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前,小罗写了《封神第二部》的终极影评。
发布之前,我本已经做好了遭受网暴的准备。
毕竟,在短视频平台,我早就有过类似经历。
仅由于两年前,我曾发视频夸过《封神第一部》,我就收到了许多这样的私信。


然而,小罗没想到的是——
半个月前,我那篇专业解读,竟然几乎零差评。
在我的公众号后台,不存在任何攻击性的私信。
我的粉丝数量,反倒还涨了3000多。

原因?
小罗认为,与短视频平台相比,公众号的图文读者,确实相对更理性。
在那篇影评的评论区,甚至有不少读者,写出了具有思考价值的短评。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位“蛋黄”的观点。

受到这位“蛋黄”的启发,我打开电视,重看了一遍《封神第一部》。
之后,我又重看了一遍《封神第二部》,和《封神三部曲》的相关纪录片。
结果,我发现了许多新的细节。
以及,一个会令几乎所有观众,都感到无比震惊的事实——
费翔演的殷寿,并没有弑父杀兄,甚至有可能并不是电影最大的反派!
《封神前两部》
终极影评

《封神第一部》的电影开场,是冀州城外。
身为大商的王子,殷寿率领质子团,攻打城内的叛军。
战场上,他不仅与将士们同甘共苦,甚至还做到了身先士卒。
面对凶猛的箭雨和火焰,他每一次都带头冲锋,全然不顾自身危险。
这就是为什么,姬发会视他为英雄。敌军看到他,会吓得心惊胆颤。
冀州大战后,殷寿身负重伤。
他的胸口和手臂,都在流血。
若不是妲己突然出现。
那么,仅凭当时的医疗条件,殷寿很可能会破伤风而死。
我说这些,并不是瞎扯淡。
只要仔细看第一部的片头,你就一定会发现——
殷寿这个人,有着极为强烈且正面的人格魅力。
对国家,他誓死捍卫;对将士,他以身作则;
对敌人,他毫不畏惧;对父兄,他敬重尊礼。
他为了殷商社稷血战沙场,但当他凯旋归朝时,却仍要卑微的下跪。
他的王兄,明明什么都没干,但却能站在父王身前,坐收渔翁之利。
说白了——
背黑锅你来,送死也你去。
可你缴获的东西,你付出的所有努力,都要交给本太子。
夜晚的庆功宴上,殷寿调教的质子团,献出了恢宏大气的战舞表演。
但,仔细看父王的表情,却是满脸的嫌弃。
这种感觉,就好比你酷爱街舞。
你耗费十年,练成了传说中的肘抛和双回环。
为此你骨折了无数次,终于拿到了世界冠军的奖杯。
可当你回到家里,开始向你爸表演时,你爸却告诉你:
“跳的啥玩意,不伦不类的,还不如你赵阿姨的广场舞好看。”
父王昏昏欲睡的时刻,王兄殷启站了起来,开始舞剑。
说是舞剑,其实就是瞎比划,完全比不上质子团的表演。
然而,父王却兴高采烈:
“好!好!启儿为我舞剑助兴!好!”
这种感觉,就好比你跳完双回环,刚被你爸嘲讽完。
可紧接着,你哥就用一首“刘星街里还传来,八羊骑上马”,夺走了所有家产。
此时此刻,殷寿必然充满了绝望与不甘,恨不得杀死父王跟殷启。
但请注意,他虽然有可能动了恶念,却并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然而突然,殷启用剑刺死了父王。
看到这一幕,殷寿猛地站起身来。
他的表情,是震惊,是诧异,是一种匪夷所思的神态。
装的?
非也。
庆功宴上的戏,小罗反复拉片了五遍。
我敢拍着胸脯,非常负责任的告诉你——
父王被刺死的那一刻,殷寿百分之百不知道,殷启被妲己附了体。
直到,殷启刺死父王后,转头做了个动作。
看见这个动作,殷寿才似乎猜到了背后的隐情。
也就是说,杀死父王,并不是殷寿跟妲己的合谋。
而是妲己,感应到了殷寿的欲望,擅自干了这一切。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下半段——
在祖宗庙堂里,妲己第一次显现出狐妖的原型。
身份暴露后,妲己专门给殷寿讲了一遍,她附体到殷启身上的事情。
这段情节足以证明,殷寿虽然可能动过杀心,但他其实并未弑父杀兄。
或许你会问,这有什么区别吗?
我想说,杀心恶念,是人皆有。
古人云:君子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殷寿此刻的行为,只是顺应时势,并没有主动作孽。
但他,却仍遭受了天谴,甚至要被“天”强迫自焚谢罪。
而天谴的理由,则是“天”认为,他违背了所谓的“天道”。
那么,在《封神三部曲》的世界观里,究竟何为“天道”?
第二部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场戏,是殷寿做了个噩梦——
多年以前,父王设立殷启为太子,并带着殷启跟殷寿去祭祖。
中途,忽然杀进来一名刺客。
父王见到刺客,赶紧护着殷启逃走了。
而殷寿,就算浑身都在着火,父王也对他毫不关心。
可即便如此,即便父王是如此冷血无情,“天”也并没有震怒,没有触发天谴。
何为“天道”?
君臣父子。
阶级秩序。
正如同我的那位粉丝,蛋黄兄所言——
在《封神三部曲》的世界里,天,是权力的最高载体。
天是人的主宰,王是臣的主宰,父是子的主宰。
天,可以凭天谴杀人;君,可以凭律令驭臣;父,可以凭族权束子。
权力的高位,可以对下面的人做任何恶事,哪怕是滥杀无辜,也无所谓。
但如果反过来,下面对上面的人,哪怕只是动了不该有的欲念,那都是僭越。
身为殷商的次子,殷寿产生了僭越之心,并成功登基,就是对“天道”的违逆。
换句话讲,倘若今天你动了弑父之心,篡位之意。
那么明天,你是不是还要带领人族百姓,去反抗天的至高权威?
这,就是天谴降世的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殷寿宁可违反“天道”,也要跟妲己在一起。
近两年内,小罗一共看了四遍《封神第一部》,两遍《封神第二部》。
最早看时,对于这部电影,我感受最深的,是画面的震撼,和戏剧的张力。
而到后来,当我重刷再重刷,我观影时的感受,变成了深沉的忧伤与悲悯。
我似乎完全理解了殷寿,理解了妲己,理解了姬发,理解了戏中的所有人。
我意识到,他们的命运并非自己能左右,而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悲剧性。
比如妲己,刚出场时,她穿了一身青莲色的纱衣。
佛教文化中,青莲色被视为出尘洁净的颜色,寓示着脱离世俗和飘然若仙。
唐代的诗仙李白,常常喜欢自称为“青莲居士”,并写下过这样的诗词:
戒得长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莲色
而妲己,无论服饰亦或眼神,都如青莲般空灵幽淡,至纯至真。
就像一颗,从未被世俗雕刻过的璞玉。
身为千年狐妖,妲己一生渴望修炼人形,体会人间的喜怒哀乐。
然而刻板的人类社会,却坚决遵从天道秩序,不许她容身。
殷商的先祖,甚至将她封印进轩辕坟,一关就是五百年。
五百年后,殷寿的血解开了封印,使她回到了人间。
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你被关押了五百年。
那么,当你逃出来之后,面对关押你的人的后代,会怎么样?
我猜大部分人,都会心生怨恨,恨不得把殷商氏族全部消灭。
因为大部分人,都被世俗的环境,驯化出了许多刻板的俗念。
这些俗念,包括“同族同根”、“人妖殊途”、“势不两立”……
但妲己,作为一颗纯洁的璞玉,她并没有人类那些刻板的俗念。
在妲己的世界里,从没有什么阶级秩序,她只信奉一个“天道”。
那就是,用能力去报答自己的恩人,用毕生去守护自己的爱人。
庙堂前,与殷寿拜堂时,妲己配合殷寿,第一次穿上了正装。
这件正装,中间部分是炽烈的红色,外围部分则是典雅的金白色。

历史上,传闻殷商先祖平定四海后,定下了两个重要的规矩。
第一,是变更朝服,举国都必须要崇尚白色,尊白色为大商国体的象征。
原因,是根据五行理论,商朝属金,而金对应的星辰为太白金星,其色为白。
这就是为什么,宗庙拜堂那场戏上,包括整部《封神第一部》中——
比干和姬发,以及所有商朝角色的服饰,都是用金白色来搭配的。

唯独殷寿和妲己,在金白色的中间,有一抹炽烈的红色。
这说明,在天道秩序的约束下,他们仍留存着心中本欲,怀揣着躁动与不甘。
庙堂前,比干用一颗七窍玲珑心,逼出了妲己身为狐妖的真实面目。
此时,只要殷寿愿意拔剑,亲手杀了妲己。
那么,他就能成功洗白,重获世人的信赖。

但殷寿,并没有那么做。
他舍弃了唯一洗白自己的机会,第一次主动选择了,违背天道秩序。
为什么?
因为天道的不公。
因为他这一生,都无法摆脱童年带来的阴影与伤害。
而妲己,是他身体与心灵唯一的抚慰。
也是他生命中,唯一的祥瑞。
《封神第一部》的结尾,殷寿被姬发打败,奄奄一息。
为了延续殷寿的生命,妲己牺牲了她的千年修为。
此时,殷寿对于妲己,已经从恩人,变成了爱人。
在与殷寿交往的过程中,妲己从动物性,流露出了更多人类的情感。
而殷寿则烧毁宗庙,逼走或杀死了一切反对他的人,决定彻底的放肆。
所以到了第二部,殷寿褪下了金白色的虚伪外衣,穿上了红色(欲望与反叛)的披衫。
以上这些,绝非什么过度解读,而是创作者根据中国文化和视听语言,用心营造的细节。
半个月前,在《封神第二部》的影评里,关于姬发和邓婵玉,我已经彻底解读过了。
但那篇文章,我没有提到的是,殷寿和妲己,所带给我的触动与深思。
卡夫卡曾说,艺术都是悲剧性的。
而我认为,这版的殷寿与妲己,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一种悲剧之美。
如若不信,你可试想一下,把他们的故事搬到其他国家,是否还能成立?
我想答案,是绝难成立的(某些别的同题材电影就能成立,且毫无违和感)。
这,就是我推崇《封神三部曲》的原因。
在剧本结构和视听特效层面,它虽借鉴了西方经验,采用了西方的技术手法。
但。
它的内核思想,以及整体的美术风格,都非常严谨的尊重并脱胎于中国文化。

比如历史上,传闻殷商先祖平定四海后,定下的第二个规矩,是夜晚不得举办朝会。
原因,一是为了顺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天道轮回;二是因商朝的政治与宗教高度融合,故此每每出现国家大事,都要在阳气旺盛的白天讨论。
所以,在《封神第一部》中,除了“四大伯侯造反被捕”这样的紧急意外,其余所有的重要事件,殷寿都是在白天召集臣子,举办朝会。
但到了第二部,殷商所有的朝会,都变成了在夜晚举办。
殷寿接见闻仲,是在夜晚;殷寿赠邓婵玉战甲,也是在夜晚。
这说明,烧毁了庙堂之后,殷寿在思想层面,也彻底背离了祖宗律法。
而殷商也被天道彻底的放弃,失去了太阳的光照,变成了一股黑暗的力量。
与此同时,西岐则凭借民心,和足以对抗天谴的封神榜,成为了人间的希望。
正如同《封神第二部》的片尾曲,《乐土》中所唱:
- 凤鸣岐山
- 于高岗
- 于彼朝阳
《乐土》这首歌,跟吉克隽逸演唱的《有女》一样——
其歌词的灵感,都参照了《诗经》,采取了“风雅颂”、“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而歌曲的音调,也使用了中国文化独特的五声调式,即宫、商、角、徵、羽。
乐土,石倚洁
再比如,电影里的西岐城,与周原博物馆中,根据周朝召陈遗址复原的建筑较为相似。
而西岐城内,姬发服饰与造型的设计,以及诸多场景的美术细节,都是有经可考、有据可查的。

以及,四大伯侯跟一些其他人物的形象,参考了元代的《永乐宫壁画》。
《永乐宫壁画》的诞生时间,虽早于《封神演义》两百多年。
但,两者都刻画了道教的漫天神仙,都是对中国神话的多元化表达。
有学者认为,作为道教艺术的巅峰——
《永乐宫壁画》很有可能,直接影响了《封神演义》的创作手法与思想。

《永乐宫壁画》中,仙风道骨的神仙,庄严肃穆的仪仗,与小说《封神演义》里对昆仑山、玉虚宫等场景的描写高度契合。
而到了电影,创作者则用现代化的特效技术,结合古典道教神话,呈现出了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美学想象力表达。
换句话讲,由内到外,《封神三部曲》都根植于中国文化。

这就也是为什么——
通过《封神三部曲》,我体会到了一种神秘又亲切的感受。
神秘,是因为它讲述的故事背景,离我身处的时空过于遥远;
亲切,是因为它承载的文化内涵,早已根植于我的基因血脉。

最后,可能有人想问——
“小罗啊,都这个节骨眼了,你怎么还要写这篇文章?”
因为我想尽可能地,早点看到《封神第三部》。
因为我想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帮那群真正用心拍电影的人,讨一个公道。
因为虽然,我早已知道了纣王与妲己最后的结局,和他们注定悲剧的命运。
但我依然想体会,电影为他们赋予的悲剧之美,以及深远复杂的中国文化。
点个关注吧。
等到《封神第三部》上映,我会再回来评论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