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FIRST青年电影展的评委会大奖,被一部《银河写手》拿下,且该影片同时斩获了最佳编剧奖。 最近《银河写手》上映,评价可以说是两极分化。 有人打一星,有人打五星。有人盛赞,有人吐槽,有人给它捧到天上去,有人却批得体无完肤。

《银河写手》的观影体验的确与众不同,它似乎在以套路的方式在反套路,用解构电影的方式来拍电影。 还从来没见过一部电影,把剧情结构拆解,把一个个节段诸如“铺垫”“推动”“争执”等,用大字给你直接打在大银幕上的。 因为,这电影正是以两位编剧为主角,聚焦剧本的创作过程,展示了影视打工人的辛酸苦辣。 这其实是一部有点偏专业化的影片,比如两位主角与大厂对接开剧本讨论会时,大厂的文学策划会要求编剧按照《救猫咪》中的15节拍来修改。 于是,电影到这儿又从剧情中跳出来,插入了一个类似“三分钟看完电影”短视频的内容,为了向观众解释属于编剧专业术语的《救猫咪》节拍器。 也就是说,这电影在试图向观众解释电影剧本的套路。 而我们的编剧主角,在创作过程中常常陷入到一个悖论,既被要求符合这种既定套路以规避风险,又得琢磨在套路的框架里如何做到反套路。

这两位新入行的编剧张了一与孙谈,合作写出的《七秒人》剧本,起初能被大厂看中,因为它过于离奇而精彩,而动人。 但在历经剧本讨论会以及反复的修改之后,却因为调整得更符合逻辑更具合理性,而变得平庸乏味。 大厂策划马姗姗认为男女主爱情线缺少铺垫,发生得突兀,反复问编剧要更多的铺垫,但张了一最后忍不住爆发了,哪有那么多的铺垫? 现实有时候就是这么荒诞,今天跟你一个饭桌上笑容灿烂的新朋友,第二天人就没了。 你信任的哥们与你女朋友一道出门为大伙买夜宵,久久不回,然后你收到了两人同时发来的“对不起”。 张了一对可可一见钟情,看完一场电影后就同居了,爱情来得就是这么突然,这么仓促。 拍戏要求清晰的逻辑线,而我们的生活却常常在上演荒诞。

然后电影也并未落在“现实就是那么的荒诞不经”的窠臼里。 大刘与小蕊震惊众人的突然出轨,如果往前追溯,还是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因为我们作为个体的视角是受限的,所以那些我们未曾注意到的,或者即使看到了却忽略掉的信息,已经在事情发生之前蓄势已久,早已完成了它的铺垫。 电影用了一组蒙太奇剪辑镜头,往前来上这么一段追溯。 或许世界就是这么的复杂,现实的逻辑链条,与偶发性的荒诞不经,是可以并存的。

张了一拧巴了很长一段时间,初入行时的豪情壮志,在经受甲方随便一个人都能来提修改意见的摧残后,他带着这种抵触情绪,捱着漫长的修改期。 直到有一天,他穿着短袖短裤出门扔垃圾,却发现地上积了厚厚一层雪,原来时间已经过去了这么久,已经到了冬天。 他的拇指与食指必须固定地捏在一起,因为只要他试图分离它们,整个世界的噪音就铺天盖地向他袭来。 张了一在压抑许久之后终于向大厂策划爆发,这也让他们的合作正式终止,在经历了痛苦的折磨之后,项目终究还是黄了。

出了门,张了一安慰自己,重新进行心理建设,这只是他成功路上的一个小挫折。 他需要的只是回到电脑前,继续他的创作,他可以为一棵树、街上遇到的骑电动车的人写一个故事。 回到家,却发现女友可可已经收拾好行李准备搬家,她要进网大剧组做跟组编剧了,分手就这样被提了出来。 张了一问女友:“为什么呀?” 现实又一个巴掌打在他猝不及防的脸上。 荒诞吗?突然吗? 其实他们之间的分歧早已在细节里铺垫。 在可可为了一个微小的机会深夜加班整理会议记录而张了一却嗤之以鼻的时候。 在张了一做乙方充满了抵触心理以至于患上焦虑症的时候,可可劝他,我们做编剧,其实就是一个服务性质的工作。 在张了一颓废的时候,可可一直默默地努力,在编剧这条路上早已走在了他的前面。

张了一可以在虚空中敲打着键盘,试图“编辑”自己的人生,然而现实却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就像离开的前女友不会再回头,“她推门进来”的动作永远不再发生。 他改变不了,只能跟着孙谈,作一名影视打工人,为每一个小机会,按照甲方的要求熬夜改着剧本。 直到有一天,他熬不下去了,准备回老家转行。当初谈天说地吹牛侃大山为一个用词争得面红耳赤的圈内朋友们,有的走了,有的死了,有的转行了,有的还坚守在这儿。 累觉不爱决心离开这个行业的人,却在哥们提了一个鸡血石的点子时,灵光一闪,突然又觉得,必须留下来一起把这个故事完成。 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就像影片开头,他们凑在一起,激情满怀地完成了《七秒人》的剧本,那个被他们埋葬了的故事。 银幕上公然打出,人物没有成长,也是一种成长。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