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蓝白。
这一期聊自行车。
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此消彼涨。消是“消失”的消,涨是“涨价”的涨。
不少省市的公共自行车,都到了停运边缘。
抖音刷到有人晒的潍坊滨海开发区9月份公告,运营了12年的公共自行车停运。
苏州城管局回复市民:市区公共自行车从2025年起实施三年退坡计划,拟于2027年12月停止运营。
常熟6月公告,服务到期,公共自行车项目从7月1日停止运营。
安徽马鞍山和县,5月28日,宣布因设备老旧停运。
太多了,早在2017年武汉公共自行车停运,2018年广州公共自行车停运,2021年3月北京宣告公共自行车服务终止,呼和浩特、扬州、我就不一一念了。
主要是维护费用太高了,有点顶不住。
央视财经引用的调查,公共自行车免费使用率超过96%,除去车本身约800元的采购成本,租赁点设备、仓储设施、车辆调度以及维护和保养等,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我找了一些资料,以宁波为例,2022年公共交通资金审计调查公告,在2018年至2020年,公交亏损补贴了416781.22万元、自行车亏损补贴了5454.98万元,按当年租用公共自行车数量计算,单车维护成本约为车辆购买价格的两倍。
3年亏5000多万,宁波这样的城市还是亏的起的,放在一般的地市或者中西部城市就很难顶。
有个公司叫永安行,很多朋友应该听过,主营业务就是“有桩单车+政府订单”,典型的TO G模式,去年坏账计提了1一个亿,2021年应收账款是7.38亿,去年9月是5.13亿。
翻了一下停运新闻的评论区,很多人不舍,公共自行车就像一个老朋友,在交通方式并不多元的时代,十年前,路上的两轮电驴、三蹦子、四轮剁椒鱼头、网约车、私家车、共享单车电车、公交地铁还没那么多选择的年代,街头摆放的整整齐齐,市民们都亲切的叫小绿、小红、小蓝,老年人办卡,年轻人扫码。
我们这的公共自行车,说是1个小时收1块钱,但是第一个小时免费,骑几十分钟再还回去换一辆,跟免费没什么区别。
后来慢慢骑得人变少了,网点分布不合理,因为过去十年,很多城市是从老城到新城在扩张,人口密度不停变化,新建小区动辄三四十层几十栋楼,人口密度大反而没多少借车点。
以前设桩的一大参考是跟着公交站点走,没成想这几年公交能衰落成如今这幅惨样。这样一来,一根筋变两头堵,借车不方便,还车更不方便,塞到桩里走回家的功夫,感觉跟跋山涉水差不多。
街头的自行车就像阵地,你不占领,别人就要占领。
一边是公共自行车停运,另一边是共享单车涨价。
去年不少人在社媒上反映,共享单车的工作日起步价,从“前15分钟1.5元”调整为“前10分钟1.5元”。超过10分钟后,计费标准为每15分钟1元。按这样的计价方式,1小时的骑行费用从4.5元上涨至5.5元。
有人说没有啊,我们这还降了呢,单车有券,电单车还能打折。
这就是竞争带来的好处,涨价不一定全都涨,因为共享单车和电单车在各个城市分布不尽相同。
《2024年中国主要城市共享单车/电单车骑行报告》,32个城市进行具体分析,包括7个只有共享单车的城市,12个只有共享电单车的城市,13个既有单车也有电单车的城市。
不同城市,治理目标也不同,有的地儿就是看不惯单车乱停乱放,有电子围栏也不行,有的城市觉得单车电车全配上方便出行,管好就行了。
在竞争比较焦灼的城市,几个冤家对头的策略就是:你不涨我涨,你涨我降,哈罗涨了美团就降,美团涨了青桔就降,不得不说玩萝卜蹲这一块。
反过来,在分布势均力敌的城市,几家势力很默契,运维亏的受不了,涨价也是赢得喘息的时机。
遥想10年前,押金王者小黄车走出校园,摩拜全国扩张,哈罗铺开,各自背靠大资本,红黄蓝大战钱烧起来一点都不心疼,半个小时甚至1个小时5毛钱甚至充值用券不要钱,激烈程度堪比同时期的1分钱点外卖,两块钱坐网约车。
外卖和网约车战争尘埃落定后,这两门生意算是跑出来了,巨头们赚的盆满钵满。
外卖靠商家抽佣+配送费+推广费挣钱,网约车靠司机抽成+乘客会员挣钱,盘子越做越大。
唯独共享单车还留在风中凌乱,靠啥赚钱呢?月卡,次卡,或者骑一次付一次的一锤子买卖。
钛媒体的测算,哈啰、美团、青桔单车的投放量分别是1000万、520万、600-700万辆,按单辆一年运维成本300-600元之间,三巨头一年要花35.8-64亿元、18.6-33.3亿元、21.5亿元-44.8亿元。
哈罗招股书里,2018-2020年,三年亏了48.47亿。美团收购摩拜后,2019-2023年财报里的新业务板块一直在亏,滴滴没有公布过青桔的亏损金额,但21-23年财报里的“其他业务”板块也是在亏的。
何以解忧,唯有涨价。
2016年起步时半小时5毛,到现在半小时3块,9年涨了6倍。
现在共享单车是美团青桔哈罗三足鼎立,市占率在90%以上,骑这三家还算好的,这几年冒出来的杂牌电单车那是真坑,前阵有报道说,游客景区门口扫了个车骑16分钟花了50块钱,仔细一看起步价就30元,还不到区域再加20,你们本来可以去抢的。
公共自行车是被共享单车杀死的吗?
一半一半吧。
两轮电驴的产量,从2010年到2021年,每年都超过4000万辆,保有量4.2亿辆,这是个很恐怖的数字。
还有网约车,截至2024年,全国网约车持证司机已达748.3万人,较2020年增长了159%。
还有地铁线路,把城轨算上,2015年是26个城市,运营线路总长度3618公里,2024年是58个城市,总长度12160.77公里,十年翻了快三倍。
电驴、网约车、地铁的崛起是背景,烧钱的共享单车最后一根稻草。
有句话叫“免费的,也是最贵的”,站在城市经营者的角度,一头是税收+卖地的财政收入,另一头是城建医疗教育公共交通的财政支出。
全国卖地收入2021年是8.7万亿,2024年降到4.8万亿,这笔钱在财政四笔账里,属于政府性基金预算,归地方支配,而税收又有央地共享税,地方以50%的财权承担了80%的事权。
那这笔账就不难算了:花钱的地方太多,卖地的钱这几年少了一半,不能开源只就节流。
节流,节谁的流?
公共交通这块,地铁可以亏,咬着牙也得投入,因为地铁作为公共物品,客流集聚能带来强大的正外部性。
公交其次,砍线路,做副业,财政适当投一些,给城乡之间、城区之间的联结留有余地。
公共自行车那就不叫节流了,应该叫止损。
就我自己的见闻来说,杭州这方面做的很好。
与大部分城市无力支撑公共自行车对比,杭州“小红车”日租用量最高达到47.3万人次。
2019年财政退出小红车项目后,早期建设的亭棚有了大用处,通过国有资产挂牌,做一些类似于报刊亭、售卖亭的销售点位,亭子还可以嵌入外卖柜,同时亭棚上也都设置了广告位,可以做广告出让,这几年居然能做到收支平衡,不得不说浙江人会经营这一块。
别的城市只有桩,没有亭,也就没法盘活。
而且,新楼盘的非机动车位需要拿出一部分来配给公共自行车,这笔钱本来应该财政出的,就变成了开发商出,为啥开发商愿意出?杭州的地值钱呀。
杭州毕竟是孤例,其他城市不能硬学。
至于公共自行车停运潮背景下摘桃子的共享单车频繁的涨价,有效的办法,还是竞争。
当然,这是高情商的说法,低情商的说法是:让他们打起来。
我说个角度,最近两年有个高频出现的一个词,叫“全国统一大市场”。
很简单的几个问题:为什么共享单车涨价?因为运维成本高。为什么敢涨价?因为三足鼎立,形成默契。为什么格局稳定?因为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准入壁垒。
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义之一就是:打破区域间的保护壁垒。
央广网3月份发过一篇评论,国家发改委已通报30余起共享单车领域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典型案例。
比如,云南某地住建局无法律依据违规设置特许经营权,限制其他共享电单车企业准入经营,北京某区通过招标方式确定某公司为唯一中标人,独家提供共享自行车服务。
我看去年河南洛阳有代表呼吁及时制止共享单车频频涨价,官方回复说废止了 “三选一” 独家运营协议,引入4家共享单车企业。
按这个思路,三足鼎立了还涨价,当然可以涨,没问题,毕竟亏本的生意做不长,那你亏不起就收缩嘛,不要限制新玩家入局。
云在青天水在瓶,凡事得有个度,恶性竞争和补贴大战的价格战当然不行,烧钱搞的大窟窿全靠涨价来填也不行,独一份的蛋糕,需要更多玩家来切。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