
也有专家指出,对于再次上台的特朗普,也许更多地要看他做什么,而不是听他说什么。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创始院长王缉思在1月12日的活动中表示,特朗普是房地产交易出身,因此习惯将交易作为自己的策略。但是,“我们不能让他给‘忽悠’了,必须要看他最后真正想要做什么,以及就算他想要做,他能不能做到。”王缉思说,特朗普目前最着急的是国内问题,真正要到中美关系上来做交易还早,“我们要看一看、等一等。”
史密斯说,特朗普上台后最紧迫的优先事项,一是加征关税,二是驱逐非法移民。“这些都不是新的举措,但他将更大规模地推行这些举措——除非他遇到无法克服的阻力。”
新京报记者 谢莲
编辑 陈晓舒
校对 赵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