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由王晶执导,周星驰、吴孟达、张敏、徐锦江、吴启华、邹兆龙、蔡少芬、钟丽缇等主演的喜剧片《九品芝麻官之白面包青天》上映,掀起了一场观影热潮,最终以3017万港币的票房成绩跻身第7位。电影中,周星驰饰演的包龙星,自幼家境贫寒,却怀揣着像先祖包公一样做个清官的梦想。成年后,凭借亲戚的捐款,他得以成为一个候补知县,身份是九品芝麻官。包龙星机智聪明,外表糊涂,内心充满正义,从一个被人喊打的官员,变成了为秦小莲申冤、使恶人命丧铡刀之下的清官。

这部电影背景设定在清朝时期,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在那个时代,候补知县这个官职是否真实存在,以及候补知县是否真的算得上是九品芝麻官。首先,清朝时期,是否有候补知县这样的官职呢?

在清朝,想要成为官员通常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科举考试,这需要长时间的刻苦努力,历经童子试、乡试、会试等层层考验,最终才能获得进士的头衔。另一条途径则是通过“捐纳”,即花钱购买官职。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家境富裕但不愿意花费时间读书的人。在电影中,包龙星就是通过亲戚的捐款成为了候补知县,实现了一时的宦途梦想。

然而,在实际历史中,清朝早期对“捐纳”的现象极力限制,较少出现。一个人购买官职后,往往能够迅速赴任。例如,雍正年间的名臣李卫,最初捐资员外郎,没过多久就被授予实职,成为了兵部员外郎,后来又升任户部郎中。然而,到了清朝后期,朝廷为解决财政问题,多次放宽“捐纳”政策,导致候补官员的数量激增。咸丰年间,提督职位总共只有19个,但因为捐纳,候补提督的人数竟高达近8000人。这使得候补官员的队伍庞大而混乱。

接下来,我们来看候补知县是否真的算得上是九品芝麻官。按照清朝官员品级制度规定,知县是正七品文官。候补知县虽然没有实际上任,也没有领取相应的俸禄和待遇,但他的品级与知县是相同的,同样是正七品。包龙星在电影中以候补知县的身份审理案件,与实际的知县享有相同的品级,包括穿官服、乘轿子、拥有家产等权利。

然而,在清朝官制中,真正被称为九品芝麻官的官职却是其他一些地方职务,如主簿、土主簿、土知事、庄头等,都属于正九品。这些官员在清朝时期,地方官职的体制混乱,有些官员可能是九品,但实际职权较小,相当于现代的储备干部。主簿是真正的正九品文官,而在电影中,包龙星以候补知县的身份审理案件的情节,则更符合后期清朝对“捐纳”官职的松绑政策。

在实际历史中,候补官员的职权往往受到任官官员的支配,可以说是相对名义化的存在。在电影中,包龙星一度被任官官员剥夺了审理案件的权利。这也反映了清朝后期,尽管候补官员数量庞大,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权力,更像是一个形式上的官职。在当时的官场,仍以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的方式为主流,而“捐纳”制度仅是一个附带的特例。 最终,电影中包龙星在与恶势力作斗争、为秦小莲申冤的情节,也突显了他内心的正义和机智。尽管候补知县在实际历史中并非主流官职,但影片通过包龙星的故事,巧妙地揭示了清朝末期官制松弛、宦途捷径的社会现象,以及个别候补官员可能在一些事务上有所作为的情节。 综上所述,电影《九品芝麻官之白面包青天》虽然在设定上稍有夸张,但通过包龙星的宦途经历,反映了清朝时期官制的一些真实状况。影片中所呈现的候补知县的情节,或许并非绝对真实,但在历史的变迁中,这样的官职曾是清朝末期官制的一部分,也是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反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