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对抗中国,美国和日本正计划对其安全联盟进行自签署安保条约以来的最大规模升级。”《环球时报》援引外媒报道,知情人士透露,美国总统拜登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将在岸田4月访美之际宣布重组驻日美军司令部的计划,以加强两国间的作战规划和演习事宜。
报道称,美日两国希望加强安全关系,以应对他们声称所谓“来自中国的日益增长的威胁”,这要求他们的军队要有更无缝衔接的合作和规划,尤其是在面对台海冲突这样的潜在危机时。
自1951年美日签署安保条约以来,已进行过不止一次所谓升级。严格来讲,这次升级未必算得上是64年来最大一次。但就其要“对抗中国”的战略思维来说,暴露出来的危险倾向值得高度警惕。
“最大规模升级”改什么?
据报道,美日安保体制这次升级,已经明确的重点是要提升驻日美军的指挥权限,并加强与日本自卫队统合作战司令部(将于今年底成立)的协调。
在美国众多海外军事基地中,日本的数量最多。驻日美军有88个专用基地,此外还有数十个与日本自卫队共用的基地,兵力54000人,司令部设在横田基地。目前的驻日美军司令由美军第五航空队司令里基·鲁普中将担任,他是一位三星将军。
此前驻日美军司令部主要负责美日联合训练、协调美日地位协定等,职能有点虚。对于驻扎在神川县横须贺的美国海军第七舰队、驻扎在冲绳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驻日美军司令部无权指挥,指挥权在位于夏威夷的美军印太司令部手里。如果有紧急事态用得着美军时,还得与相距6200公里、有19个小时时差的美军印太司令部打交道。
当然,美军指挥体制的调整是非常麻烦的事,特别是让经常唾沫四溅、充满军事冒险主义念头的美军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诺让出部分指挥权更不容易。所以拜登政府考虑的方案是,部分提升驻日美军司令部的指挥权,赋予其与日本自卫队统合司令部协调物资调度、情报共享的权限。
美军在夏威夷以西行动80%的油料、50%以上的弹药要靠驻日美军基地供应。冲绳基地的通讯系统是美国海军在全球的6个核潜艇作战中心之一,嘉手纳等基地的通讯系统早已并入了美国海军和战略空军的指挥网络,可以说,提升驻日美军司令部的指挥权限,将进一步强化日本作为美军前进基地的角色。
此外,拜登政府还在考虑建立一支由四星将军指挥的美国军事联合特遣部队,在日本阶段性停留以增加威慑力,或在日本境内成立由高阶将领带队的美日联合小组,以补强驻日美军司令部的协调功能。显然后一种方案更容易实现。
打开潘多拉盒子的过程
严格来说,不算上此次美日安保体制升级,美日安保体制已经修改了多次了。
1951年美日安保条约签订时,除了明确驻日美军的任务是防卫日本免受外来军事攻击外,还规定驻日美军有权制止日本内部动乱。其利用和防范日本之心再明显不过。
1960年美日安保条约作了一次大修改,删除了驻日美军有权制止日本内部动乱的条款,在第六条规定,为保障日本安全以及远东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美国可以使用其在日本境内的陆海空军设施和基地。这就是“远东条款”。
“远东条款”第一次正式明确了日本是美军在远东的先遣基地,为日本后来在美日安保体制中的角色改变作了铺垫。
1978年冷战高峰时,美日搞了一个防卫指南,美国明确承诺把日本纳入核保护范围。1997年美日又搞了一个共同防卫新指南,明确把“日本有事”的范围扩大到了朝鲜半岛。
在2015年,美日防卫合作又宣称要突出美日同盟的“全球性质”,即日本自卫队可在全球范围内向美军提供支援。这打破了二战以来对日本军力的束缚。日本政府就此声称,从此以后 “自卫队可以出现在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
美日安保体制的变化过程,可以说是打开潘多拉盒子释放魔鬼的过程。
▲这是2010年5月19日拍摄的驻日美军普天间基地。图/新华社
将使自卫队获得进攻权限
我们可以发现,1960、1978、1997和2015年美日安保体制的修改,着重点是强化美军在日本和“远东地区”的存在和日本自卫队的后勤支援能力。
而即将进行的这次修改则格外危险,因为美日安保指挥体制的升级和混同,事实上将第一次赋予日本自卫队进攻的权力。这是对日本战后和平宪法的彻底背弃。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一次美日安保体制的升级,是日本积极推动的。
自2022年底日本修订三大安保文件,决定到2027年把国防开支增加一倍,采购可打击1000公里外船只或陆基目标的导弹,并公然把中国视作有史以来的“最大战略挑战”以来,日本就一直要求改变美日安保指挥体制,部分日本政客甚至公然提出“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
1997年美日共同防卫新指南曾提出类似“朝鲜半岛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说法,但在2015年的修改版中不再强调。所谓“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提法,表明日本部分政客的对华思维狂妄到了什么地步。
我们还可以发现,日本之所以在近年不断扩大军事活动范围,主要是靠了两招:一是甘当战略棋子,二是借大国博弈格局浑水摸鱼。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日本的安保新战略,地区国家固然应警惕,想让日本成为在亚太地区军事代理人的美国,是否也该想想未来可能引发的反噬?
撰稿 / 徐立凡(专栏作家)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刘军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