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12日上午9点30分,孙中山先生因病逝世,举国悲痛。孙中山逝世后,为其建了中山陵,中山陵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型陵墓,按照封建时代帝王规格进行修建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为何中山陵按照帝王规制修建?这是孙中山的遗愿吗?


       中山陵坐落于南京紫金山,陵寝面积约8万余平方米,且不包括周围附属纪念建筑群的大小。
       中山陵依山势而建,陵寝内部包括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
       集中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之上,从空中往下看就像一个平卧的“自由钟”,其规格完全可以与古代帝陵相比。
       中山陵由来,非孙中山本意
       只是很少有人知道,
       按照帝陵规格修建的陵寝,并非是孙中山先生的本意。
       孙中山先生很早就曾对身边的人交代过自己的身后事。第一次提及身后事,是在
       1912年,民国元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两千多年历史的封建时代,中国底层人民第一次感受到了人的尊严。
       而新旧时代的交替也必然会带来很多的混乱,被时局所迫,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其实这对于孙中山的身体来说,是一件好事,最高处总是容易思虑重重,
       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总是在南京紫金山上,思考着格局变化,中国革命未来走向,心事重重。


       被迫辞去大总统位置后,孙中山先生虽然颇为愤懑,但重担少了许多,经常与胡汉民等人一起来紫金山打猎。
       在1912年3月,孙中山与胡汉民等人再次来到紫金山打猎时,
       见此地背负青山,前临平川,气势十分雄伟,
       曾对胡汉民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人乞此一抷土,以安置躯壳尔。”
       这是孙中山第一次提及到自己的身后事,只愿
       “乞一抷土”安置自己的遗体
       ,或许这才是孙中山先生的本意。
       时间在纷乱的局势中飞速流逝,命运的齿轮来到了1925年。孙中山前去黄埔军校例行检查学生的演习,此次检查之后,孙中山对身边随行的蒋介石说,自己很满意。并且说出了这样一段话:
       “我此次去北京,自知情况异常危险,能否平安归来尚不一定。但我北上是为革命,是为救国救民,何谈危险?况且我年已59岁,虽死亦可安心矣!”


       这让蒋介石面上露出了惶恐之色,追问孙中山为何忽然说出这样的话。
       孙中山说出这话并不只是此次北上之行凶险万分,还有他的身体状况堪忧,孙中山早年当过医生,比任何随行的军医都更了解自己的身体和病情。
       听到蒋介石的询问,孙中山没有回答病情,只是淡淡一笑告诉他,只是心有所感罢了:
       “如果是两三年前,我还不能死,但现在看到黄埔军校的这些学生,他们可以继承我的思想,完成我没有完成的事业,死又有何惧呢?”
       孙中山的病情正如他所料,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没过多久,就已经不能下床走路,只能躺在床上打发时间了。
       孙中山早早就知道了自己的情况,对于死亡并没有害怕的心思,他唯一担心的就是中国的革命事业和革命走向。孙中山对自己的病情有所预料,提前立下了三份遗嘱——《国事遗嘱》、《致苏联遗书》、《家事遗嘱》。


       从名字不难看出,
       前两份遗嘱都是国事,后一份遗嘱是家事。
       前两份遗嘱之中,
       孙中山总结了其过往几十年革命的经验,为后来的革命者确定了未来革命的防线,
       引导他们前行,孙中山先生写下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的号召,激励处于变革中的有志之士。
       后一份的遗嘱中,是孙中山对妻儿的叮嘱:
       “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衣物书籍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成长,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孙中山所说的衣物书籍住宅,听起来民国大总统的私物很多,
       事实上仅有一些简单的衣物,孙中山的住宅是一位南美华侨所赠,其余并没有任何的私人财产,
       一生都在为中国革命而忧虑。


       对于自己的最后归属,孙中山也留下了遗嘱:
       “吾死之后,可葬于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
       就是曾经孙中山十分中意的紫金山,
       孙中山还希望能够效仿苏联的列宁,留下遗体,供民众瞻仰遗容,留下革命的精神和火种。
       孙中山先生的本意是希望一切从简,不要太过高调。
       孙中山逝世,中山陵修建
       1925年3月12日上午,被尊为国父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因病逝世,与世长辞。
       从上述内容来看,以帝陵规格修建中山陵实非先生之愿,那为何还是修建了媲美帝陵的陵寝呢?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不外乎是两个关键原因。


       原因之一,是民意。
       孙中山先生一生奉行三民主义,提出共和思想,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尽管此时的中国人民大多都还未经开蒙,浑浑噩噩,对三民主义并不理解,三民主义之于当时的中国,进程艰难且缓慢。
       但这些并不妨碍老百姓们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他们不懂三民主义,但他们知道孙中山推翻封建王朝,提出共和思想,是为普罗大众而努力,为人民成为成为人民而努力。
       因此孙中山赢得了全体民众的爱戴和尊重。
       对于当时尚未转变思想的民众来说,
       孙中山先生去世,他们想要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那就是为他举办一场举国参与的葬礼,修建一座媲美帝陵的陵寝,这是因为他们心中,孙中山先生值得。


       另一个修建中山陵的原因,则是国民党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
       不能允许孙中山先生低调,因为此时北洋军阀成立了所谓的共和政府,实行独裁专制。而
       国民党在南京建立的国民政府,与北洋军阀形成对立局面,国民政府已经在计划北伐之事,因此国民党需要用孙中山的去世大做文章。
       国民政府想要北伐,需要一个由头,需要一面所有人都能信得过的旗帜,孙中山就是他们的招牌。
       他们需要为孙中山举办豪华葬礼,向全世界宣告国民政府才是真正的、唯一的政权。
       且
       孙中山是国民党的创立者,是中国革命的先驱,国民党内部各自为营的蒋介石与汪精卫,想要真正成为国民党的掌舵人,必须为自己争取一个孙中山继承人的身份。
       因此,
       蒋介石与汪精卫等人都要求葬礼大办,且争着抢着要为孙中山先生风光大葬。
       在民意与国民党内部的各自目的之,中山陵的修建就开始了。中山陵的修建与孙中山遗体的下葬,中间都经历一番曲折。


       孙中山想要相仿苏联列宁,将遗体留下以供民众瞻仰遗容,需要尸身不腐,是当时的中国并没有防腐的玻璃钢棺材,只得向苏联求助。
       苏联对于孙中山的去世也十分遗憾,听到这个请求立马同意赠送棺材。
       只是从苏联到国内,带着棺材,最快也需要几天的路程,孙中山先生的遗体经过不腐处理后,暂时暂厝在西式玻璃盖棺木棺内。而
       苏联赠送的玻璃棺材,材质特殊,到了之后发现因为运输途中的磕磕碰碰,棺材无法使用,只好再次从苏联定做棺材。
       这样一来一回的折腾,半月的时间过去了,保存遗体的棺材才到达南京。只是
       孙中山先生的遗容此时已经无法再供民众瞻仰了,只好改为土葬。
       在紫金山修建陵墓过程也十分麻烦,当时的南京在段祺瑞政府把控之中,想要在紫金山修建陵墓,必须要得到段祺瑞的帮助。
       国民党元老级别人物林森亲自出面与段祺瑞商谈,段祺瑞知道孙中山的陵墓必然非同凡响,因此十分爽快的同意了,还让当时的南京政府对其多加照顾。


       1925年4月21日的下午,宋庆龄在一群人的陪同下前往紫金山考察墓址。
       宋庆龄与孙中山感情很深,在挑选墓地上十分慎重认真,将紫金山来回走了几遍,才在
       次日傍晚选中紫金山中茅山坡作为陵墓修建地。
       国民党为了彰显对孙中山陵寝的重视,
       专门成立了丧事筹备委员会,
       十分的声势浩大
       。丧事筹备委员会一致通过了茅山坡作为陵墓修建地,
       而后便开始对外悬赏征求孙中山陵墓设计方案,自1925年5月开始,截止至当年的9月底,包括海外华侨在内,一共收到了几十份陵墓设计方案。
       委员会投票表决,最终吕彦直设计的方案被大多数委员会成员认可,吕彦直成为孙中山陵墓建筑师。
       吕彦直的设计方案之所以能够赢得大多数人的认可,是因为在众多方案中,他的方案设计理念是最契合孙中山先生的性格、经历和所宣扬的革命精神。


       吕彦直设计的陵寝风格,
       包含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浑厚庄重,又融合了西方建筑的样式和风格,中西合璧的理念,是孙中山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在其设计的方案中,整个陵寝平面呈现警钟形状,有木铎警世之想,唤醒民众之意,寓意深远,契合孙中山先生想要留下遗体,供民众瞻仰的革命精神。
       在中山陵的内部设计中,进入中山陵,
       一共有392级石阶,象征的是三亿九千二百万国人,是孙中山去世之前仍挂念不忘的同胞。
       吕彦直从被聘请为陵墓建筑师后,就开始主持设计施工,为了修建中山陵,他认真异常,
       日以继夜修改设计图,核对小细节,以至于积劳成疾,最终因病于1929年3月18日去世,
       年仅36岁。为了纪念他修建中山陵的贡献,在中山陵内部祭堂西南角奠基室内有一座纪念碑,为吕彦直修建了半身遗像。


       中山陵的修建十分复杂,过程曲折,参与修建的所有人员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是因为当时中山陵修建时期,正处于北伐战争阶段,
       全国各地战火不断,以至于修建所需的各种水泥物资经常出现中断情况,修建工程几度暂停。
       中山陵自1926年1月破土动工,1929年年底,其陵墓主体建筑修建完成,直到1931年其陵墓内部细节才彻底宣告竣工,中山陵才算彻底修建完成。
       只是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或者说国民党等不了这么久,于是在各方的努力之下,
       1929年6月1日,孙中山国葬大典开始。


       人们从北平将孙中山先生的遗体,转移至中山陵的主墓室。
       孙中山先生的灵柩是青铜打造,重达半吨,由108位杠夫抬棺,而在孙中山先生的下葬当天,
       南京城满城挂满了白色,
       十几万百姓自发护送遗体前行,他们很少发出声音,即便有也只是低低的啜泣声,担心惊扰了先生的安眠,悄无声息的陪伴着孙中山先生走完最后的人间路。
       6月1日早上10时零8分,孙中山的灵柩移入墓室,安于圹内,与此同时,中山陵外响起101响礼炮。全国人民停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情,全体默哀3分钟,为孙中山先生送行。
       孙中山先生是国葬,也是民国时期唯一一个以国葬下葬的人,参加葬礼的人数高达上万人,最难得的是,这些人无关党派、身份,齐聚紫金山,只是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送行。


       因此,
       中山陵虽然是按照帝陵规格修建,却绝对不是帝陵,孙中山先生为推翻帝制、民主共和奋斗一生,其对整个中华民族的贡献远超帝陵规格,孙中山陵寝的修建、下葬,都是我国近代史重要的历史事件,除了孙中山一代伟人的影响力,还有其一系列过程中凝聚的人心,其意义更加深远,也让中山陵有了与以往其他陵墓不同的影响力,是许多民族共和人士革命思想的寄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