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七十岁过后,我们就是老人了,但不能倚老卖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可以做。

应该根据年龄的变化,改变生活的方式,别把自己当小伙子,而是当老头老太来看。

想在晚年过得更加有福气,既要在家里过好日子,也要出门活成一阵春风。

出门一定要做到“六不带”,为了自己好,也为了子孙好。

01

不带“急躁”,稳住脚步。

管理学大师曾仕强说过:“我们无法改变外界,但是完全可以控制自己。”

我们出门,会遇到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兴许还是因为和家人生气了,才夺门而出。

气冲冲地出门,就会走得很急,也会内心躁动。

人的年纪大了,还要着急赶路,这显然是互相矛盾的。

稍不留神,就会跌倒,甚至到陌生的地方去。

农村还有“猫急上树,狗急跳墙”的说法,把急躁之后的表现,说得淋漓尽致,也给我们很多的提醒。

梳理好自己的情绪,在心平气和的情况下,才出门。在外头,不管别人多急躁,你也不要急。

脚步稳一点,慢一点,心态就好三分,安全也多五分。

02

不带“好奇”,远离险地。

很多老人,喜欢“包打听”。不是这件事对自己很重要,而是带着好奇心去的。

也有老人,看人在围观,就走过去了。要一探究竟。就可能被次生灾害,波及到自己。

对于一些陌生的地方,也是要第一时间去看看。

比方说,公园里,有一块地,围起来了。和平常不一样。老人就要过去,翻过围挡。认为这样做,自己很厉害,知道更多的消息。

《壶天录》里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无如愚夫愚妇始终不悟耳。”

什么都 好奇,还不如做一个笨笨的人,更加舒服。

很多事情,知道了也没有用,也不能插手,管不着,不如不知道。

带着不好奇的心态去出门,会发现周围的一切,都是正常的,也不会涉及到危险的地方。陌生的地方,天生就有一种不喜欢的感觉。

都一把年纪了,还去探险干嘛?退避三舍才对。

03

不带“口舌”,沉默是金。

人有一双眼,但只有一条舌头,所以我们要加倍地观察,而不是要饶舌。

老人天生就喜欢唠叨,看啥都觉得要指导一下。

和谁都谈得来,还嚼耳根说话。

其实,口舌多了,是非就多了。

不暴露自己的家丑,也不议论别人的家丑,这是老人应有的自律。

就是去亲戚朋友家走动,也不要露出丑事,而是尽量安静,选择合适的话题。

万一因为什么破事争吵起来了,马上就退一步,主动闭嘴就赢了。

不争辩,不激怒别人,不习惯性反驳,温和一些,慈悲的形象就有了。

04

不带“幼童”,无法保护。

很多老人,七八十岁了,还要帮忙带娃。

不带孙辈,就带重孙。

可是老人带娃,在家还好,毕竟空间就那么大。

带娃出门,就要谨慎了。

娃一溜烟就跑,老人是追不上的,万一摔倒,都是大麻烦。

娃要是抱在手里,老人不能抱很久,这一松手,就不是好事了。

还有,老人出门,遇到带娃的熟人,也不要去伸手抱娃。因为手不够灵活,也不够力量,就可能摔着娃。这是有理说不清,好心办坏事。

非得带着娃出门,也最好是身体硬朗的前提下,还只能在家门口转一转,不要走远了。

05

不带“宝物”,避免抢夺。

从前,军阀张宗昌习惯过挥金如土的日子。

他出门,坐黄包车,随手就给了十元小费。

拉车的人,得了一笔意外之财,不知如何是好,愣在原地。

张宗昌误以为,拉车的人嫌少了,于是又给了八十元。

一旁的跟班,见钱眼开,把拉车人手里的钱,抢过来。

几十块钱,引发了一场争斗。要不是张宗昌及时制止了跟班的行为,恐怕拉车的人要吃大亏了。

任何时代,钱财是生活的必需品,也是惹祸的根苗。

越是值钱的东西,越会被人惦记。老人戴着很粗的金项链、耳环,玉石首饰等,虽然会让自己神采奕奕,也会让自己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人盯上。

06

不带“重物”,轻装上阵。

《增广贤文》中说:“力微莫负重,人微莫劝人。”

人老了,就算外表牛高马大,但到底不如年轻时孔武有力。

身体虚弱是不能避免的,带着重物出门,肯定会气喘吁吁,甚至累坏自己。

团队出行,老人负重,就跟不上大家,危害也就来了。

比方说,去旅行,带着很大的皮箱,里面放着大量的东西。这就只能放在车里,旅馆里。不要带着去出门走动。

还有,外人请你帮忙,要扛起重物,也是要避免的。

带不动,那就拒绝好了。

07

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

人到晚年,不得不谨慎,给自己多一些实际的规矩。

根据身体情况,建议老人出门,带上拐杖、有电的手机、恩爱的老伴、少量的现金。

遇到人,还得带上笑容,和气交流,多一些祝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遇到事情了,带着“少麻烦”的态度,息事宁人,不让自己卷入别人的因果。

每天出门,都带“时间观念”,别深夜都瞎走,吃饭的点也不见人影。

走远了,还得及时和儿女沟通,告诉儿女自己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回来,让大家放心。

闲来无事,找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开开心心出门,平平安安回家。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