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国人的心目中,潘金莲就是一个淫妇的形象,她不仅与西门庆私通,还在王婆和西门庆的鼓动下谋害自己的丈夫,可谓是心肠歹毒的女人。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心中的潘金莲有了变化,有不少人开始为潘金莲“翻案”。 较有代表性的是欧阳倩予在 1928 年出版的话剧《潘金莲》,剧作中肯定了潘金莲对武松的坚定感情,目的就是解构潘金莲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还有就是魏明伦于1985 年搬上舞台的川剧《潘金莲》,也有了为潘金莲翻案的思想。 在许多网络歌曲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如歌曲《如果我是潘金莲》和《醉红颜》。 其中,网络歌曲《如果我是潘金莲》的歌词说: 如果我是潘金莲 我就立即到衙门伸冤 不是神仙凭什么还不能抱怨 谁嫁给大郎 谁准红杏出墙 吆喝炊饼的男人怎么指望 有谁能替她想一想 说风凉话的嘴巴才最脏 就是爱慕西门庆的风流倜傥 谁叫武松愣的像个木头桩 这首歌表现出了对潘金莲的同情,并认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潘金莲的做法无可厚非,表现出女性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主动与勇气,认为“嫁人要有选择权”,女人的情欲应该得到满足。 而网络歌曲《醉红颜》的歌词则说“自叹英雄谁能不沾风尘边,古往今来何必笑人潘金莲”,认为潘金莲的出轨行为是人之常情,没必要过于指摘。
潘金莲的淫妇形象是特定社会环境和特定人生际遇的特定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对于女子贞洁观念的放开,随着社会对女性个体意愿与需求的尊重,自然便会出现为潘金莲“翻案”的现象。 但是大家能够为潘金莲“翻案”的主要原因还是小说《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存在翻案的合理因素,如果是《金瓶梅》里潘金莲就很难“翻案”,虽然没法翻案,但是会让人深思导致她这样的原因是什么? 《水浒传》和《金瓶梅》中都有潘金莲,但两部作品中的潘金莲形象很不一样。 《水浒传》中出场亮相时的潘金莲并不是一个淫妇形象,更不是一个恶人。 《水浒传》里的潘金莲是清河县大户人家的使女,长得貌美如花,可是红颜祸水,被男主人看中,潘金莲不肯,便告诉了主人婆。男主人记恨在心,便不要聘礼还倒赔妆奁将潘金莲嫁给了“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 而在《金瓶梅》中,几乎是同样的身份和情节,但潘金莲并没有反抗大户,从后来的故事发展来看,她不仅是个淫妇,还是个无可救药的恶人。 这就是两部作品里的潘金莲的本质区别,如果说“翻案”,那也是给那个可以翻案的翻案。 《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原本是一个心灵手巧、自尊心很强的小丫鬟,被男主人看上却不依从,不屈服于主人的淫威,说明她是一个心性较高却保守本分的女人。 如果说她一开始就是贪图富贵和淫欲享受的女人,她肯定会抓住一切机会得到她想要的财富和满足,可是她没有。 一个美丽动人的女子肯定会梦想嫁给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的才子,可现实却让她嫁给丑陋无能的武大,自己还无法反抗,她是何等的不甘与无奈,现实逼迫一个女人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必然会导致她心理上的极度反弹,这也比较容易理解潘金莲随后的放荡了。 在西门庆和王婆的联手诱骗下,潘金莲觉得自己有机会成为西门庆的正妻,才会冒险与西门庆通奸,直到王婆抓到金莲和西门庆通奸,并胁迫潘金莲答应她保持和西门庆的不正当关系。 然而,这种不正当关系是极其致命的。 当武松即将归来,西门庆和王婆逼着她必须要选择一个,于是便有了后来的不归路。 以上当然说的是《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她原本是个很好的人,却走上了陌路,因此让人同情,并运用现代的人思维方式予以翻案。
正如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中所说: “节烈难么?答道,很难。男子都知道极难,所以要表彰他。”“节烈苦么?答道,很苦。男子都知道很苦,所以要表彰他。” 现代的人多能对性持以包容的心态,因此可以理解潘金莲的出轨及其对理想婚姻、性爱的渴望,只是很不赞同通过杀夫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她又有什么其他办法呢? 我们常说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潘金莲面对的什么样的极端环境呢? 一面是摆脱不得的痛苦婚姻和长期压抑的怨念,一面是西门庆的美好承诺和胁迫,再加上武松即将归来紧迫环境…… 萨孟武先生在其著作《水浒传与中国社会》中也分析了潘金莲药鸩武大郎的原因:“因为‘淫为万恶首’,妇女不贞,夫可同她离婚,亦可于‘捉奸捉双’的习惯法之下,杀死其妻。所以妇女与人通奸,无异于自戕生命。生命既甚危险,所以妇女又常拼其一命,杀死亲夫。这便是潘金莲药鸩武大郎的原因。” 由此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社会家庭文化与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共同决定了潘金莲与武大的婚姻及命运悲剧。 (本文完) 既然是聊潘金莲的专题,怎么可以不分享一部《金瓶梅》呢? 你有别人未必有,足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齐鲁书社1989年),目前市场售价(纸质版)已轻松过万了,有需要的可私信我获取。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