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艺把刀
编辑| 艺把刀
——【·前言·】——
1979年,在那个中国制造还被西方轻视的年代,但没人能预料,仅仅几十年后,中国摩托车的会席卷全球, 产量一度占据全球七成份额,年出口量更是突破900万辆大关。
这一切的都是在中国西南的一家亏损兵工厂里开始的。
一个兵工厂和生产摩托车有什么关联?里面发生了什么精彩故事呢?
时间回到1944年,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兵工厂里,生于山东文登的孙寿彭还是个埋头只会整理子弹壳的青涩小伙。
经历了战乱洗礼和生活的磨炼之后,三十五年是弹指一挥,时间的长河将他从普通材料收发员推到重庆嘉陵厂党委书记的位置上。
1978年,改革开放的风吹来,但社会的快速发展让军品订单大幅锐减,这家百年的老厂(前身可追溯至1875年清政府的龙华枪子厂)亏损率高达90%,如同站在悬崖边缘。
面对百年变局,厂里就有人提议转去生产当时暴利的电风扇行业,说是来钱快,风险小。孙寿彭有不同的想法:“看看这蜀道!看看多少老百姓蹬自行车爬坡的苦!
摩托,才是解决他们出行难的困境!”他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快钱”,选择了自主研发这条布满荆棘的路。一句“宁啃硬骨头,不抢同胞碗”,道出了他内心深植于军工的责任与格局。
然而,理想是丰满,但现实是残酷的。开始费大力气拆开那台作为样板的日本摩托,里面精密复杂的构造像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其中247项的技术难题都如同过鬼门关。
最基础的材料关就卡得人窒息——因为那时一个不起眼的塑料件,在国内都找不到合格的供应商和生产工艺。
就在这近乎绝望的时刻,孙寿彭那双脱下的塑料凉鞋当原材料的事情成为了经典。他们没有条件,那就创造条件!没有材料,那就就地取材!
工人们捐献的生活塑料品成了工厂的希望。那时工人深夜加班,厂里是没有条件发津贴的,于是孙寿彭常常捧着一筐冰冷的馒头挨个送到工人手里,自己也常常是灰头土脸的。
过去整整200个日夜,这群当初“造子弹壳的人”,硬是用坚持和近乎原始的工具,打开了中国摩托工业的第一道门。
转机在1981年到来。当时嘉陵以极大的魄力与本田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当时傲慢的日本专家是断言了中国十年内造不出合格的活塞环(关键材料)。
这不屑的态度让嘉陵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都憋着一股劲,没想到他们仅用了三个月,就攻克了其中140项技术缺陷,这个消息让所谓的日本专家目瞪口呆。
没多久,脱胎换骨的CJ70“节油王”横空出世!
它省油、皮实、能驮能跑的优点非常合适中国人的需求,迅速的风靡全国上下。
当时近千元的售价,是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近十年的积蓄啊,但还是引发了彻夜排队的抢购狂潮。它也一举成了那个年代身份和财富的象征,是不亚于今天的豪车超跑啊。
产品的大卖,离不开孙寿彭极具前瞻性地创建了“经济联合体”,这个想法陆续将重庆及周边的100多家零配件厂都纳入自己的版图,形成了服务于生产摩托的强大产业链集群释放了生产力。
这一大胆举措如同在沙漠中播下了一片森林,让重庆“摩帮”由此崛起。后来力帆的尹明善、宗申的左宗申、隆鑫的涂建华……这些叱咤风云的行业巨头,都曾在这个庞大的体系里学习、成长。
1995年,嘉陵迎来最辉煌的时期,年产销摩托车超110万辆,市场占有率超过14%,当时这个品牌的价值被评估为惊人的80亿元人民币!
在同一年里,嘉陵更是成功的登陆A股,成为这个行业首家上市公司,风头无两。80亿啊,若是换算成当年他脚下那双普通的塑料凉鞋,是能买下8000万双!
巅峰之下,看不到的阴影在悄然滋生。当年那些在嘉陵羽翼下成长起来的“徒弟们”——
力帆、宗申、隆鑫等被称为“摩帮五虎”,它们有凭借创新产品如女性踏板车、运动车型的领域,开始全方位的在农村和新兴的市场吞食嘉陵这个巨无霸的份额。
而回看嘉陵当时,这位昔日的老师傅,似乎还沉溺于在单缸摩托这条单项的成功路径,产品更新迟缓,“三十年不变”的款式成了市场对其的调侃。
一步错,步步错。面对激烈的竞争,嘉陵选择了盲目的多元化发展策略,大举的进军房地产、酒店等完全是陌生领域,进一步分散了宝贵的资金和精力,
后续加上海南、广东等地的分厂面临管理上失控,成了吞噬利润的黑洞。雪上加霜的是,当年全国超过200个城市陆续的出台了“禁摩令”,行业面临寒冬。
记得在2006年的重庆摩博会上,当时的行业领头羊----宗申掌门人左宗申。指着嘉陵已经略显陈旧的展台,无奈地向媒体道出一个残酷事实:“全中国摩托车行业的利润加起来,恐怕还比不上美国哈雷戴维森这一家公司啊。”
孙寿彭于1989年已经退休,晚年在组织的关怀下享有省部级医疗待遇,到2020年8月25日,93岁安然离世。
2018年,上市公司嘉陵,这个承载着无上荣光的名字,最后是以象征性的1元人民币价格出售了其核心的摩托车资产,转身投向锂电池领域。
嘉陵虽然倒下,但这并非是中国摩托工业的终点,而是一次重新开始。
它的一起辉煌都是中国制造迈向更高台阶的基石,小编相信在东南亚泥泞的乡间小路上,在非洲广袤的草原里,还会有许多印着“MADE IN CHINA”的摩托车。
那份不畏艰难、自主创新的‘不服输’精神,早已超越摩托车行业,融入到中国制造业的基因里。
看如今格力的空调征服全球市场,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大疆无人机之名全球扬名……
这些响当当的中国名片背后,又何尝没有当年嘉陵不服输的影子呢?
各位老铁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探讨。
出自《艺把刀故事汇》丨艺把刀
本故事引用网络素材,如有侵权,请别举报,可通知下架
来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