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的新生儿通常很快就能展现出一定的行动能力,比如牛犊、羊羔、猪崽和小狗等,它们一出生就能站立并寻找母亲。然而,人类的婴儿在出生后却显得非常脆弱,需要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经过较长时间才能逐渐获得行动能力。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人类作为高级动物,其婴儿的这种脆弱性似乎与其地位不符。

首先,人类婴儿实际上都是"提前出生"的。与许多哺乳动物不同,人类在出生时并未完全发育成熟,仅具备了基本的生命功能,如新陈代谢、进食、排泄和睡眠。其他功能和能力需要在出生后逐步发展。从进化的角度来看,32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其脑容量约500毫升,与现代黑猩猩相似,那时的婴儿还保留着一定的行动能力。但是,随着南方古猿开始直立行走,身体结构的变化导致母体的盆骨和产道变窄,同时,脑容量的增加使得头颅变大,这使得婴儿的出生变得更加困难。在这种双重压力下,能够出生并具有行动能力的婴儿逐渐被淘汰,人类婴儿的出生时间逐渐提前。

其次,母体在孕育过程中需要承担巨大的能量消耗。胎儿在母体内会消耗母体大量的能量,导致新陈代谢显著增加,有时甚至翻倍。这种能量消耗是导致生育后女性看起来比同龄未生育女性更显老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胎儿在9个月大时大脑已经发育成熟,此时对能量的需求达到峰值。如果胎儿继续在母体内成长,将对母体造成更大的能量负担。在古代,由于生产水平低下,食物供应不稳定,维持胎儿高能量需求对母体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让婴儿在外界环境中继续成长,成为了更合理的选择。

再者,哈佛大学的安娜·沃伦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发现,尽管盆骨较窄有利于人类的直立行走,但如果女性盆骨宽度增加3厘米,婴儿出生时将具有基本的活动能力。这种变化并不会妨碍女性的直立行走能力,但在进化过程中,女性的盆骨宽度并没有增加这3厘米。这一现象实际上与婴儿的进化选择有关。人类婴儿出生时,其头骨上的囟门尚未闭合,这使得在分娩过程中头颅能够适应产道的挤压,从而降低分娩风险。囟门通常在婴儿12至18个月大时闭合,如果等到婴儿完全发育成熟再出生,囟门闭合后分娩将对婴儿和母体都构成巨大风险。

综上所述,人类婴儿的"早产"现象,一方面是为了减轻母体的负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降低分娩过程中的风险。有趣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在人类进入农耕文明大约10000年前,婴儿的遗骸数量有所增加,这与狩猎时期相比,似乎表明婴儿的存活率有所提高。这一现象可能暗示着人类婴儿的出生条件在农耕文明时期有所改善。然而,关于这一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科学家们仍在探索之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