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明朝拢共不到三百年的统治时间,满打满算十六位皇帝,但是每一位皇帝身上都有许多的故事。
洪武帝的狠辣、建文帝的消失、永乐帝的夺位,好色不理朝政的、宠幸宦官不理朝政的、喜爱做木工不理朝政的,差点被宫女勒死的,在紫禁城差点被打死的,国破家亡自己上吊自杀的……
明朝这些皇帝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其中的疑团更是不胜枚举。
不过这些疑团其实或多或少都能有个解释或者理由,然而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朱瞻基的身上,却有着至今600年都无法解释清楚的疑团!
到底是什么样的事情让所有人都摸不到头脑?当时具体的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
传世圣孙和好战汉王
要说朱棣身边最得宠的两个人,一个就是他的“传世之孙”朱瞻基,另一个就是他最喜爱带在身边的汉王朱高煦了。
而这个困扰了许多人的政治疑团,就是出在了这两个人的身上。说起来这两个人也确实不是冤家不聚头。
自打有了朱瞻基这么个皇孙,朱高煦就好像总是节节败退,甚至到了最后出现了所有人都无法理解的情况。
这个情况具体怎么回事就是后话了,想要了解这件事主要先要了解这两个人的往事与恩怨。
朱高煦就像是他的出生排名一样,一直都是一个老二,不过他也不是做了一辈子的老二,其实刚出生的他是父亲心中的“老大”。
为什么是“老大”呢?因为朱高煦是朱棣最喜欢的孩子,是超越了其他所有孩子的那种喜欢。
因为老大朱高炽身阔体胖体质不好,所以无论是习武还是打仗,朱高炽都比不了他的弟弟们。反倒是在掉书袋这种事情上朱高炽很是玩得起来。
这样的情况对于好武的朱棣而言可并不招人喜欢。而且朱高炽不像他们老朱家的人,非常的温厚宽容,遇事也总是不急不躁,是个十足的慢性子。
朱棣也很是不喜欢他这个样子,朱棣这种位高权重、自信贤明的人,最喜爱临水自照,喜欢的都是和自己一个模子的人。就像朱高煦性格就非常的像他。
所以还是燕王的朱棣每次有事情出门都是带着朱高煦和他们的三弟朱高燧,而朱高炽就只能独守阵地,等他们回来。
这种情况一多,朱棣的宠爱自然更加是泾渭分明。然而事情的转折发生在了建文元年,皇长孙朱瞻基出生了。
朱瞻基出生的那年,正好是朱允炆坐上皇位的建文元年。
不知是朱棣的日有所思还是因为他天命所归,在朱瞻基待产的时候,朱棣做梦梦见了他的老父亲朱元璋送给了他一个大圭,这东西是过去帝王使用的玉器,是权力的象征。
梦醒之后朱瞻基便出生了,这两件事的接连发生好像是上天在给朱棣什么提醒,这两件事的发生也因此激励了朱棣谋朝篡位的野心。
奶娘将朱瞻基抱到朱棣面前的时候,朱棣十分的开心,因为这个朱瞻基的眉眼像极了朱棣,朱棣这种喜爱临水自照的自恋者自然是对这个皇孙更是非常的喜爱。
许许多多的巧合合在一起,朱瞻基成了朱棣心尖尖上的皇孙,加上又是长房嫡长孙,朱棣看着他更是笑的合不拢嘴连连说这个孩子是他老朱家传世昌盛、天命所归的有福之人。
这么一来,宠爱一下子就都是朱瞻基的了,连带着朱高炽都喝到了汤。此时的朱高煦自然是不高兴的。
不过这个时候也没给他机会发作,因为还有几个月朱棣就要领兵造反,去和自己的侄子抢皇位了。身为朱棣身边最得力的儿子,朱高煦自然也是要率兵出征。
而朱高炽还是一样守家,不过这次的朱高炽做得实在是好。朱棣带着二儿子、三儿子领兵在外的时候,是朱高炽稳坐北平,把持全局。
即便是面对外面的征讨大军来势汹汹,但是朱高炽也没有像是朱棣以为的那样慌乱逃窜,而是亲自登上城门指挥战局,妥善管理着北平城内的所有事情。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功绩与嫡长子的身份,朱高炽在北平城内也是备受赞誉的。
所以等到朱棣登基第二年,众臣开始讨论起国本之争的时候,朱棣也犯起了难。而这个时候朱瞻基再次发挥了作用,给了他的二叔当头一棒。
众臣各执一词,吵得是不可开交。
以前的朱棣最不屑的就是这个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因为这个制度,他们的大哥父宠母爱稳坐钓鱼台,而他们几个甚至都不敢生出夺嫡的野心来。
就算朱标去世了,老皇帝也依旧要追崇这个说法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帝。这是朱棣非常不满的事情。
但是现在这一刻,这个问题摆到了朱棣面前,他才明白了所谓嫡长子继承制存在的意义。立贤这个说法,实在是缥缈了些。
战功赫赫是贤、爱民如子是贤、群臣拥护是贤、才艺斐然是贤,那一个才是做皇帝最贤德的标准,总有人能争出个一二条来,根本就没有个准确的说法。
但是嫡长子这个身份那却是实打实存在的,早生几年甚至早生几个时辰,那都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不容其他人辩驳。
这样意图谋朝篡位之人就没有了合理的理由了,朱棣自己的皇位来路不正,被后世人指摘,他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后世皇位都是这么来的。
他需要一个合理的借口按住朱高煦等人,把位子交给朱高炽。
而这个时候,解缙来到了朱棣面前,高谈阔论了这么一番。不止如此,他还说出了一句最让朱棣宽心的话:“好圣孙!”
近水楼台,失之交臂
是啊,儿子并不是一无是处,而且他还有个最得意的孙儿,朱棣也不可能真的就让朱高炽一家再也抬不起头来。
这一句话解了朱棣的困惑,也解了朱高炽一家的燃眉之急。但是却惹恼了外出辛辛苦苦打仗的朱高煦,他原本以为仗着自己的军功可以和自己哥哥争一争,没想到栽在一个小娃娃身上了。
在朱高煦看来,没有这个小娃娃,他哥根本就整不过他。朱瞻基还不会说话,他和他二叔的梁子就已经积得很深了。
同样因为这个国本之争,在朱高煦心中埋下了夺位的种子,才有了后面这个疑团的发展。
因为大臣的劝解和好皇孙的加持,朱高炽成了皇太子。朱高炽知道这个孩子的功用之后,只怕是恨不得烧香拜佛感念上苍的恩德了。
确实有了这个孩子之后,朱高炽的位子越来越稳。其实朱高煦和朱高燧也不是没有动过夺位的心思,但是皇帝对皇孙的喜爱有目共睹。
朱棣那一轮的兄弟都怕朱元璋,朱高煦这一辈自然也不敢开罪朱棣这位老爷子。
所以他们想要搅乱一切只能等到朱棣死后再做盘算了。朱棣去世后这个时候的汉王也确实动了起兵动乱的心思。
不过没想到汉王叛乱的消息泄露了出去失败了,而他的哥哥技高一筹,不仅将消息隐瞒了足足两个月,待自己准备充足之后再行公布,同时他也将自己的儿子朱瞻基立为了太子派到了南京,准备起了迁都的计划。
比起他的哥哥,朱高煦的叛乱真的是儿戏。朱高煦害怕大哥拿着这件事说事,但是他们的大哥一直都是一个好脾气的人,面对这件事竟然也是一如既往的没有严惩朱高煦,反倒是给他迎来了京城,封他的孩子们做了世子和郡王。
胆战心惊的朱高煦看着这一切,以为自己败局已定,再也挣不上皇位想着安稳度日的时候,老天却又跟他开了个玩笑,朱高炽做了十个月的皇帝,驾崩了。
朱高炽的身体状况一直都不是很好,也是因为这个所以他几乎没有办法带兵打仗,只能让弟弟们独揽战功。
朱高煦也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一直都在盘算着其他的心思。不过朱高煦没想到这一切来得这么快。
不过朱高煦这个时候也不是完全没有对手了,朱高炽没了,但是朱瞻基这个时候已经长大做了不少事情了,完全有能力和自己的二叔斗上一斗。
所以现在的朱高煦想要安稳坐上皇位,就得先解决了朱瞻基。不过朱瞻基还是在南京,等他往回赶至少需要半个月,根本就来不及。
朱高煦完全可以学着自己的哥哥,先自己秘密安排,再在朱瞻基的必经之路上做好埋伏做了他,这样他就完全可以有备无患的坐上皇位。
然而事实是,即便朱高煦比朱瞻基离皇城近这么多,但是他依旧没有抢到皇位。没抢到也就罢了,他在朱瞻基路上做的埋伏此刻也完全没有起作用。
他确实安排的刺客准备在朱瞻基回到北京的必经之路上进行埋伏,然而等到朱瞻基都到了北京之后他才发现,他的埋伏完全失灵了。
朱瞻基根本没走他埋伏的那条道,朱瞻基甚至安安稳稳地到了北京进行了登基,而朱高煦却束手无策完全没有下一步计划。
明明朱高煦是近水楼台,完全可以伺机而动,他到底为什么一直都没有行动?而他对朱瞻基的行动也是为什么会失败的呢?
朱瞻基顺利坐上了皇位,而朱高煦成了跳梁小丑,最后甚至被朱瞻基烧死在了铜缸之中。
没人想的明白其中的缘由,所有人都觉得应该朱高煦是棋高一着,会有更多的机会,但是最后确实是朱瞻基爆冷当上了皇帝。
别说后人不理解,即便是当时的史官们也未必理解。朱瞻基到底是如何步步为营甚至躲开了朱高煦的埋伏顺利登上皇位的。
而且在朱瞻基的身上还有许多的疑团,他比朱高煦提前到了北京城边,但是他完全没有着急进去,反而是在三十里外的良乡先歇了脚。
等到朱高炽的传位诏书真的出来之后他才进的城。
而他刚进了京城,他的父亲就恰好在此时一命呜呼,一切都巧合的不像话。
然后面对这样的事情,朱瞻基却没有忙着悲伤,反而是在他父亲离世的九天后匆忙地进行了登基,一切都十分的仓促,完全不像他父亲一样准备充分。
这一切的一切组成了这个谜团的谜面,所有人都想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但是完全没有相关的内容,后人们只能通过抽丝剥茧,一步一猜的方式去理解这件事背后的故事。
多番猜测,三种可能
很多的猜测出现在这个故事之中,不过总结下来最有可能的大概只有这三种。
一个说法是说一切都是深谋远虑的朱高炽的安排。朱高炽这个人表面宠辱不惊,但是他做的许多事都可以看出来他的心机深沉。
在政治争斗之中,其实无论是朱瞻基还是朱高煦都未必是朱高炽的对手。
从朱高炽登基时候的决断来看就能窥得一二他的政治才能。再者说一家领兵打仗的粗人,确实也都斗不过一个心思细腻、坐镇朝纲几十年的文人太子。
猜测说朱高炽明知自己天命不祐,所以老早之前他就跟朱瞻基说好了,让他自己做着准备。
为了不落人话柄,所以他给了朱瞻基蓄势待发的机会,但是却把他打发的远一点,这样朱瞻基也能顺理成章继承皇位,不落下一个贪图皇位,谋害父亲的名声。
这样的说法有一点可信度,但是整体纰漏很大,真心想要给孩子铺路,大可直接把当时已经是太子的朱瞻基留在北京。
朱高炽要是真知道自己要死了,自然也不会把朱瞻基打发的这么远,给朱高煦从中作梗的机会。
拿皇位做赌注赌一赌是弟弟还是儿子跑得快,这可不像是聪明人会做的事情,再者朱高炽也不是这样的性格。
第二个说法就是说朱瞻基其实看出来了父亲的命不长久,所以他到了南京之后就随时做着准备往北京赶。
这一点其实和上一点问题是一样的,但凡朱瞻基真的觉得朱高炽命不久矣,他为什么要答应去南京这件事。
他的叔叔封地在山东,他和他叔叔中间差的距离可不是一星半点,但凡他叔叔朱高煦有一步做成功了,朱瞻基都没有机会再和他叔叔斗下去了。
这样的说法缺少有力的依据和合理性,无法完整的解释这件事情。
最后一个说法,也是这个故事里最阴谋论的说法,是说朱高炽的死因是朱瞻基一手促成的,简单说很有可能是朱瞻基杀了他的父亲。
这一点大多是根据后续的疑点自行揣度的产物。很多人觉得朱高炽的身体虽然不好,但是也绝对不可能到做皇帝不到一年就直接一命呜呼的地步。
朱瞻基提前到了北京城边等待,进京时机的巧合都说明了有人配合朱瞻基杀了朱高炽,等到里面的人得手了之后才让朱瞻基拿着诏书进到北京。
这样不仅顺理成章而且表面上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地方,朱高炽的死表明上的情况就是朱瞻基完全没有参与,所以也不会有人怀疑朱瞻基的动机,进而去查验朱高炽的尸体。
这个说法一经推出,各路凶手之说众说纷纭,有说是朱高炽的贴身近侍和朱瞻基联手,更甚者有说是朱瞻基的母亲张氏亲手毒杀了自己的皇帝丈夫。
这些话说来说去都是无端的猜测,根本没有任何的证据可以证明,而且其实仔细想想就可以推翻。
先说最离谱的,张氏后世活了很久,无论是做皇后还是做太后,满个前朝后宫也没有比她更尊贵的女人了,她何苦多这一手,落个杀夫的名声。
再者朱瞻基是凶手的说法也经不住推敲。但凡他有心想要夺权,为什么不在他还在北京,他父亲还没登上皇位的时候下手,那个时候更快更方便。
为什么要让他父亲平白无故做了十个月皇帝之后再下手,这前后根本说不通。
所以这些说如今已经是死无对证,我们这些后人的无端猜测也只能作为闲谈存在了。
往事如烟如今再也不得探究,许多说法也经不起拿捏琢磨,无论如何这些事真实的成因恐怕只有这些当事人才知道了,历史之中诡谲之事常有,正是这些没有结果的故事才能更多地勾起后人对于历史的探究来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