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行者
万众瞩目的中国隐身战略轰炸机轰-20和“第4艘航母”还没露面,我们倒是先等来了另一款让人有点意外的新装备,那就是很可能与美国AH-64“阿帕奇”同量级的10吨级重型武直。在国内社交平台上,一张由地面人员拍摄的疑似国产新型重型武装直升机的照片,在网上引发了轩然大波。笔者仔细看了看,军迷们的讨论焦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这款武直似乎看上去并没有很“前卫”,二是有人觉得在由无人机引领的未来战场上,武装直升机很可能已无大用,我们为啥还要搞出来一款重型武直呢?
(网络上流出的试飞照)
先来聊聊第一点吧。笔者仔细看了看这张唯一的照片,确实也觉得这款直升机挺“中规中矩”的,没有类似俄罗斯卡莫夫系列直升机的共轴双旋翼技术,也没有用于提高飞行速度的推进尾桨,更没有采用与美国“鱼鹰”旋翼机相似的倾转旋翼结构。仅从机身后部的线条走势来看,其甚至可能对国产10吨级通用直升机直-20进行了“拿来主义”。
(国产直-20通用直升机)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胆地猜测一下,该机也许是在直-20的基础上“瘦身爆改”而来的产物。具体来说就是,取消直-20原有的载员舱并放弃载员功能,收窄机头和机身,从而减少正面投影和被弹面积,驾驶舱可能从双人并排布局改为双人纵列布局。至于取消载员功能后获得的额外载荷,则被用于提高武器挂载能力和在机身关键部位加装装甲。另外,在武直-10这里得到验证的局部隐身外形技术,也有望出现在国产新型重型武直的身上。
(在UH-1基础上诞生的AH-1)
考虑到直-20已经用上了动力充沛的国产涡轴发动机,是目前国内最成熟的10吨级直升机,若部队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比现有的武直-10中型武装直升机更强大的重型武直,那以直-20为基础来加以研发,显然能大大地缩短项目所需时间,更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技术风险。想当年,美国在UH-1通用运输直升机的基础上发展出AH-1系列武装直升机,苏联也在米-8运输直升机的基础上发展出米-24系列武装直升机,均证明这种思维和工程路线是可行的,不排除我们的重型武直也走了这条路。至于说该机不怎么“前卫”,反过来想这有利于加快项目进度和让产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提升,并不是一件坏事。
(在米-8基础上诞生的米-24)
聊完了第一点,再来谈谈第二点。在各种无人机于战场上大放异彩的情况下,昂贵且可能让飞行员面临危险的有人驾驶武装直升机,是否该被淘汰呢?笔者以为,现在谈及“武装直升机无用论”或许还太早了,无人机还远没有发展到能彻底取代武直的程度。
(重型远程反坦克导弹)
从一些小的方面来说,现代无人机的很多性能都不足以取代武装直升机,比如说挂载能力。虽然很多大中型察打一体无人机的整体载弹量,已经十分接近有人驾驶的武装直升机,但受航空材料技术和机身布局等影响,前者通常很难挂载一些单枚重量较大的导弹或炸弹,如射程可达15~20公里的远程重型反坦克导弹,唯有短翼结构更加坚固的武装直升机才能挂载和使用此类弹药。不仅如此,载弹量接近有人驾驶武直的察打一体无人机也属于固定翼飞机,需要借助有一定长度且铺装条件良好的跑道上起飞,无法像直升机那样实现灵活起降。
(无人机地面操作站)
而从大一些的方面来说,笔者认为仅能实现“人在回路中”的无人机,很难让地面操作人员的态势感知能力追上“人就在现场”的有人驾驶战机飞行员。这种态势感知能力上的差距,会极大地影响操纵相关装备的人员所做出的决策。在情况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人就在现场”的飞行员能更快地做出更优决策,这是无人机和无人机操作员在短时间内仍无法做到的。
(国产无人武装直升机)
不过呢,有人驾驶武直也确实受到了无人机等新兴装备的冲击和挑战,在一些较窄的任务位面上,无人机的确比有人驾驶武直做得更好,如例行巡逻和火力侦察等。更遑论无人机的价格更便宜,也不用让人员直面枪林弹雨的风险。所以笔者的观点是,与有人驾驶战斗机搭配无人僚机作战的模式相似,未来的有人驾驶武装直升机很可能也需要类似的“伙伴”,以便更好地执行各类任务。在这方面,国内早就公开了多款可携带机枪吊舱、火箭弹发射巢和反坦克导弹的无人武直,说不定这些产品就是给新一代重型武装直升机准备的。对于这种组合,笔者可是非常看好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