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尽春生,又是一年立春时。
浓浓年味中,交织着一缕春天的气息。因为闰六月,乙巳蛇年有着384天的“超长待机”,并拥有今天和2026年2月4日(蛇年腊月十七)两个立春。“双春年,希望大家好事成双”“立了个春,快乐就像开了倍速”……在社交平台,网友表达着自己的喜悦与期待。
二十四节气,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赓续。立春,是时序轮转的开始。“一年两头春”,为何带给人们更多的“春意”?
一、静候“春消息”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立春节气即将一键开启春日限定模式,百花使者们将陆续上线。
一个“春”字,写满勃勃生机。在甲骨文中,“春”字是由“日”“屯(tun)”“艸(cǎo)”或“林”组成,展现了万物萌动、生机勃勃的样子。
“春”字的演变中,饱含着美好和希望 图源:大象新闻
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古人根据对自然的观察,确立了立春之日。“立春”一词,早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已出现,当时,朝廷还会举行迎春大典。
两个“立春”,充盈更多热爱。今年是“双春年”,不少人借这一彩头,期许收获“双倍快乐”,但从天文历法来看,这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比如,最近的2020年、2023年都有两个“立春”。有“双春年”就有“无春年”,2021年、2024年则“无春”。统计显示,最近100年,“两头春”年份有37次,“无春”年份有37次,“单春”年份有26次。
简单来说,农历是一部阴阳合历,农历一年与反映太阳周年视运动轨迹的二十四节气并不重合,有闰月的一年往往是“两头春”,之后的一年就可能“无春”。还有“巧合”的是,从2025年到2029年,连续5年的除夕都不是“年三十”,而是“年二十九”。
三个“新年”,承载岁月文明。元旦是公历的新年,春节是农历的新年,有人说,立春开启了四季更迭的崭新序章,是时节意义上的新年。
古人还把立春称为“立春节”或“春节”,大年初一叫“元旦”,如《红楼梦》里贾元春的名字,与生于正月初一有关。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阳历的1月1日叫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叫春节。新中国成立后,公历新年元旦和农历新年春节正式“定型”。
今年,我们迎来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在岁月流转中,春节及二十四节气,融入了我们的文化血脉,向世界彰显着灿烂的华夏文明。
二、让仪式生“感”
古往今来,人们几乎用尽了所有美好的词语诗句来形容、赞美春天。立春,像打开春天的一扇门,在门里与门外,有着不一样的快乐,需用心去发现和感受。
在古代,没有像今天这样的供暖条件,人们惧怕寒冷,尤为期待春天,于是,在冬至这天,很多人会绘制一幅“梅花消寒图”,即在纸上画九朵素梅,每朵花上有九个花瓣,每天用胭脂点红一个花瓣,到第九九八十一天时,花瓣全被涂染成了红色,春天也便如约而至。
如果你也曾描绘过九九消寒图,会发现立春或处在五九最后一天,为“春打五九尾”,或是“春打六九头”的六九第一天。在古人的观念里,前者往往预示着这一年更加雨水充沛、风调雨顺,庄稼收成更好。
雅图(左)和写九(右)形式的九九消寒图
一枝红梅迎春风,“迎”中饱含了等待的快乐。立春这一天的花瓣,一定描得更加红艳。有作家曾说,“你永远也无法理解,为了使自己对生活发生兴趣,我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很多仪式,正是努力之一种,仪式重在“感”,通过仪式触动感觉、强化感情,增添生活的趣味。于是,“立春”这一天,“春”与很多动词联系在一起:行春、打春、拜春、咬春……
立春,奏响了春之序曲。无论是传统的农耕时代还是现代社会,“迎春”的仪式给人们带来满满的幸福感。“顺天地时令,过平凡日子”,时光流转之美融入了人间烟火。
立春开启的一年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迎接一个个节气到来的一场场仪式,都在增强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感。
哈尔滨第九届亚冬会推出的二十四节气系列徽章和冰箱贴
比如,2022年“立春”当天,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一段“二十四节气”主题短片,用“中国式浪漫”美学惊艳了世界;1月20日,正是二十四节气的“压轴之作”大寒,哈尔滨第九届亚冬会火种采集仪式举行,特许商品二十四节气系列徽章和冰箱贴备受青睐。
给岁月以文明,与光阴共深情。在独特的节气仪式中,我们触摸着传统农耕智慧的脉络,感知着根之所在,心怀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生生不息。
三、人生“又一春”
#如果以花喻人何惟芳便是自有节气#,近日,电视剧《国色芳华》里的牡丹姑娘引发热议,被认为“拔节生长、自有节气”。
春之蓬勃、夏之热烈、秋之沉稳、冬之坚毅,四时有品格,二十四节气也各有韵致。我们何尝不是在春种秋收里耕耘梦想,于夏长冬藏间沉淀灵魂。当立春到来时,我们每个人都应把握好这“一年之计”,精心谋划一个全新的开始。
动画片《节气小精灵》让节气之美走近更多人
“立”,立个春天的flag。“立”为开始之意,立春拉开时节大幕,很多网友借这一美好寓意,立下新的flag:“今年一定要脱单”“愿成功上岸”“至少瘦十斤”……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表达对未来的期许。
“立”,也是一个美好的词汇。孔子曾说“三十而立”,在古代,大家通常认为在30岁的时候,要立身、立业和立家。在现代,不少人常说“三十而已”,其中,有着一种不被“社会时钟”所定义的反焦虑意识,更有着一种坚持长期主义,追求更高目标的个性化色彩。
“春”,迎着春风共“登高”。“看遍春光一览众山小,我要青春不老,我要步步登高,我要一路春风得意把手招……”今年的央视春晚,歌曲《登高》带来春之愉悦;诗人王维“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的诗句,为人们平添力量;网友们高呼着“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向着未来勇敢出发……面对代表着生机、温暖与希望的“春山”,攀登是到达尖峰的唯一路径。
“本与东风旧相识,一回相见一回新”,立春,是大自然最诗意的开场,让我们迎着第一缕春风再次出发,在不断“登高”中,收获“双倍”的幸运和惊喜。(来源:青岛宣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