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世界,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印度这样如此的“不着调”。诸如在武器装备的研发上,无论是30年磨一剑的光辉战斗机,还是反复下水宣布“胜利”的“维克兰特”号航空母舰,都证明了这个国家的离谱之处。

“印度制造”战略失败了?大V解读

而且更要命的一点是,为了追寻虚无缥缈的民族自尊心,印度擅长于在宣传层面上全方位无死角的“赢”,诸如在中印对峙期间,印度方面一度宣称自家后勤要远优于解放军。

“印度制造”战略失败了?大V解读

在国家建设上,印度人的想法也是如出一辙,他们自诩为世界最大民主国家,认为他们与中国有着同等规模的体量,人口总量甚至还压过中国一头,所以发展潜力也要强过中国,如今,中国与西方关系微妙,印度就迎来了崛起的契机。然而,这个美梦还没做上几天,印度人就悲观地发现,想要取代中国,怕是这辈子都做不到了。

01.印度主动承认失败?

英国知名媒体《路透社》在近期发表了一则新闻,变相宣布了为了取代中国而推出的“印度制造”战略的死刑。报道援引了4位印度政府官员的表述,他们表示,经过了长达4年时间的运营,耗费230亿美金的印度制造计划,未能达到预想中的效果,将不会在2025年延续下去。

“印度制造”战略失败了?大V解读

报道进一步指出,从2020年开始,莫迪政府宣布了野心勃勃的“生产挂钩计划”,并且预计在四年时间当中,将制造业占印度GDP的比重从原先的15%提升到25%,让印度一举成为仅次于中美的制造大国。

但后续的发展却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在这项计划实施4年过后,制造业占印度全国GDP总量的比重并没有出现大幅增长,甚至较之于2020年还出现了倒退,仅占14.3%。

按照目前所披露的信息,印度政府在过去4年时间当中,总共批准了750家企业入驻该计划,从规模上来看,非常雄心壮志,但在执行上却可以说是“一地鸡毛”。

“印度制造”战略失败了?大V解读

诸如在企业的层面上,一些本就不是制造业生产的公司也通过了这些计划的审核,出现了典型的“吃空饷”。导致印度截至2024年10月份的生产总额,仅不到1600亿美元,甚至还达不到设定目标的40%,仅有37%。

而在政府层面上,莫迪的制造业激励计划拨款也非常抠门,这直接导致一个现象:印度的国有企业就算加入了计划,也不一定能拿到钱。

数据显示,在2024年10月份,由印度政府拨款到账的所有资助款项,一共合起来也才不过17.3亿美元,执行完成度不到8%,空给印度企业“画饼”。一边是补贴申请的泛滥,一边又是补贴下发的拖沓,双方互不信任对方,那么整个项目的完蛋只会是时间问题。

甚至有一些悲观的印度战略学者表示,这个计划就是印度最后的崛起机会,如果这么大规模的投入都失败了,印度接下来还能指望靠什么取得成功呢?

02.印度的病根到底在哪里?

而从更高的层面上来说,这也体现出了印度自身的特殊国情,即最高阶的领导层采用的是西式民主代议制,在国家决策的大方向上“打成一片”;而在政策的颁布上,印度却又采取的是超级总统制,莫迪本人拥有至高无上的话语权;底层行政机构进行执行时,又变成了腐败盛行的封建官僚政治,底层政府的执行力全靠“地头蛇”强撑。

“印度制造”战略失败了?大V解读

说到底,印度的问题从来都不是在技术上,而是整个国家的构建本身就是处于畸形的状态,英国殖民者在几十年前所埋下的病根,依旧未能得到彻底清除。在这一大环境之下,大刀阔斧的印度制造项目自然难以得到推进,因为这不仅需要拥有极强执行能力的中央决策层,还需要地方政府予以全面配合,这都是印度所不具备的硬性条件。

“印度制造”战略失败了?大V解读

除此之外,印度人爱贪小便宜的民族天性,也成了此类国家级项目的重要阻碍。或许在印度一些决策者的眼中,8%的补贴支出换来了37%的制造业目标,还是“小赚一笔”的成功。

除此之外,印度对于西方国家也存在着非常盲目的信心,自认为其与西方国家一致的政治体制,就能获得西方国家的青睐,并因此而获得大量的投资。但西方的资本财团不是傻瓜,印度糟糕的营商环境,和印度政府强买强卖的作风,已经让所有外国投资者望而却步,他们只顾眼前利益,不顾未来发展,埋葬的只会是印度这个国家。

03.印度未来还能怎么办?

从宏观的角度上来说,过去四年时间,全球贸易格局出现了大洗牌,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制造业上罕见地出现了大洗牌。美国去工业化进一步加速,西欧国家又面临俄乌战争所带来的极高的能源成本,这对于印度而言都是天然的“环境优势”。

“印度制造”战略失败了?大V解读

但奈何印度政府鼠目寸光,对于如此庞大且野心勃勃的制造业项目,居然不给予拨款落地,直接打击了本国对重振制造业的信心,外国的入驻企业也频繁遭到印度政府的针对,特别是中国的手机企业。

因此,我们几乎可以断定,印度已经失去了在全球制造业当中的一席之地,其所承担的角色上限,最多只能是西方国家的代工企业而已。

“印度制造”战略失败了?大V解读

这同时也为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并非一厢情愿就能实现,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铸就。如果不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拥有超前的眼光和思维,以及高效的执行力,那么最终的结果也必然不会那么的尽如人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