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北平国民党军事首领傅作义率领20余万大军,向东北野战军及华北军区部队宣告起义,并将所属绥军、中央军部队开出城外,接受我军整编,这是傅作义在解放战争时期做出的最大贡献。

当得知傅作义在北平主动缴枪的消息之后,离他不远的山西“土皇帝”阎锡山勃然大怒,公开评论傅作义的做法是“没有人格”。为什么阎锡山会如此生气呢?虽然阎锡山和傅作义当时都是国民党军上将,但就军阀特点和势力范围而言,他并不和傅作义属于同一军事体系。阎锡山又不是老蒋,按理来说不至于有如此大的反应。

傅作义是绥军军阀头领,早年他也是阎锡山的部下,曾是晋军将领。但是自抗战初期自立门户起,傅作义有了自己的嫡系部队,和阎锡山没有了直接关系;到了解放战争中后期,他的官职更是比阎锡山还要大,成为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部的统帅,直接、间接掌握了近60万军队,是华北地区国军的最高长官。

49年太原解放前,阎锡山虽然手上的部队只有十几万人,但是山西一省曾长达三十余年在其掌控之下,许多地区都被工事化、要塞化,我军要攻克阎锡山的城池也是非常艰难的,甚至不少当地老百姓也被阎锡山迷惑,比较支持他。在傅作义起义之前,山西的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被徐帅率领华北第1兵团打了下来,阎锡山手上仅剩太原一座古城,形势非常不乐观。在这种背景下,我军强攻太原虽胜算不小,但势必付出重大伤亡。

阎锡山之所以要怒骂傅作义,指责他没有人格,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华北地区包含了山西省,北平和山西离得很近,傅作义的几十万军队不战而降,那么解放军自然有更多的兵力集中起来攻打太原。原本华北部队的兵力有限,只有一个兵团围困太原,徐帅的第1兵团出身实力较弱的地方部队。因此阎锡山的军事压力不小,却还能勉强相持一下。其实阎锡山原本具有防守优势,在晋南、晋中都有重兵,结果因为军事指挥上的差距,被徐帅带着原本只有牵制任务的6万多官兵,硬生生打掉了晋军主力,从南到北一路打到了太原,这是阎锡山之前没有预料到的。

傅作义在北平缴枪,原本用来对付傅作义军队的80多万东北野战军以及华北的其他两个兵团,便可以进行灵活机动了。如此一来,阎锡山的太原城肯定是保不住了,单纯从军事角度来考虑,阎锡山对于傅作义的举动自然会感到愤怒。除此之外,山西已经大部被解放,太原遭到解放军围困,军需补给很成问题,主要物资依靠空运、空投来解决。北平是距离山西最近的一座大城市,也是它的主要物资中转点,现在北平被解放了,机场不能使用,阎锡山部队的补给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即使是单纯的围困不进攻,也可以困死太原守军,这令阎锡山感到愤怒和绝望。

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阎锡山虽然在国外记者和山西老百姓面前表现得很有“骨气”,不像傅作义那么“没有人格”,但完全是在作秀。他知道北平被解放之后,山西战局崩溃也只是时间问题了,因此便私下紧锣密鼓地筹备逃跑计划,还在公开场合煞有介事地告知手下将领及太原百姓,自己将要和太原共存亡。阎锡山不忘找来一些美国记者,在他们面前展示了他准备的氰化钾药物和一口大棺材,意思是他绝对不会离开太原城,万不得已就会主动“殉职”。而在一切安排妥当之后,他就乘飞机离开了太原,以应国府要求外出开会为名脱离险境,再也没有回来。

在太原被我军解放之前,阎锡山的部队就在晋中战役遭到过毁灭性的打击,损失了10万主力。晋中战役当中,他委任的指挥官赵承绶中将被我军生俘。徐帅、赵承绶和阎锡山本来都是山西老乡,徐帅和阎锡山的老家更是只有一河之隔。徐帅对赵承绶非常客气,他跟赵承绶坐下来探讨了之前的战事,然后谦虚地询问:赵将军觉得我军的指挥布置方面,还有哪些欠缺和失误呀?赵承绶听徐帅这么讲,觉得羞愧难当:败军之将,哪还能看得出贵军有什么破绽呀?

赵承绶深感解放军的优待政策,决心弃暗投明,于是便写信劝老上司阎锡山尽早投降,为军子弟谋一条生路。结果阎锡山收到信之后,不光不听劝,反而大骂赵承绶“没有尊严”,和后来评价傅作义时如出一辙。事实上,在我军总攻太原之前,为了减少双方官兵及老百姓的伤亡,徐帅曾经打算派和谈代表,到太原城内和阎锡山洽谈起义事宜,希望能够在最后时刻争取一下这位老乡,并承诺给其优厚保障和政治地位。

赵承绶曾主动请缨,要去当这个和平使者,但是徐帅考虑到安全因素,婉拒了赵将军。我军派到城里的,是阎锡山少年时代的老师。结果出人意料,老师没说几句话,就被阎锡山愤怒地下令枪决了,而这位老人当时已经80多岁了,阎锡山的做法非常残忍。徐帅得知后,愤怒地说了三个字:打进去!

相比之下,傅作义起义至少顾及了几十万下属的性命安全,没有像阎锡山那样让晋军将领王敬国等人死守太原,自己却提前找机会逃跑。这样看来,倒是傅作义将军更加光明磊落、深明大义一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