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蓝鲸财经记者 张静伦

香飘飘(603711.SH)因“讽日”事件,轻松占据流量中心。一时间,不仅官方直播间销量大涨,资本市场也大为受益,继5月6日股价涨停后,次日股价再涨1.15%,收报19.43元/股,股价创2023年7月以来新高。

不过,自5月7日起,质疑香飘飘炒作摆拍的声音不断出现。知名媒体人胡锡进也连续两天针对此事发声,称“拿一个杯套摆拍,冒充在日本店里销售,假装‘硬杠’,这涉嫌出于商业利益欺骗国内消费者,严重有违商业道德。”他还表示,“如此戏弄、消费公众的淳朴爱国热情,香飘飘的这种玩法不应被助长”。

在香飘飘讽日事件引发热议后,4日、5日共超千万名网友涌入香飘飘官方旗舰店抖音直播间购买同款产品,店铺直播日销售额由原来的2500元暴涨至100万元,涨幅高达400倍,主播也在直播间称同款杯套已经库存不足,后期会补发。

然而,当香飘飘讽日事件被质疑后,香飘飘直播间的热度和情绪一夜消散。飞瓜数据显示,5月7日的GMV已经回落到5000元至7500元之间。

北京市朝阳区的一位香飘飘经销商告诉蓝鲸财经记者,其实这个对香飘飘线下渠道的影响应该不是很大。最近爱国炒作太多了,有些营销过度了。

二级市场方面,5月8日,香飘飘股价开盘即下跌,报收18.9元,下跌2.73%。

蓝鲸财经记者就“讽日”后续事件向香飘飘方面询问,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2017年,香飘飘以“奶茶第一股”头衔登陆资本市场,业绩及股价在2019年同时达到巅峰,当年营收同比增长22.36%至39.78亿元,归母净利增长10.39%至3.47亿元。

然2020年成为一个分水岭。2020年至2022年期间,香飘飘的营收曾连续三年出现下滑,同比降幅分别为5.46%、7.83%、9.76%,净利润也从2020年的3.58亿元跌至2022年的2.14亿元。

直到2023年,香飘飘才结束了长达三年的业绩下滑,重回正向增长轨道。但与巅峰时期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

业绩低谷,既有外界的冲击,更有其自身原因。归根结底,冲泡奶茶很大程度上让位于疯狂膨胀的现制茶饮行业,而其第二增长曲线尚未扛起重任。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2023年中国现制茶饮店市场的市场规模达到人民币2473亿元。另外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报告,由于投资门槛低、标准化程度高、可复制性强,新茶饮也是2022年中国所有餐饮品类中连锁化率最高的品类,达到55.2%。于是在密密麻麻的门店中选择购买花样繁多的现制奶茶、水果茶,也成为更常见的消费场景。

财报显示,2023年,香飘飘冲泡产品销售量为3817.12万箱。虽难回此前巅峰,但较上年已有明显回暖。2020年—2022年期间,公司冲泡业务销量分别为4559.09万箱、4292.16万箱、3517.76万箱。受此影响,香飘飘冲泡类营收从2020年的30.67亿元降至2023年的26.86亿元。

在此背景下,香飘飘也在迫切地想要打造出第二曲线,并从2018年起采取“冲泡+即饮”的“双轮驱动”战略,陆续推出“兰芳园”液体奶茶、“MECO”果汁茶等新产品。

这些即饮产品被视作香飘飘的第二条增长曲线。 2017—2019年,香飘飘的即饮类产品营收分别为2.17亿元、4.19亿元和10.05亿元,该业务营收占比也从8%上升至25%。但这样的爆发势头未能延续。 2020—2022年,即饮业务分别实现营收6.57亿元、6.42亿元和6.39亿元,不升反降。即便2023年增至9.01亿元,与2019年时10.05亿元的体量还有差距。

“公司即饮业务仍处于市场投入期,仍需较多时间和资源投入,公司产品单一的状况将会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香飘飘在年报中表示。

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市场竞争环境下,香飘飘即饮类产品想要脱颖而出并不容易,即饮类产品中不仅聚集了娃哈哈、农夫山泉、统一、康师傅等饮料大佬,还有果子熟了、让茶等新品牌的突起。

在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咨询师、餐饮行业分析师林岳看来,即饮果茶肯定是香飘飘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因为冲泡类有其发展的局限性,兰芳园虽然通过产品创新和联名等方式努力破圈,但很难再做大蛋糕。

无论此次“讽日”事件是否为刻意营销,但香飘飘此次确确实实拿到了流量。而其即饮类产品是否扛得起第二曲线成长重任、达到市场自身预期,还有待时间检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