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廖蒙)5月16日,由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中国经济传媒协会指导,北京商报社和《中外企业文化》杂志社共同主办的2024深蓝媒体智库年度论坛暨高质量发展与品牌创新大会在京举办。

本次论坛以“向新力”为主题,当天,来自产、学、研、媒、政各界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质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探索如何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创新力,分享由新质生产力激发和带动经济新动能、消费新场景、经营新模式的实践案例,为如何利用新质生产力推动品牌发展提供参考。

在本次论坛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以《新形势下的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2024年3月,新质生产力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为2024年政府十项工作任务之首。杨涛指出,我国作为全球少有的“巨国经济体”,经济金融发展仍然有突出的比较优势和牢固的发展基础。结合现有实践,杨涛直言,新质生产力当前已经成为经济金融发展的重点内容。

金融如何支持新质生产力?杨涛认为,对“五篇大文章”进行合理定位,从而更好地把握其内在逻辑关系。其中,数字金融是主线,科技金融是“抓手”,普惠金融和养老金融是“落脚点”,绿色金融则是重要补充。

“众多金融功能与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数字化的加持,通过科技金融加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普惠金融和养老金融补上金融服务‘短板’,绿色金融则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力。”杨涛解释称。

围绕科技金融发展,杨涛指出,在发力过程中,针对其实践、政策支持、对外开放等方面,还有几点需要注意的地方。杨涛进一步表示,需要厘清金融功能配置的重点,不应只着眼于融资、投资等资金匹配,或许更应该关注风险管理、信息管理等金融市场基本功能的供给,以缓解科技金融服务功能失衡的矛盾,更应该明确科技金融发展最终目标的优先次序选择。

杨涛表示,在实践中,更应该深入研究科技金融领域的“失败”案例,并从中找到可以借鉴与规避的“雷区”,同时结合我国科技金融实践的“痛点”与“堵点”,构建一套适应科技规律与国情特色的科技信用评价体系。

近年来,为了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监管部门针对信贷、债券、股票、保险、创业投资、融资担保等多方面推出了配套政策措施进行“牵头”。杨涛提醒,制定科技金融政策并不在于出台多少“政策文本”,而应在真正理解政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前提下,推出真正能够改善科技金融服务的“有效政策”。

此外,杨涛强调,科技金融更需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优化,尤其不应该静态、片面地追求特定金融产品的规模与数量,而是要更加动态平衡、结构合理地推动科技金融服务优化。针对科技企业的不同发展情况,要注重科技金融的需求侧完善应与供给侧并重。

在科技金融对外开放方面,杨涛建议,一是应充分利用好外资,因为科技创新虽然存在风险与挑战,但也是全球资本追逐的重点领域;二是合理支持科技企业走出去利用全球资本市场融资,既可以扩大金融支持渠道,也可以有效改善科技企业治理与扩大品牌影响力,还能有效缓冲国际政治博弈的影响;三是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在经过国内实践检验之后,同样也可以把支持对象放到海外优秀科技企业身上,这不仅能够为金融业拓展新的业务蓝海,也可以缓解“技术脱钩”的冲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