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播盛行的时代,有一项娱乐内容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评书,而对于很多人来说,评书只听单老的。


       单老的评书陪伴我们早上起床,成为我们的闹铃,中午陪伴我们吃饭,成为我们的精神食粮,晚上陪我们入眠,成为我们的心灵慰藉。但单老的评书听得越多,越觉得索然无味,毕竟评书不能跟名著相比,名著越看越有味道,而评书越听就越薄。


       抛开评书本身来说,单老在说评书时也并非完美无缺的,我们喜欢单老的原因在于他独特的嗓音和对人物的趣味刻画,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任何一种表演风格都有让人疲劳的时候,而单老的评书也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
       套壳问题


       单老有很多好评书,但不客气的说,尽管单老的评书有上百部,但真正的精髓只有不到十部,因为一部评书可以套出很多部评书,在人物和情节上都大同小异,让人听了索然无味。


       比如《侠侣情仇》表面上讲的是三元李靖年轻时的故事,实际上情节完全胡编乱造,加入的内容都是老评书的老桥段,无外乎身世悲惨,遇到了红颜知己,但两人还不能在一起,又偶遇高人学艺,最终血刃仇敌,这种类型听多了就会让人产生听觉疲劳。


       再如《风尘豪客》更是明显的套壳书,书胆骆宏勋以及里面的人物完全能跟其他老评书一一对应,就连其中的所有情节也都是其他评书讲过的,可谓陈词滥调。


       《薛刚反唐》本以为是继《薛家将》之后的又一佳作,谁知道完全是杜撰了一些人物,换上新名字,继续说老的情节,比如薛刚的儿子薛魁完全照搬了西府赵王李元霸的形象,可以说是100%相似,听起来有些乏味。
       夸张问题


       东北人都称单老为“单大白话”,意思就是老人家能编,因为过于能编,因此很多事情无法自圆其说。单老说书的时候基本上是想到哪说到哪,比如在《隋唐演义》中说“老十八”侯君集不行的时候就说他是“瘦小枯干,手无缚鸡之力”,到了体现侯君集厉害的时候就说他是“两臂一晃,有八百斤的力量”,可以人物的好坏强弱完全按单老的心情来。


       《封神演义》在开篇很有秩序,按部就班的进行,像前期的姜子牙、文王姬昌等人都是很有本事的半仙之体,听起来也很有味道。而到了中期,开篇的人物根本就上不去台面,这个阶段是各路神仙的舞台,而到了后期,各路神仙也得靠边站,必须要各个教派的掌门来解决问题,于是不仅让人产生怀疑,既然早晚都得靠顶级人物来解决问题,为什么不直接来?毕竟这些神仙都是可以预测未来的。
       矛盾问题


       单老说评书主要讲究一个“爽”字,听众听起来也确实过瘾,但问题在于很多事情自己说完了也都忘了,或者认为听众忘了。实际上听众对单老的所有评书都如数家珍,甚至听了很多遍,对很多细节都了如指掌。


       比如《三侠剑》中的胜英是个十分忠厚的侠客,徒弟黄三泰虽然武艺平平,但人品也非常好,都是那种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别人吃亏的老实人。可到了《连环套》中就变成了奸诈小人,此时胜英已经作古,而黄三泰成为上三门的门掌,按照他的武艺,连个门童都算不上,但在《连环套》中却成为一流高手,甚至比师爷夏侯商元和师叔蒋伯芳都厉害,这二位在《三侠剑》中是有名的剑侠,实力远超胜英,而黄三泰的战斗力不及胜英的十分之一,却在《连环套》中变成了顶级战力。


       而《连环套》的书胆变成了窦尔敦,但窦尔敦是土匪,因此就把黄三泰一派说成是清廷的鹰犬,等于《三侠剑》中所有的好人到《连环套》就全变成了坏人和小人,让人很难接受,虽然这是两部书,但毕竟都是单老一人播讲的,大家希望从这些评书中得到相同的价值观,而不是说变就变。
       人物问题


       单老的评书中人物是一大问题,基本上就几种形象,高大全和矮矬穷,再加上一些绝世高手。好人永远是拥有完美人格的,再如上文的《三侠剑》,胜英已经憨厚到傻的程度,徒侄飞天鼠秦尤那么害他,他还网开一面,最后也丢了性命,迂腐至极。《童林传》中的童林也是憨厚老实的典型,每次出手都是逼不得已,而且从不下死手,堪称道德模范。


       《龙虎风云会》中的徐良打仗就没输过,哪怕遇到比自己强出很多的人,他总有办法解决。《千古功臣张学良》中把张学良不抵抗的责任完全推给了蒋介石,自己还搞得很委屈。每部评书中必有一个无道的昏君,他沉迷于美色,而且身边也必然有一个红颜祸水来坑害这些爱国忠良,这些都是单老评书惯用的套路,因此听一部书就等于听了好几部,因为很多评书都是类似的,只是换个名字罢了。


       很多人物其实是划等号的,《三侠剑》的贾明等于《白眉大侠》的房书安,《童林传》的张芳等于《洪武剑侠图》的徐芳,《三侠剑》的白玉堂等于《薛家将》的罗成,《大明英烈》的胡大海等于《隋唐演义》的程咬金。
       作品问题


       除了评书本身的问题,单老还有很多作品是未完成的,比如《楚汉风云》虽然表面上从项羽起义说到了乌江自刎,但明显是在赶进度,按照常规来说单老的评书都是有条不紊的录制,但《楚汉风云》明显是一集当三集去说,里面的很多情节和人物都没有展开,草草就说到了结局,这种评书听起来十分不过瘾。


       《栾蒲包和丰泽园》是单老难得的一部好书,书中人物丰满,故事新颖,可惜没有下部,说到栾蒲包功成名就人到中年就没有下文了。有人会说是单老年龄大了,精力不够,但实际上单老有很多虎头蛇尾的评书,且上部录制的年份并不算晚,只能大胆预测单老还有其他事情在做。


       《西游记》也是说着说着就没有下文了,《水浒传》也只说到了梁山聚义,后面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都没有说完,《三国演义》距袁阔成的同名作品也差距不小,看得出来单老并不擅长说名著,他只适合说传统评书并加以修改。


       《水浒外传》更是借了《水浒》这么一个噱头,实际上在讲着毫无关系的内容。
       删改问题


       说书人对评书进行改编本是一件积极的事情,而单老的人为干预过重。他几乎把每部作品都按照自己的套路去进行改编,也就形成了上述的问题。必须承认单老的评书有很多可取之处,但每部评书都应该有各自的特点,不能因为一些桥段很好就人为的在每部评书都重复这些内容,最后听起来仿佛似曾相识,毫无新鲜感。


       《童林传》的原版是《雍正剑侠图》,前者听起来无论在人物还是情节上都跟单老的其他评书十分类似,出现的各种问题在上文中也都提到过,但实际上《雍正剑侠图》是一部十分庞大的评书,里面的上百名剑侠都是有出处和故事的,而且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本事,而单版的《童林传》则完全突出了童林的伟大,完全贬低了众多剑侠。并且童林年轻气盛,做事有些莽撞,而到了《童林传》就变成了一个十分憨厚且毫无缺点的人,这种改编只能让人物和情节过于干瘪。


       而《千古功臣张学良》完全是单老自己杜撰的一部评书,其中对于张学良的刻画完全不符合历史,把张学良说成是一米八的大帅哥,帅不帅不说,但张学良顶多是1米75的身高,这种赤裸裸的胡编乱造很不高级。


       单老把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说成纯洁的爱情,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而且把张学良这个花花公子的习性完全说成是其他女人主动往上贴,而张学良不为所动,这一部评书就反映出上述的所有问题:人物脸谱化、过于夸张、胡编乱造、人物不丰满。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