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对于国人来说都不陌生,但是又有几个人知道《三字经》的作者是谁。
据相关史料记载,《三字经》的作者应该是一个叫王应麟的宋朝人,王应麟一生著作颇丰,是当时顶级的大儒。
王老在品评三国那段历史的时候,曾有过这么一句话:
孙坚与策,皆以轻敌陨其身。权出合肥之围,亦幸而免。
从字面意思来讲呢,这句话的意思好像就是,东吴的老孙家三位家主,都差点死于战场之上。
古人云,千金之子戒垂堂,那么孙家的爷仨为什么老是要身临一线打打杀杀呢?
因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都误以为,老孙家是一直都是江东地头蛇,但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孙坚的父祖辈名不见经传,老孙家到了孙坚这一辈才算发迹,而孙坚发迹的原因,并不是当时市面上流行的举孝廉,然后一步步在体制内打怪升级,而是因为东汉末年的那场大乱。
在黄巾起义之前,孙坚因为在一次正当防卫中,打退了一伙海盗,而像武二郎那样吃上了公家饭,后来因为平乱,他又从地方跑进了军队。
东西两汉足有好几百年的历史,既得利益集团早就垄断了各阶层的肥差,哪怕是平叛的部队中,也很难有人能凭借军功兑换相应的官职,当年刘备上有宗亲的名声,又有卢植这个方面军的话事人当老师,自己还立了不少的军功,结果最后还是无奈的投奔了老同学公孙赞。
孙坚这种“白身”要想混出名堂那就更难了,但孙坚又不想永远生活在底层,于是有关他这一段的记载,不是作战勇猛,就是孤军深入,甚至还有差点马革裹尸的记载,可见此时的孙坚是多么的想进步,做事是多么的努力。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孙坚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回报。
公元189年,一手导演了外戚和宦官火拼这出大戏的袁绍,被董卓给抢走了最后的胜利果实,他不甘心,于是打出了讨董的旗号,但实际目的却是为自己的抬点。
(当时袁绍只不过是个渤海太守,冀州在原则上是人家韩馥的,袁绍想要逐鹿天下,冀州他必须要先拿下,如果没有盟主的这个光环,他不太好“以下犯上”。)
讨董联盟其余的人也是各怀鬼胎,孙坚也不例外,他当时不爱滚滚积极响应,还真的带兵一路杀到了董卓的跟前,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当年联军中真跟董卓麾下硬刚的,其实只有孙坚。
但孙坚当年可不光是为了打董卓去的,他当年干的最大的事,其实是杀了荆州刺史王叡,以及南阳太守张咨,如果不出意外,孙坚就能彻底拿下荆州,然后成为一方军头了,再假以时日,老孙家可能就会成为荆州的世家。
但是两个人突然半道杀了出来,他们中一个叫刘表,刘表接替了王叡,成了荆州名义上的话事人,而且刘表作为汉室宗亲,很快就团结了荆州原本的士族,对孙坚展开了围堵,而另一个叫袁术的人,人家是“四世三公”之后,没机会投奔刘表的人,都投到了袁术的麾下。
于是孙坚在白忙活一场之后,只混成了袁术的头号打手,后来孙坚在执行打手任务的时候,死在了刘表的手上。
值得一提的是,孙坚死的时候,可没给家里留下一块可以用于发展的地盘,老孙家当时应该还属于某种意义上的无产阶级。
孙坚死后,孙策成了老孙家的顶梁柱,本来他也要当一辈子的打手,但是后来他遇到一个叫周瑜的人,周瑜是江东土著,他和孙策关系不错,后来在周瑜的帮助下,孙策才辗转到了江东。
江东当时也有地头蛇,孙策和他爹一样,也不想一辈子当打手,也想跨越基层,但是有些事不是你想就行了,你想当江东之主,人家那些地头蛇单凭人情世故就能同意,所以孙策只好继续他爹的那套,又开始了一番番的打打杀杀。
在他给老孙家硬打下了一块地盘之后,他也死于非命了,他死之后,老孙家继承家业的是他弟弟孙权。
孙权接任家业是个意外,因此他之前没有完成资历的积累,所以他要想把他哥新打下了的地盘看住,必须拿出成绩,所以孙权在任的前期,也和他哥一样拼命,要不是有十万大军打底,孙权也很有可能英年早逝。
后人在评价老孙一家人,尤其是孙坚和孙策这对父子时,总说人家只知道打打杀杀,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人家如果不打打杀杀,难道还能靠着请客吃饭成为江东之主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